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二
1970年,科幻大师阿西莫夫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论断,就是著名的“电梯效应”,他假设自己是一位十九世纪初的工程师,自信可以预见摩天大楼的诞生,但住在高层的人如何生活呢?莫非要把餐厅、菜市场统统搬进大楼?
阿西莫夫承认,他应该想不到“电梯”这个神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我们的固有认知有时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就像汽车出现之前,人们追求的只是一辆更快的马车,而不是汽车。
突破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从来不在一个次元。
所以仅有“灵光乍现”是不够的,把创意变成创新,把产品变成产业,电梯的成熟和普及还要解决两件事。
第一,比“懒”更重要的是安全。
1854年,美国人奥的斯登上一部升降机,然后让助手砍断钢缆,在众人的惊呼中,这位纽约工程师并没有“自由落体”,他所设计的与导轨连结的制动杆被证明是有效的安全措施,这是现代电梯的雏形。
第二,效率+效能=产业化。
芝加哥最早的一部电梯安装在一家保险公司,每分钟只能运行10米,经常被作为打卡景点,而高效的客运工具,相比之下,现代高层建筑的普通客梯,标准载重量1050KG,运行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米。
电梯让城市天际线越来越高,把摩天大楼变成了现代文明的圈腾,但过去几十年,电梯本身一直缺乏革命性创新。
原因并不是需求匮乏。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加速,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以来住宅开发投资额逐年攀升,去年超过11万亿元,今年3月住建部新规要求2层以上建筑需配建电梯,12层以上需配建2部电梯,电梯的增量空间肉眼可见。
另一方面,去年全国在用电梯达到879.98万部,安全运营周期是10-15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4月要求严查超期未检电梯,所以存量换装市场不可低估。
整个行业也不缺乏良性竞争。
中国是全球最大电梯生产国、保有国,但欧美日六大品牌占领了第一梯队,国产市占率仅为30%,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国货有机会后来居上。
老行业创造新风口:需求是导向,政策是推手,技术是生产力。
电梯是典型的三方生意,运营方、维保方和业主都是客户,聪明的生产厂商必然精于平衡和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
运营方看重性价比,希望电梯与建筑气质相得益彰,用户可以清晰感知人机交互的进步,同时控制建安成本;
维保过去是标准的线下场景,缺乏远程发现、判断和解决故障的能力,最喜欢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和稳定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持。
至于业主,随着物业类型进一步细分,别墅等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异军突起,今年5月美的旗下品牌LINVOL就发布过两款别墅电梯产品。
但电梯是技术驱动的生意,政策先行至关重要。
2018年《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物联网技术规范》生效,第一次明确了电梯智能化的进化方向,电梯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单品,而是智能建筑的一部分。
在这方面,领跑的中国品牌是美的,今年6月发布了“数字美的2025战略“,主打to b的楼宇科技事业部被推到台前,其中LINVOL电梯就是美的楼宇自动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传统行业并非必然默守陈规,只是缺乏跳出产品做产品的心态。
当年诺基亚研究手机OS远比苹果要早,塞班系统多年稳定更新,假以时日必成大器,然而体验进化太慢,最后在ios冲击下自乱阵脚。
2012年CEO埃洛普在一档节目中怒砸iphone,试图证明诺基亚的结实可靠,但他可能忘了,这一代消费者喜欢尝鲜远胜于耐用。
所以曾经的霸主诺基亚败下阵来,多年的行业积累,雄厚的技术储备,如果不转化为可感知的用户体验,终究形不成打翻对手的竞争力。
在这方面,今天的中国品牌就比诺基亚精明。
在美的楼宇科技的体系中,暖通、电梯、楼宇自动化和能源管理四个板块是一个整体,不管涉及的设备有多少,功能有多大差异,每台设备都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信息孤岛,因为美的iBUILDING数字化平台,可以把所有设备连结起来,而且是跨平台、跨品牌、跨系统的连结,每台设备就相当于楼宇自动化的一个数字节点。
这就为场景化驱动体验奠定了基础,美的楼宇科技电梯公司总经理李建国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早高峰的写字楼与大城市的环路一样,人流和车流通常是单向流动,如何快速疏解短时并发需求才是电梯的核心KPI,也关系到整个建筑的效率和产出。
美的为此拿出了一套比外卖和网约车还聪明的“派梯系统”。
在通过传感器获取企业园区的人脸识别数据之后,提前预判前往不同楼栋和楼层的人员数量,再通过楼宇显示屏或手机推送,根据轿厢荷载情况,为乘客智能匹配不同的电梯,而且是一个“无感叫梯”的过程,系统“按脸识人”,自主完成楼层匹配,乘客无须手动叫梯。
按照美的测算,传统电梯在高峰期的层层停靠,每完成一次运送需要2分钟,采用派梯系统单部电梯每次集中停靠二三个楼层,单次运送的时间会控制在35-45秒之内。
同时,这种体验还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云端解锁新技能,去年发布的美的LINVOL电梯之所以被称为数智电梯,不仅是实现了智能化的乘梯体验,而且完成了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品控、销售和安装维保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电梯是我们生活中用得最多,了解最少的产品,长达百年的进化史使得整个行业早就进入了渐进式创新的时代,用户能够感知的变化太少,这与今天智能手机的情况非常类似,但换个视角观察,这恰恰给了新玩家后来居上的机会。
1.产品形态
物聯网时代,所有设备的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是趋势,产品智能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获取、感知、分析和响应需求的完整过程。
过去决定电梯水平的三大系统和四大部件,现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竞争力转向人机交互等领域,这正好是中国企业的强项。
作为去年亮相的新品牌,美的LINVOL致力于通过硬件之外的技术能力改变电梯的产品形态,通过AI、语言采集、传感器等技术感知信息,然后在本地和云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实现精准回馈需求。
这些技术能力本质是让产品平台化,通过集成更强算力的CPU,协同发挥芯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让电梯变得更聪明。
现在的美的楼宇科技已经不是传统的硬件设备提供商,而是智能建筑的系统解决方案,LINVOL电梯快速崛起正是得益于这种能力。
2.个性化、定制化
电梯本身是标准化产品,有苛刻的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但不等于没有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空间,近年来别墅电梯等细分市场的崛起,带动了轿厢审美革命。
没人喜欢数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美的LINVOL电梯针对别墅、住宅、酒店、公寓、写字楼等场景就有5个系列的15种装潢,光是背板就有岩板、铝合金和艺术玻璃等多种选择,轿厢配备6.4到15寸的显示屏,人机交互的流畅度和质感相当于安卓pad,电梯按钮也可以按需定制,包括疫情期间很受欢迎的非接触式按钮。
3.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电梯的后服务正从单纯的安装维保向综合服务平台过渡,开放web端和移动端的协同能力,把原来的线下场景升级为“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的合体。
LINVOL就有“iBUILDING梯管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產品监控,维保人员可以通过APP实时关注电梯状态,获取电梯健康报告,整个流程线上化、可视化,甚至可以分析电梯的运行数据,科学推制定合理的维保方案。
美的“iBUILDING梯管家”APP可以获取电梯所在楼层,轿厢是否有人,运行状态,以及乘客是否存在异常行为等等,结合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对潜在风险进行感知和预判,以前被戏称为爬高楼、进机房、钻井道、蹲地坑的电梯维保如今也高大上了,这种前置化管理是后服务的革命性变化。
4.模块化的技术集成
美的LINVOL电梯从设计制造都实现了自研自产,最新推出了的“云航”无机房电梯和“云领”有机房电梯,三大核心部件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准。
其中,自主研发的MECS控制柜,每台都标配IOT网关,驱控一体化设计,增加了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曳引机采用外转子结构,机身纤薄,平衡舒适;门机结构紧凑,采用32位高性能处理器,增加智能安全保护功能,实时监控工况的同时,自适应调整门机输出,标准件的大量应用也让整个门机系统拥有更高的容错性。
节能是智能建筑的重要指标,按美的估计,电梯能耗约占建筑能耗的15%,LINVOL是全流程的节能降耗,土建实现了最小的底坑深度,最新的“云航”和“云领”电梯分别达到了58.9%和58.5%的井道利用率,变频控制柜拥有更绿色的能量回馈系统。
去年亮相的LINVOL电梯能够后来居上,并不是简单的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而是基于数十年产业积累,在数智化时代的厚积薄发。
5.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的进化
当年奥的斯创始人的赌命表演,营销上很成功,但从产品角度而言,只是一种被动的自救,因为意外已经发生,无可避免,现代电梯的安全理念是防患于未燃。
美的LINVOL就是如此。
“iBUILDING梯管家”就像是一个24小时在线的安全卫士,永远不知疲倦,AI摄像头自动识别危险物品和非正常乘梯行为,可以发现小于59mm的物体,对于幼童或宠物乘样,都有对应的安全措施,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还能主动报警呼救,平时则可通过大数据掌握电梯运行状况,对可能导致危险的“小症状”主动报修。
LINVOL电梯的安全理念是三位一体的全流程管控,事先感知预判,事中高效处理,事后及时复盘,防患于未燃的同时,安全能力也在持续进化。
6.想象空间
LINVOL品牌的lin是连接,vol是意大利语,寓意飞翔,意味着诸多新技术的运用会给电梯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在1978年的《天堂之泉》中曾经畅想过未来的“太空电梯”,那时的人们可以乘坐这种电梯往返太空或运送货物。
这并非天方夜谭,有研究团队认真分析过太空电梯的可行性,认为只要制造长达32万公里的电缆就能实现,成本不过10亿美元,只需运营53次就可以收回成本。
也许不久的将来,电梯这个有百年历史的高龄行业就会重归突破式创新的轨道,只不过这一次,国产品牌将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