庞振军
编者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
【主题阐释】
家风是一个家庭成员间相互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激荡砥砺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包括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等。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这其中,父母在家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家风决定其家人能走多远、行多稳、飞多高;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影响其家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素材一】
焦裕禄的家风
焦裕禄的家风,是焦裕禄精神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是焦裕禄家风中最闪光的遗产。
在日常生活中,焦裕禄对妻子和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他对妻子说,不能收受别人的任何东西,不能占公家一点便宜。焦家子女多,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的粮食供应很紧张,焦家的午饭几乎固定是一锅普普通通的面条,加上窝窝头或红薯。有一天,焦裕禄下班回家,妻子给他端来一碗大米饭,上面还拌了点儿红糖,亮晶晶的大米饭很是诱人。当时兰考不产大米,粮食供应中70%是粗粮,剩下的给一点儿白面,哪里会有大米啊?他问妻子:“这是从哪里来的?”妻子告诉他:“这是县委办公室考虑到你身体不好需要照顾送来的。”焦裕禄给每个孩子的碗里拨了一筷子大米饭,端着还剩下大半碗米饭的碗,对妻子说:“我们不是最需要照顾的,这个以后咱们不能吃了,你把这些给那两个研究泡桐树的南方大学生送去吧。”
焦裕禄到兰考工作后不久的一天,正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焦国庆想去剧院看戏。可是,焦国庆没有钱买票。检票员得知他是焦裕禄的孩子后,就放他进去白看了一场戏。焦裕禄知道这件事后,第二天带着焦国庆去剧场认错,并补上了两毛钱的戏票款。
【素材解读】
在某种意义上,家风和家教,构成了独具家庭特色的“道德共同體”。从家国情怀的深明大义到知书达理的人情练达,再到品学兼优的素质养成,无不仰赖其滋养和浸润。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是焦家最有底气的家风。严厉又较真的“焦门家风”,让子女们从“不伸手”、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品行中受益终身。当年那个“看白戏”的老二焦国庆从军21年,获评军区优秀共产党员;老四焦跃进长期在豫东农村基层岗位上发光发热;老五焦守军参军后两立战功,后来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素材二】
老革命周智夫的家风
周智夫是一位老革命,他有一本《生活备忘录》,是记录日常开销的“账本”,大到上千元的电器,小到几块钱的灯泡,每一笔开支都记得详详细细。几十年来,周智夫老人就是这样传承着他的红色家风。家里没有一件高档电器、贵重家具,去世前一直在用五十年代的牙缸、饭盒,七十年代的沙发、钢管床。
老革命周智夫临终前,将自己积攒的12万元都交了党费。“父亲常说,我要一辈子做党的人,不仅这辈子做党的人,下辈子还跟着党。”二女儿理解父亲的意思,这不仅是心中的信仰,还是卧病在床的父亲临终前最后的心愿。“12万元,正好够下辈子一百年的党费。”
同时,为避免和同患心脏病的大女儿混用药品,他让女儿在药瓶上贴上名签,因为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得知外孙要到美国读书,他再三叮嘱“学成后一定要报效国家”。“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的纯正家风,让人称赞。
【素材解读】
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向来是共产党人的坚定选择。94岁的老革命周智夫临终前,执意上交12万元的“特别”党费,令无数人钦佩,而他“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的纯正家风,同样让人称赞。为避免和同患心脏病的大女儿混用药品,他让女儿在药瓶上贴上名签,因为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得知外孙要到美国读书,他再三叮嘱“学成后一定要报效国家”。爱党爱国、严守纪律、勤奋节俭,如此家风,不仅山高水长、光照后人,也让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更加丰沛。红色家风的精神富矿,为我们修身、齐家指引了清晰方向。
【素材三】
谢安的家风
东晋名相谢安经常召集族中子弟谈天论地,内容多与文学有关。这看上去似乎只是文士雅集,实则不然。有一次,谢安问子侄们《诗经》中哪一句最好,侄子谢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不是谢安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在谢安看来,“訏谟定命,远犹辰告”的意境深远,才应是从政者追求的“雅”。短短的一番对谈,看似讨论古书,实则以此教育子弟不应以个人情感为先,而应以天下大计为怀。
【素材解读】
谢安式的教育方式,世代相承的道德教化成为一种文化底色,因而被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赞为“门风优美”。他们并非对家族后代进行刻板说教,而是在谈论学术文艺时蕴道德礼仪于其中。除去这种“言传”,更多时候他们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子弟行为礼仪的培养,以及自身对行为规范的遵守来进行“身教”。重视践行的“身教”与注重学习领悟的“言传”相结合,让家风这一文化基因得以顺利完成代际传承。
【素材四】
用心陪父母也是一种家风
有媒体报道说,记者在天津随机做了30多份调查,结果显示,70%的4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春节回家后,真正陪父母的时间只有一天左右,不少时间都被用来和同学聚会。假期时间属于自己,怎么安排原本无可厚非,时间的账也未必非要算得这么精确。但是7天长假中,年轻人只用七分之一的时间来陪父母,倒的确说明了“人回来了,心没回来”的现实,也说明了亲情的弥足珍贵,需要不断呼唤。
【素材解读】
和父母的团聚,既是一种报恩,又是一种反哺。当他们将孩子抚养成人,送到外地读大学、到大城市打拼,对于他们来说,孩子的回归和问候,是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这个礼物反馈了他们数十年的养育和期许,也给他们的晚年带来宽慰和安宁。之所以这些年有人提出,要将回家陪父母入法入规,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让这种亲情和反哺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有人算了一笔账,“假如父母再活30年,每年真正陪父母的时间有24小时,那么30年和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不到一个月”。这个“残酷”的亲情计算题提醒我们,用心陪父母,也是一种重要的家风。虽然时间是自己的,但也是在不停流逝的。父母在一天天变老。不要到了父母满头白发,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我们再如春晚歌曲里那样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