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文美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细胞,是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起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础。但是数学概念本身是高度抽象的、简明的,对于具有形象思维的小学起始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若在教学中只是生硬地照本宣科解释概念本身,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难上加难,直接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一知半解。笔者在刚走上讲台第一年教学一年级《左与右》时就深有体会。教学中学生都可以熟记“当两个人面对面时,左右是相对的”这个概念,但是实际应用时总是不尽人意,学生要么完全没有想法,要么就是胡乱猜测,并没有理解左右相对的概念。反思课堂教学,笔者只是将课本上的概念干巴巴、冷冰冰地传递给了学生,没有实际的情境来帮助学生进行观察,也没有具体的载体可以承载他们的想象,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学生从教学中获得的就是毫无感情的一句话,就更加谈不上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這样的概念教学何尝不是教师泼给学生的一盆冷水呢?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教育戏剧就是教师以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戏剧的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倡导从实践中学习,在动态生成中体验感悟。由此可见,教育戏剧不仅符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而且还能与数学学科特点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实现优势互补。首先,借助戏剧技巧和元素,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习活动予以戏剧化处理,使学生的学习场变得鲜活、生动;也使数学知识具体化,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其次,依据知识的习得方式,由学生进行模仿表演和角色扮演,在演绎过程中,形成知识感知和自我体验。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将知识的获取由原先简单的被给予变为在活动中感知、在演绎中体验的一种自我感悟与生成。教育戏剧对现代教育理念下凸显学生立场、改进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运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运用教育戏剧这一工具与载体,不仅可以助推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为课堂教学增添一抹暖色彩。
(一)游戏渲染引入,感性奠基概念观念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的概括,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概念本身比较抽象、简洁。概念的这一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会对概念产生刻板印象,认为概念难以“接近”,事先在心理上判定自己学不会概念。据科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与情感能够激活大脑,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而记忆信号与大脑觉醒状态成正比。所以在概念课开始,教师最重要任务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戏剧游戏的手段,推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融洽关系,营造轻松气氛,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解决数学概念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心理难题,从而让“冰冷”的课堂在热身中“破冰”。
例如,在《各人眼中的20》的教学时,笔者从学生熟悉的“马兰花”游戏引入。
师:小朋友,你们玩过“马兰花”这个游戏吗?谁来介绍一下游戏规则?
(带领部分学生玩游戏。)
小胖、小丁丁他们一共12个小朋友也要玩马兰花。但是每个小朋友都想要赢,可是都要赢是什么意思呢?怎么玩才会让大家都赢呢?
(演示3瓣花。)
师:看3瓣花(媒体演示)成功啦!怎么成功的?现在你能用一个学过的算式来表示吗?
(哎呀!刚才开3瓣花是怎么成功的,我忘记了!)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开3瓣花,得到4个3就能让每个小朋友都赢。
揭题:几个几。
这节课是由学生喜爱的、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引入的,所以学生都要争先恐后地参加游戏,课堂的氛围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一心想要探究游戏的内涵、探究游戏背后蕴含的知识,降低了对概念本身的关注,也遗忘了概念的抽象性和难理解性,甚至因为游戏的激励性作用,激起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那么犯怵了,反而起了一探究竟的心理。
(二)角色体验内化,理性构建概念内涵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对原有知识进行调整并对新知识进行编码,从而达到自己对新知识理解的过程。数学概念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戏剧手段,让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融入看得见、摸得着、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在角色体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对概念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对概念的理解,化解知识难点。同时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概念的现状,在参与活动中愉快学习,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上海国际创想周活动中就有《左与右》这一课的研讨展示,设计如下:
播放语音(车祸音响)
师:哦,糟糕透了,就在刚才,我接到通知,我的星球上发生了两车相撞的事故。让我们快速到现场了解下情况吧。面对面行驶的两辆车发生了碰撞,两辆车的反光镜坏了,请你们学做小交警,完成事故单的填写。
(出示任务三:我是小交警,会填事故单。)
师:在填写事故单前,你们能猜一猜两辆车分别是哪边的反光镜坏了吗?
师:任何事情只猜可不行,还要摆事实讲道理。让我们一起还原事故真相,现场模拟一下吧!谁愿意上来表演?
(请学生扮演小汽车,并且使汽车行驶,模拟两车相撞的情境。最后,定格在碰撞时刻。全班学生进行聚焦分析。)
师:现在请两辆小汽车面向大家,分别介绍一下,你坏的是哪边的反光镜?为什么两辆车坏的都是左边的反光镜?这是什么道理呢?
最终由学生自己小结:车子是面对面行驶的,方向刚好相对,所以左右相反。
教师继续追问:你们小交警做得真不错,快快和你的同桌握握手,表示祝贺。(学生握手定格)老师在你们握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握的是哪一只手?为什么同样是右手,却在不同的两边呢?
学生再次自己小结:同桌两人是面对面的,方向刚好相对,所以左右相反。
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实际情景,学生的眼前有了“左右相对”这个概念现实的原型,并且栩栩如生,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注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角色扮演中慢慢品味所学的数学概念,建立表象,将概念的模型更深刻地印在脑海中,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化解了。
(三)情景闯关巩固,有效提升概念应用
概念的实际应用往往也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学生对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很容易张冠李戴。为了使学生明晰概念,教师往往采用题海战术。但是这样的方法也很容易让学生变成冰冷的做题机器人。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情景闯关活动,使学生置身在情境中完成闯关练习。由于情景的有趣性、闯关的激励性等原因,学生很乐意接受挑战,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第二课时的重难点是人民币的简单换算。在练习巩固环节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闯关情境:
同学们,精灵超市马上要开业啦,正在招聘售货员。你们想不想去应聘啊?只有闯过了这三关才可以拿到应聘证书。你们敢来挑战吗?
第一关:谁能买走老师手里的巧克力?一块巧克力的价钱是1元。
(每个同学手里样币的面值和数量不一样,例如A同学若干张一元纸币,B同学若干张一角纸币和若干张五角纸币,C同学若干枚一角硬币,D同学10枚一分硬币……)
第二关:猜一猜他是怎么买到巧克力的。
A同学拿了一张纸币就买到了一块巧克力。小朋友们,你们知道A同学带的一张纸币是多少钱吗?
B同学拿了两张纸币,大家猜一猜B同学买到巧克力了吗?请说明理由。
C同学没有纸币,但是他的钱包沉甸甸的,他也买到了巧克力,你们知道C同学需要从钱包里拿出多少个硬币才可以买到一块巧克力呢?
D同学也打算用硬币买巧克力,他能买到一块巧克力吗?如果能,你可以说说的你理由吗?如果不能,还需要再添加多少钱?
第三关:你能把老师手里的巧克力全部买走吗?(5块)老师手里还有棒棒糖,棒棒糖的价钱是5角。你可以买到棒棒糖吗?你打算怎么办?
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一直很难,教师往往会进行组题专项练习,以巩固学生概念中的薄弱点。但是学生很反感这样的巩固练习形式,认为是重复机械練习,没有任何意义。设置了这样的闯关情景以后,学生情绪高昂,在层层任务的递进中持续思考,一步步地分析、推理,很快解决了单位换算的难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样层层递进的闯关巩固练习比单纯的专项练习更受学生的欢迎,也打消了学生对于练习的倦怠感。另外,如果在闯关类游戏中再进行星级任务的设置,那么就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舞台,充分展现自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数学学科的学习。
教育戏剧元素运用于数学概念教学中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凸显了学科育人的价值,使课堂变得鲜活、有温度。
(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力
将教育戏剧技巧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讲一讲、演一演、试一试、编一编、论一论,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和推演过程。它与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数学的“戏剧”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力。
(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教育戏剧的核心是“做中学”,学习任务被转化为特定情境中的矛盾或问题。在戏剧场景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选择、理解、思考、领悟、思辨,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别有深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学得更清楚、更明白,数学思维品质也得到不断提升。
教育戏剧以其雅趣的形式“娱人”,以其丰富的内容“引人”,以其无穷的奥秘“迷人”,以其潜在的功能“育人”。教育戏剧元素融入数学概念教学,点燃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力。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由“一盆冷水”变为“习习温暖”,最后“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