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与辩护:论“道德就是意识形态”的合理性

2022-05-30 10:48:04边策
学理论·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边策

摘 要:“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这一论题历来都是学界对马克思思想中是否存在伦理学思想发出诘难的出发点。在马克思的语境之中,一方面,他在揭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的论述中曾多次使用了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的话语;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表示道德就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因而主张弃绝道德原则,这似乎呈现出一种道德悖论。但是,通过对“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这一论题进行深入考察,就会发现马克思指向的是对资产阶级的道德的批判,对于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应该就其在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的功能层面上去理解,而不是诉诸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维度,因而解释马克思思想中的道德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确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关键所在。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存在并不是矛盾的,这反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独特性,它包含着科学的和价值的双重维度,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范式之上的“解放道德”。

关键词:“道德就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历史唯物主义;“解放道德”

中图分类号:B0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7-0046-04

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重新解释马克思,在他的《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中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深度剖析,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当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的断裂:在早期的马克思思想中,人道主义的思想占其思想的主流,而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的理论的总问题转向了科学主义的立场。阿尔都塞主张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转向,即从一种非科学的意识形态式的立场转向了科学的立场。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于马克思的解读也存在着人道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解释路向。显然,如果纯粹地坚持用科学主义的视角去理解马克思主义,那么就天然地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当中是否存在一种伦理思想?如果存在的话,又是何种意义上的伦理思想?对这两个问题的澄清和说明对于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的诘难:马克思思想中是否存在伦理学说

马克思伦理思想是否存在是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说法就是马克思是一个非道德主义者。作为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中明显存在一个道德悖论:一方面,在揭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的论述中,马克思曾多次使用了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的话语;另一方面,在他的思想中又明确表示要弃绝道德原则,主张“道德就是意识形态”,因此他认为需要将康德的“道德命令”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修改和补充。然而,作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考茨基认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方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自足性,并不需要用额外的伦理学的理论加以补充。尽管伯恩斯坦和考茨基是从不同的路径上去理解马克思的,但是他们都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面,进而将其理解为一种实证科学,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其道德思想对立起来,因此,断言马克思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并通过拒斥意识形态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证性。

诚然,马克思的著述中确实没有专门论述伦理思想的文本,更遑论对于道德及其相关概念的说明和解释。因为马克思并没有像以往传统伦理学家们一样,譬如康德、密尔等人给我们提供一套规范人的行为、让人们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伦理学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学说当中不包含伦理思想。恰恰相反,马克思对道德、正义和自由问题的探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视角和维度、一种不同于以往伦理学家的创新式的伦理学。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过程而言,马克思的伦理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马克思自身文本之中包含着人道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过程中蕴含和发展了新的伦理思想。

在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其伦理思想就初见端倪。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中,马克思通过揭示工人异化劳动的现象,对其生存状况施予同情,认为异化后的工人“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1]159,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对工人现实生存状态的哲学表达,他对人的本质的论述体现出其人道主义的特点,这是马克思成为一个道德哲学家的理论依据。如果用马克思后期的思想去否定其前期的思想,质言之,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科学主义的立场去批判前期文本中的人道主义,这是不成立的。《资本论》是一部科学的经济学著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更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批判资本主义,从而描绘出对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的哲学著作。正是在这个意义,孙正聿教授明确指出“《资本论》作为‘大写的逻辑,它是存在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它的概念、范畴是推进、深化认识‘现实的历史的阶梯和支撑点”[2]。因此,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都贯穿着其伦理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始终关注的人的问题并非像费尔巴哈视域下的人的抽象本质,马克思所谓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马克思并不向人们提供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而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对工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从这个意义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关注传统伦理学的问题和现代道德哲学的问题,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现实的道德状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伦理学范式。

马克思语境下的共产主义社会往往会被通俗地理解为一种完美的社会形态,如此理解,那么岂不是又和马克思极力反对和批判的“历史的终结”的思想是自相矛盾的吗?很显然,作为19世纪伟大哲学家的马克思断然不可能陷入自身批判的境遇之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必然的形态和有效的原则”,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必然的环节”[1]197,也意味着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共产主义运动。因此,共产主义道德也并不是马克思所悬设出的一种完美的道德形态抑或道德理想,而是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过程中不断形成的用来指导人们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的“工具”。列宁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运用马克思的道德理论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道德理论是存在的,而且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理论本身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出马克思的道德理论的实质与核心,其真实内涵的发挥体现在共产主义的运动和实践之中。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思想中不仅存在伦理学说,而且其伦理学说是关注着千百万无产者的学说,是体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学说,是承担起对弱者和社会责任的学说。

那么,为何修正主义的和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马克思是一个非道德主义者?这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为了反对被压迫阶级的个人,把它们提出来作为生活准则,一则是作为对自己统治的粉饰或意识,一则是作为这种统治的道德手段。”[3]492这就说明马克思将道德视为统治阶级的手段和工具,因而从这个意义上,道德就成为一种操纵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这一命题都呈现出一种消极的阐释,他们并没有理解马克思这一论断的真正内涵,因而也无法看到道德之建构意义。如若真正理解这种积极的建构意涵就必须对“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这一命题进行深刻地剖析。

二、道德的回应:“道德就是意识形态”的真正意涵

既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存在的,那么马克思的伦理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伦理学?马克思所言的“道德就是意识形态”又是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合理性呢?马克思在其众多的哲学著作中多次强调道德是统治阶级用以统治人们和维持社会现状的意識形态,即“道德就是意识形态”。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将自身的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要求彻底地放弃道德;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更加深入地对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永恒真理”的道德意识进行学理性的驳斥。针对“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这一论题,马克思的伦理学的合法性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如前所述,马克思一方面在著作中多次使用道德话语和价值判断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体现出对工人的人道主义关怀;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对道德进行主体性批判。总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悖论集中表现在“两个马克思”的划分上。

对“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这一论题的解决有四种路径。首先,以尤金·卡曼卡为代表,他通过单纯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肯认而完全否定其后期思想,认为马克思的后期思想是一种倒退,从而取消对“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这个论题的争议。其次,乔治·布伦克特认为马克思尽管不存在成套的道德伦理体系,但是他却具有道德理论,并且这个道德理论在他的思想中具有连续性,要想解决“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论题,就要考虑到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元伦理问题,因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伦理思想是内在统一的。再次,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应该通过区分“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来解决“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论题。最后,菲力浦·凯因认为在马克思晚期的著作中,尤其是在《资本论》当中,揭示了拜物教理论的实质,即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马克思试图构建出一种消灭拜物教进而消灭私有财产的进路,故而对资产阶级的道德进行批判,这正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目标。尽管以往的学者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辩护有其积极意义,都从各自的维度解释了马克思的“道德就是意识形态”的论题,但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伦理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问题。

“道德就是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批判道德的重要论题,结合文本不难看出,这里所批判和谴责的道德并非是广泛意义上的道德,而是具有历史特殊性的资产阶级道德。凯·尼尔森认为“这就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破除迷信的方面,其重点在于把道德视为意识形态”[4]1。何谓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本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但是在马克思的语境中,诸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虚幻的,意识形态成了一个承载着价值判断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价值原则和价值标准都是一种意识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道德等同于意识形态并加以否定和批判,这是因为资产阶级道德是一种虚幻的、给人以误导的、为资产阶级的立场服务的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批判这样一种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道德原则,包括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和施蒂纳的“唯一者”等在内的唯心主义人性观都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人性或人的本质抽象的理解,他们用这种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理解去框定和限定人的现实性存在,很显然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解读。马克思认为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颠倒的,所以他的任务就是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发动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即重新确立现实的人的位置,这就成为其历史唯物主义的依据和出发点。“道德就是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的语境之中具有批判和否定的性质,就在于马克思反对那种为一切社会和一切人提供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的“普世”道德,这种道德在马克思那里就是意识形态,这种普世价值观表面上来看是自由和平等的,但是实质上却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这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抽象的自由平等观念而已。可见,道德被评判为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存在并不冲突,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取消“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这一论题。

“道德就是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的确立必然会从一定意义上推翻“两个马克思”的论断。质言之,对马克思截然做出的人道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二元对立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乔治·布伦克特认为在马克思的一生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道德批判,其道德思想是连续的,而非截然对立的。将以往持有马克思道德悖论的学者的观点对勘,不难发现其共同点都是试图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一分为二地去理解,而这种理解方式既不符合理论逻辑,也不符合现实逻辑。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应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去理解,不应该用他的前期思想去否定后期思想,反之亦然。“两个马克思”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无论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还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都是同一个马克思,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方法,又要关注其在前后期一以贯之的道德理论,这样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才能得到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就这个意义上来看,马克思的道德理论是不存在悖论可言的。马克思异于传统伦理学之处就在于,他从现实的人出发确立了一套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理解和阐释现实的道德现象。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伦理学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现实的人和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可见,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对“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这一命题的真正理解应当诉诸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也就是要从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维度对马克思的道德思想进行考察。正如芝加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莫伊什·普殊同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再阐释》一书中明确表示的:马克思所关注的劳动概念并非只是抽象的一般性劳动,他对劳动的批判也不能囿于一般劳动的范畴之内,而我们要看到马克思真正的批判对象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即异化劳动。可见,对劳动的历史特殊性的把握是理解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支点所在。同理,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的理解也不应该从一般的道德概念出发,而要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历史现实,这样理解的马克思才是现实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才是现实的思想。

三、道德的路径:从“法权道德”到“解放道德”

尽管马克思前后期理论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但是“解放”这一维度是马克思一生都一以贯之的课题。在马克思的中学时期,他完成了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为题的中学毕业作文,其中体现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5]459的伟大理想。直至他后期《资本论》的写作,仍能体现出他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和毅力。可见,解放话语是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的轴心,对解放道路的探索也正是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论关切。尽管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但是仍然认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不彻底的,因为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法权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没有真正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而束缚了人的自由。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从人的普遍解放的目标出发,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认为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为了其自身阶级的解放,仅仅是局部的纯政治解放,这种解放把人归结为自私自利的独立的个体,即“抽象的、人为的人,寓意的人,法人”[1]46。而真正的人的解放应该是所有阶级和社会成员的解放,是实现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统一,使人真正成为类存在物的解放。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当中蕴含着一种“解放叙事”。徐长福教授认为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就是解放话语的转变,即马克思实现了“人的价值本质与事实价值的辩证整合”的向度转变。

“道德就是意识形态”的论题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道德进行批判的重要依据,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主张的是一种“法权道德”。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揭示了自由和平等的经济学发生。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还是古典自由主义学家都主张的是一种经济学范式的自由和平等,把政治自由和经济交换的自由等同起来,尽管这种平等观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等级专制的思维,但是也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这就把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消解掉了。这种平等和自由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自由平等观。这正是马克思极力批判的政治解放,这种解放语境下“法权道德”只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幻想”。马克思绝非是久坐书斋的理论家,而是深谙现实之奥秘的革命斗士,“他围绕‘解放轴心问题建构的绝非是抽象的、与无产阶级革命相分割的哲学体系,而是能够实现的、具有现实性的革命体系”[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的是区别于资产阶级立场的“法权道德”的“解放道德”。马克思借助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证其“解放道德”的合法性,他从现实的人出发,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平等和自由,马克思并非是从某一维度去理解道德哲学的问题,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从马克思早期文本到晚期文本,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对人类解放的追求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旨趣,“解放道德”要实现的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每个社会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劳动解放是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的核心,是实现“解放道德”的必由之路。总之,“道德解放”是马克思用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思考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是站在‘反现代性的立场上对解放逻辑以及‘元叙事导致的虚无本性进行了系统的反思。”[7]74

马克思的这一“解放叙事”不仅是关乎人的解放的“价值叙事”,更是内含着科学方法的“科学叙事”。在罗德尼·佩弗看来,理解“道德就是意识形态”这一论题的关键并不是在于理解作为意识形式的道德,而是理解道德在不同社会中起作用的方式,即对道德的功能的把握。意识形态的功能性特征表现为它是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现状、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凯·尼尔森在《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中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把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看作是这个社会在文化方面的合法化和稳定化手段。它们是一些在功能上为既定的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手段。”[4]48可见,没有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充分理解,就不能真正解决马克思的道德悖论,而要明白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真正内涵,就必须要借助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用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资产阶级道德,历史唯物主义中包含着人道的和价值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中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的强大力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元理论”。这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其中他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出发,系统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一解读使得其伦理思想具有了科学和价值的双重维度。因此,曲红梅教授认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哲学解释原则上的革命,是从哲学观的角度对唯物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进行反思的转变”[8]。

总之,很多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全否定和排斥规范性因素的一门科学,这种说法就将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伦理学截然分离。马克思的伦理学不仅不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恰恰相反,正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为其伦理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和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其伦理学的方法论支撑,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元理论。这种元理论不是为我们提供一套作为行动指南的本体论承诺,而是作为一种分析现实社会和情境的全新视角和范式。因此,对于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不应该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维度去理解,而应该诉诸道德的功能層面。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和伦理学的耦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广义的伦理学,它不仅包含着科学的维度更包含着价值的维度,以唯物主义的科学方式展现出其价值判断,以历史主义的观点彰显其道德意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0(2):4-1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凯·尼尔森.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M].李义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刘同舫.从继承到建构:马克思以解放为轴心的哲学革命[J].江海学刊,2016(3):58-64.

[7]杨荣.马克思哲学的道德维度——马克思“解放道德”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8]曲红梅.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研究理路的探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03-107.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当代西方国家政治衰败的逻辑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意识中的意识形态认同合法形态解蔽
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理论分析:兼论治理理论嵌入的可能与边界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5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救赎——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第三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