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05-30 10:48朱兢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白话文通顺司马光

朱兢

统编教材不仅大幅增加了文言文的篇目,而且将文言文教学从第三学段提前到第二学段。这样的安排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挑战,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转而关注文言文带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指向的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根据编者安排学习的文言文特点和学生的学情,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

一、“文白结合”策略

小学生觉得文言文难学,主要是因为平时学习的白话课文与日常口语差不多,而文言课文具有简练、省略、跳跃和词类活用等特点,再加上文言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较大,导致学生难以从字面上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文白结合的策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一是文白对照。小学文言课文都是一些具有经典意味的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等,学生平时已经接触过相关故事,如《司马光》《守株待兔》《囊萤夜读》等。教学此类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读读文言文,圈画出读不懂的内容;再出示相关的白话文故事,让学生对照着读一读,自主理解文言文中读不懂的内容。如教学《司马光》,这是统编教材安排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先范读,然后让学生尝试自主朗读课文,画出读不明白的词句,如“戏于庭”“足跌”“皆弃去”“持石击瓮破之”“水迸”等。教师再出示白话文《司马光》:“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学生将白话文和文言文对照着读,找出文言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的意思。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总结,在文言文学习初期,对那些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白话文的故事来理解,只要能说通顺就行。

二是寻找藏在白话文中的同类词汇。尽管文言文、白话文属于两种不同的语汇组成的文本,白话文追求口语化表达,双音节词汇运用比较多,但是保留了不少文言文词汇的特点及用法。因而,有些文言色彩很突出的词语,在白话文中出现的频次并不低。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文言词汇,让学生在白话文中找出相关的用法,使文言与白话有效地对接起来。如教学《守株待兔》,课文中的“有耕者”的“者”属于典型的文言词汇。“者”在文言文中通常表示“……的人”;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白话文中找找带有“者”的词语,像“作者、读者、记者、老者”等,并说说这些带有“者”的词语都是些什么人,加深学生对“者”的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具有拓展意味的带“者”的词语,如“电影工作者”等。

二、“以点带面”策略

小学是文言文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文言文,做到以点带面即可。这种以点带面,需要根据文言文自身特点和所在年级、单元来决定。

一是把握编者意图的体现点。文言课文都分散在不同单元中,通常与单元人文主题契合,但不体现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为的是有序安排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借助课后练习要求,明确编者意图,找准每一课在整个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中承载的任务。如《守株待兔》,课后练习有“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与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的“跟读”要求相比,“读通顺”是重点要求,还指出了重点读好的句子。对此,教师以“读通顺”为抓手,让学生反复读,在解决停顿问题的基础上,一边读一边看注释,说说句子的大意,理解宋国人的做法。这样就形成了以读通顺为训练点,带动相关文言文学习的朗读活动。

二是把握联系生活的理解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时,除了联系上下文語境猜测,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学生对于王戎的判断有疑问。此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形。有的学生举例:有户人家门前的桃树上结满的桃子成熟了,却没有路人去摘。原来树上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你已进入监控区域,请不要采摘”。同样是树上的果实没有人摘,原因却各不相同。

三、“熟读成诵”策略

统编教材中的文言课文篇幅都比较短小,课后练习都安排有“背诵课文”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在熟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背诵任务。

一是多轮次地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百遍”虽然是个概数,但不反复读肯定是达不到目的的。教师要让学生先做到读正确,自己练习读,互相听读评价;然后追求读通顺,特别是难读的句子需要教师提供适时帮助,让学生掌握突破的关键;接着,教师要让学生围绕重点语句朗读,读出相应的感情,可以采用比一比的方法,鼓励学生读出个性;最后,学生熟读成诵就水到渠成了。

二是入情入味地读课文。文言文学习渐入佳境的情形是学生在读课文时,觉得越读越有独特的“文言”味。这种独特的文言味不仅体现在文言词语的品味上,而且体现在文言表达的智慧与魅力中,也就是入情入味地朗读文言文。如教学《杨氏之子》,从课文题目中的“( )氏之( )”的提炼运用,到课文中人物对话中的“杨梅”与“君家果”“孔雀”与“君子家禽”的智慧应答。教师可以让学生用“( )氏之( )”的句式介绍自己,再让学生之间随机选择合作伙伴,以自己的姓氏即兴开展对话,体现文言应答的妙处。

四、“审美鉴赏”策略

小学文言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文本内涵,都是学生开展审美鉴赏的有效载体。

一是以想象体会简洁美。文言文语句中经常出现省略、留白等现象,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借助想象进行补白。如《铁杵成针》中,有“问之,曰‘欲作针”的人物简短对话。李白为什么去问、“问”什么、怎么问,老媪回答时的语气怎样,文本中都没有表达出来,学生要依据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去想象,体会文言文的简洁美。

二是以品味体会艺术美。文言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艺术美。学生学习文言文要认真品味其中的艺术美。如《伯牙鼓琴》中,作者就借文字表达出音乐艺术之美。“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里的“志”,一方面是伯牙的内心所想,另一方面是伯牙的琴声表达;这里的“太山”,是通过琴声的高昂、激越和厚重来体现的。这样的品味是通过钟子期的对话体现出来的,那就是“巍巍乎”三个字所表达的山的高耸巍峨和磅礴气势。由此,我们可以真切地感知伯牙鼓琴的高超艺术,让人从琴声里感到巍巍高山如在眼前。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突破文言文学习的难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白话文通顺司马光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之谜
读写大闯关
司马光砸缸
胡适妙解白话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
句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