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城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幼儿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學习内容,并使幼儿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它能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一、情境教学法在游戏活动中的应用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在游戏活动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通过特定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比如:在游戏活动“狼抓羊”中,教师可以准备1个大灰狼面罩、3~5个小羊面罩、几把小椅子,自己扮演小羊妈妈,3~5名幼儿扮演小羊,1名幼儿扮演大灰狼,2~4名幼儿站在椅子上扮演树干,其余幼儿蹲在地上扮演树林,并围成一个圆圈。“羊妈妈”说:“今天天气真好,咱们到树林里去玩,好吗?”戴着小羊面罩的幼儿就双脚跳入圆圈里,并在“大树”周围自由活动。“羊妈妈”说:“大灰狼来了!”扮演大灰狼的幼儿就跑进圆圈里捉“小羊”。当“小羊”蹲在“大树”旁边时就说明它已经安全回家了,“大灰狼”就不能再抓它了。如此生动有趣的情境能使幼儿更好地与同伴互动,并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获得发展。
二、情境教学法在看图说话活动中的应用
看图说话的画面往往是静止的,比较单调。教师应通过情境的创设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引导幼儿用拟人的方式让物会思维、会说话。在看图说话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图片创设情境,使幼儿置身于情境之中,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图片内容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描述,进而习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比如:在看图讲述活动“动物运动会”中,教师出示其中的一张图片问:“图片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说什么、做什么呢?”从而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故事情境创设,并让幼儿讲一讲他们创编的故事,然后投票选出最有趣的故事进行场景设计,让幼儿扮演故事中角色进行故事情境表演,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造力、表现力等。
三、情境教学法在空间认知活动中的应用
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比较弱,难以理解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等抽象的空间概念。为此,教师可灵活应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幼儿在具体的、真实的或游戏的情境中认识空间位置,帮助幼儿从以自身为参照物逐步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培养幼儿的空间抽象思维,加深幼儿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提高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比如:在空间认知活动“前后左右”中,教师创设了“找动物”的游戏情境,先安排一部分幼儿站成一排,另一部分幼儿分别站在这一排幼儿的左边和右边,然后给不同的幼儿戴上不同的小动物面罩,让幼儿指出自己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小动物。第一轮游戏结束之后再随机打乱重排,巩固幼儿对前后左右的空间认知能力。
情境教学法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能够巧妙地把幼儿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应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在幼儿园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借助图画、音乐、角色扮演、生活场景等形象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