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乾
无论教育怎么改革,语文教學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文化味儿”。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什么是“文化味儿”
在中小学阶段,文化的解释相对简单。1.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这里的文化和“语文”的解释大同小异。语文原来叫“国语”,即国家通用的语言。“文”指文字,把人们说的话整理成规范的文字,就是语文。所以,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2.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和发展。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3.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语文课堂除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传输,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
什么是有“文化味儿”的课堂
课堂上有人文故事。教师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字,明明教了好几遍,但学生还是记不住。我认为学生记不住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汉字没有深入他的内心。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已经将汉字的含义赋予其中,只是后人往往忽略了汉字背后的故事。例如,在殷商之前是没有“林”姓的,那么“林”姓是怎么来的呢?“林”由两个“木”组成,表示树很多。这涉及一个历史人物——比干。比干被商纣王挖心之后,其妻子和族人隐姓埋名逃亡到深山老林。后来武王伐纣,为比干正名,重新赐姓给其妻子和族人。因为他们隐居在山林,所以赐姓“林”。教师可以把人文故事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有天文地理。这一点其实是要求教师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例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太阳》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以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太阳,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特点和作用,还要引入其他学科如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对太阳的了解更加深入。
课堂上有民风民俗。语文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课文不少。不少教师认为《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两篇课文无非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熬腊八粥的程序等。但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学生脸上没有丝毫笑容。我不禁反思:我们这里的春节和北京的春节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节日的快乐。因此,教师只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才能教好这类课文。
怎样做到语文课堂有“文化味儿”
深入文本,融合学科。深入文本要求教师将文本理解透彻,真正读懂作者表达的思想。融合学科便是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达到知识整合的目标。
关注积累,注重传承。第一,在理解中积累。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机械记忆,而是理解记忆,既降低了难度,又加深了印象。第二,在反复中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积累本,将生字词、重点句子等记下来,定时整理。
古今结合,谋求发展。教师要有发展的观念,要看到学生成长的过程,要清楚不同年级的学生应培养什么样的语文能力,达到什么样的语文水平。古今结合是相对而言的,要灵活运用。如《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就需要采用古今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