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地坑院 网红打卡地

2022-05-30 19:32梅淑娥梁凤英
中国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陕州民俗文化剪纸

梅淑娥 梁凤英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一个城市最有活力的地方,一定洋溢着欢乐、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晚风习习,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扶老携幼欢声笑语,陕州地坑院的夜空流光溢彩。2022年8月14日晚,陕州地坑院景区内人头攒动,游人如织。陕州地坑院首届(暑期)儿童嘉年华让古老陕塬的夏天充满活力。绚丽的世界,快乐的海洋,地平线下的浪漫,千年民居焕发出勃勃生机和迷人的魅力。

这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陕州地坑院。“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炎炎夏日,除了吃瓜开空调,何以解暑?来陕州地坑院!每年的暑期,陕州地坑院都会举办一次纳凉消夏的大活动。陕州地坑院首届(暑期)儿童嘉年华于七月初七(8月4日)拉开帷幕,14日晚迎来收官之夜。紧张刺激的杂技表演,引来大朋友小朋友们的热烈掌声。“漫漫夏夜,消暑纳凉,清凉一夏,暑你会玩”。11天的欢乐,注定难忘。儿童欢乐城堡充满了欢声笑语。绚烂的烟花与璀璨繁星交相辉映,把地坑院的夜晚渲染得多姿多彩。铁花向星辰,所愿皆成真。篝火烈烈,火舞当空。热情舞蹈的人们,欢快动感的音乐,让夏日的夜晚更加迷人。伴随着一簇簇炫彩的焰火,陕州地坑院首届儿童嘉年华精彩落幕,将2022夏天的美好和浪漫都留在了这里。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的陕塬,陕州东据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两湖,北对晋地,锁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来兵家的战略要地。崤山、函谷关、雁岭分守三门峡的东、西、南三面,北面,一条天然屏障——黄河蜿蜒东行,晋、陕、豫三地以陕州为界居河而治。

陕塬黄土层厚约20米至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阶梯降落。海拔最低308米,最高为1466米,相对高差为1158米。陕塬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气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炎热、雨涝;秋季气候凉爽,雨水减少。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独特的民居样式。

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就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之为“陶复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陕州地坑院,又叫“天井窑院”或“地窑”。这里充满着浓郁的黄土地风情,古朴厚重,富有诗意。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其建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和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地坑院建筑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

地坑风情

鸟瞰地坑

地坑院像镌刻在黄土高坡上的“回”字,与大地融为一体,防震、防风,冬暖夏凉,适宜人居。一走进陕州地坑院村落,古树参天,绿荫连绵,暑气瞬间消了大半。陕州地坑院的窑洞,夏天不开空调也能感觉凉爽。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1936年,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驾机经过河南时拍下了地坑院最早的影像资料。著名建筑學家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地坑院,称这种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书中刊载了4幅航拍的陕州地坑院村落照片。

2005年,地坑院被河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陕州地坑院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对外营业。2018年获得“国家AAAA级景区认证和4钻智慧景区”认证。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旅游景区”、中国“互联网+旅游”最具成长力景区奖、“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

走进陕州地坑院

车沿着盘山公路盘旋而行,有一种扶摇直上的感觉,从坡底向上行驶大约十分钟,就到了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抬头望去,一座宏大气派的仿窑洞式的大门建筑闯入眼帘,让人为之一振。拾级而上,穿过窑洞式大门进入一个富有豫西风情的中式四合院,影壁墙两边是两个对称的小院落,房间都是穹顶门窗,这些窑洞式建筑现都辟为民俗文化的展览处。院落的背后便是星罗棋布的地坑院,大部分地坑院已经修葺一新。

陕州地坑院北营景区现存地坑院100余座,是地坑院旅游的最佳景区,该项目分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游览区和休闲度假区三大板块。在民俗文化传承方面,主要对遗存的地坑院进行保护和整修,建设民俗文化园,集中表现古院落的历史演变,展示豫西地区的民俗风尚和传统技艺,供游客游览参观。

地坑人家灶

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几种。地坑院同样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老百姓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主窑的朝向。在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地坑院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包含了生态学、美学、建筑学、民俗学等方面的价值。

地坑院里看民俗

阳光明媚,处处生机盎然,陕州张汴乡曲村古庙会暨地坑院旅游休闲度假区授牌仪式,初夏时分在该村隆重举行。

地坑雪景

陕州地坑院风景

曲村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美。每年曲村的古庙会日,附近的群众都会前来逛庙会、看大戏,十分热闹。

近年来,随着陕州地坑院文化旅游开发在张汴乡的大力推进,曲村对全村80余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并加强了村内道路、水利、公共文化设施、历史文化景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了地坑院旅游休闲度假区。该度假区目前已经建成5个功能区,分别为果蔬采摘区、民俗展演区、田园观光区、农耕体验区和陕塬印象区。在这些功能区内,已经发展出15个特色分明的旅游景点,主要有豫西婚俗表演、农家手工食品展演、攝影作品展览、陕州剪纸展演、农耕文化展演等。当天的庙会举行了拔河比赛和戏曲演出,同时,在该度假区民俗展演区内开展的民俗文化展演,可谓是一次地坑院民俗的大荟萃。

头戴礼帽,胸佩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伴随着喜庆的唢呐声和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新郎迎回了载着新娘的大花轿。拜天地、拜高堂、揭盖头、入洞房……在一座地坑院里举行的原汁原味的豫西婚俗表演,赢得了在场游客和当地群众的争相喝彩。许多观看表演的旅游者都感到“很有看点”。婚俗表演打造了豫西民俗文化旅游新亮点,展现出豫西独特的婚俗风情,整个演出过程就像看电影一样,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

游客地坑看民俗

拉起风箱烧起柴,揭开蒸笼飘香来。在另一座地坑院——农家手工食品展演院里,一场传统蒸馍及油炸小吃展示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村民们忙着蒸馒头、炸油条,各种动物、花卉造型的馒头新鲜出锅,无论是金灿灿的油条,还是香喷喷的枣糕,均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制造,让人垂涎欲滴。

“五次剪纸框框手,手拿小剪纸上走;上剪一朵红牡丹,下剪蜜蜂闹花园。”在剪纸艺术展演院内,来自陕州区西张村镇南沟村剪纸协会的老艺人们一边剪纸一边唱着剪纸歌,伴随着古朴、悠扬的歌声,一张张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在他们手中诞生。据了解,南沟村剪纸艺术距今有250多年历史,如今该村把剪纸作品做成工艺品推向市场,此次南沟剪纸在曲村地坑院里也是大放光芒。

农耕文化展演院、含恨井、五龙泉……地坑院旅游休闲度假区里众多的旅游景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令人眼花缭乱。

地坑院成了网红

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户为了生产生活方便陆续搬出了地坑院,就近盖房居住。为了加大对地坑院这一民族瑰宝的保护力度,区政府于2011年就开始对全区近千座地坑院进行旅游开发保护规划。北营村作为核心保护区,于2013年开始动工修建“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初步将22个地坑院从农户手中收购过来,集中进行重点修葺。为便于参观游览,遂将这些地坑院相互通过地道串通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民俗文化园。

民俗文化园22个地坑院相互串通又各自独立,每个地坑院都有门洞可以直通地面,灵活多变,妙趣横生。穿行在民俗文化园中,犹如在迷宫中行走,一院一景,各具特色,大量的实物、图片生动形象,琳琅满目。不出地面就可以饱览豫西地区浓郁的民俗风尚和传统技艺,甚至可以互动体验,令人目不暇顾,叹为观止。

陕州地坑院是中国农民用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地平线下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民居建筑。地坑院还被评为“中国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景区所在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坑院因奇、特、朴、真,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住地坑窑院、沐浴温泉神水、吃民间小吃、看豫西民俗风情,成为景区旅游的新亮点。

陕州地坑院采风

猜你喜欢
陕州民俗文化剪纸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语言音乐学视域下的陕州梆子地域风格探究——兼谈陕州梆子的“本土”身份
剪纸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探秘陕州地坑院
新出北宋陕州漏泽园党项配军墓志研究
剪纸
剪纸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隋唐时期陕州行政区划的变革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