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学儒
劳动教育应该和德智体美一致,全面贯穿和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既要防止坐在教室里讲劳动,也要防止只有劳动没有教育。深圳碧波小学以尊重兴趣、注重体验、联系生活、动手实践为理念,开发出劳动教育的实践课程、探究课程、主题课程、融合课程等,创新劳动教育的学习方式,丰富课程样式,打造“无边际”“沉浸式”劳动体验教育。
一、让劳动实践课程“扎实”一点
1.家庭教育劳动
学校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制定“家务劳动清单”,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每学年掌握3项生活技能。对于每一项劳动技能都制定了评价标准,设置比赛奖项,评价劳动技能习得情况,对于某项技能掌握不牢的孩子,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进行持续跟进。鼓励学生在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把劳动过程记录在“家庭劳动记录本”上,注重过程管理。鼓励学生参加“家庭劳动教育展示”,通过照片、视频、美篇等多媒体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展现学生在家参与劳动教育的实况。学校与家长定期交流,评选“优秀劳动育人家庭”。引导家长督促孩子适当承担家务劳动,帮厨劳动,让家长带着孩子进行岗位实践体验,使家长懂得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2.社会实践劳动
积极拓展劳动教育领域,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常态化。利用寒暑假开展“我和爸妈或我和同学的爸妈一起去上班”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并写下职业体验活动中自己学到的技能、知识以及感受、心得体会。认知父母或同学父母职业的内容与价值,体验职业劳动的艰辛与成就,融洽家庭代际关系,认真思考生涯规划,持续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学校开展公益卖报活动。4~6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在家长的带领下,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去报亭批发报纸,再售卖出去,所得利润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通过街头卖报纸,培养孩子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孩子们体会到了挣钱的辛苦,锤炼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到靠自己双手挣钱的自豪感和快乐,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提升了自身的财经素养,为帮助重疾儿童奉献了爱心。
3.志愿服务劳动
学校与社区联合开展公益服务劳动,共同为创建“全国典范文明城市”出力。如与碧波社区合作,组建碧波小学志愿服务队,开展“红心印碧波·社区我的家”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积极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走进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发放“创文做表率,文明我先行”的倡议书,号召社区居民积极投入到创建文明行动中来。为了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学生们加入到“清理小广告”的活动中来。展示碧波少年的良好形象,体现了不怕脏,不拍累,勇于克服困难的志愿服务劳动精神。
4.基地农耕劳动
学校构建以“劳动基地”为核心的美耕课程体系。学校楼顶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造属于学生自己的包含瓜果蔬菜、花草、农作物三大系列的的“快乐农场”,一个集学习、劳动、体验、探究于一体的教育综合体;同时组织教师团队自主研发了“美耕种植课程”。学校教师结合时令及课程设置,给学生们讲多种农作物和各种蔬菜种植的技能和生长知识。一年四季有各种农作物轮番播种,三至六年级每个中队分别认领一块地,每周一节种植课程,同时依托“农场”开展丰富多彩的种植活动:每一位少先队员每学期都能体选种、播种、施肥、浇水、除虫、拔草、收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先认识劳动工具和种子等相关知识,再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实际操作,保证学生参加的劳动,是持续的、动态的、实实在在的真劳动,体会苦尽甘来的成就感。
学校制定了《碧波小学劳动种植体验活动注意事项》,每个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劳动小组,负责本班劳动基地的日常工作情况。学校还鼓励学生领取种子回家尝试自主种植。从课堂里走向课外,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更能在学习之余,锻炼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和品质。
5.劳动竞赛
借生活能力大比拼,构建特色劳动教育“竞赛课程”。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去感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体验美好,真正愛上劳动、爱上生活。学校形成了一至六年级、低中高三个层级的“竞赛课程”。
二、让劳动主题课程“育人”一点
学校发挥各种节庆日的作用,通过主题式、体验式的活动让学生享受劳动快乐之余,受到相关主题的教育。如:端午节开展包粽子的主题活动,孩子在动手包粽子以前要学习端午节的来历及其意义,不但学会了技能,还不知不觉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冬至开展包饺子主题活动,孩子们先要知道冬至的来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也就掌握了,还要知道冬至为什么要包饺子。
三、让劳动探究课程“创新”一点
1.跨学科探究式课程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构建劳动教育跨学科课程。如二年级:我爱美食;三年级:解密台风;四年级:自制乐器;六年级:走近勒杜鹃等。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将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的相结合。每一个主题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为若干个小主题,挖掘劳动教育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各主题指导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开展实地调查、访问,体验活动,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劳动制作小作品进行展示。通过不拘一格的学生主动探究的劳动教育,学生学会了动手动脑。
2.STEAM创新科技劳动课程
学校积极探索“STEAM+”项目教学。在三、四年级开展STEAM课程进课堂,每班每周一节课,每周一个学习专题,让课程项目普及化。STEAM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动手体验教学,团队成员相互帮助,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并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例如动画、艺术等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劳动体验的快乐。
学校另设社团课程。社团目前有60多名学生参加活动,延续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是三、四年级混搭,充分发挥不同年龄学生的优势互补作用。组内每位学生都有固定的职责,便于小组管理与合作实施。社团课程还融入了PDR(PLAN计划、DO实施、REVIEW反思)教学模式,教师布置课程主题后,学生们开始自行组织探讨、制定实施计划,并自行完成作品。学校的无人机社团、机器人社团、3D创意造物社团等跨学科融合数学、工程、信息技术、科技“机器人、机关王”、3D打印、美术(手工、剪纸陶艺)等多学科,让学生在绘图、测量、拼接、切割、打磨等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利用资源、有效合作、克服困难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小发明和科技小创作,展现出了学生创新劳动的价值,深度体验创造劳动的幸福。
四、让劳动融合课程“深度”一点
1.将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融合
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各学科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学校的各个学科教师都能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劳动教育因素,积极探索适合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渗透的切入点,做到各学科与劳动教育有机渗透。例如,语文学科与室内种植进行整合,开展种豆芽、花生、栽培室内水培植物等活动,并进行写作练习;与美术学科有机整合,让学生边观察边画画,写生记录作物生长的每一天的变化;与数学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测量土地的长和宽,计算耕种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真正含义,而且发现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学会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将美育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
学校设置“非遗烙画”校本课程,每周8节社团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电烙笔在木板、葫芦等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在动手学、动手练习的过程中,在深刻打造他们对传统文化美的认知的同时,让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积极争做优秀的小小传统文化传承人。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