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科研成果有等级不同,人的奉献有高下之分。当一个人的科研成果不被人懂得和理解,因而被拒之奖励的门外时,作为奖项提议人,若能让其“第二”成果作为评奖条件,那么更能显示出胆识与智慧,也能让公正与良知光照后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家奥森终于得到一个机会。这是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哈塞尔贝里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这个空缺必须有人及时补上。奥森积极争取,终于如愿以偿。奥森争取当评委是为了了却他的一桩心愿。
这得说到已过去的1921年,由于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有人提议把192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爱因斯坦。然而,对于这项给物理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的成就,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物理学评审委员会的古尔斯特兰德却说:“爱因斯坦的理论作为一个知识成就,不具备可考虑授予诺贝尔奖的物理学价值。”评审委员会另一个核心人物哈塞尔贝里同样不看好相对论,就这样导致192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空缺。
奥森成为评委后,他想促成爱因斯坦获得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这并非易事,哈塞尔贝里虽说已去世,可古尔斯特兰德依然会严格把关。
如何突破关隘,让自己的想法成为现实?通过分析原因,上年度的物理學奖空缺,是由于哈塞尔贝里不太懂物理学,他只是瑞典天文学家和计量学家。而在本年度物理学奖的评选中依然能一言九鼎的古尔斯特兰德,同样不太懂物理学,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医学权威。上年度,因为他的那句话,便毫不费力地在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中做了一个经典的“外科手术”,成功地“切除”了爱因斯坦获得物理学奖的可能性。为此,奥森决定不再以“相对论”作为爱因斯坦获奖的条件,这样就可以减少因“此项成果价值太空前,懂得的人太少,遭到一些人反对”而形成的阻力。奥森的策略是,以普遍被接受,但重要性略逊一筹的“光电效应定律”为基础,给爱因斯坦授奖。
奥森成功了,1922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以光电效应方面的贡献,授予爱因斯坦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森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新评委,不像老资格评委说话有分量,但他借助“评委能够懂得、社会已认可”的力量,促成了这一被称之为“为诺贝尔奖增添了光彩”的历史性事件。
让爱因斯坦的“第二”成果获奖,就是要避开权威一时的认知错误,不和他们死杠。这种退一步的思路,终让爱因斯坦包括相对论在内的各项成果大放异彩,也为奥森的人生增光添彩。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