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整理
首先,在此向兩年多以來一直為澳門抗擊疫情而守護我們的前線人員、義工、志願者以及馳援本澳的國內醫護,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時感謝中央、廣東省、珠海巿的支援,希望疫情盡快消除,澳門小城的生活盡快恢愎平靜。
與國同行
未雨綢繆應戰疫情
自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始終如一,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准施策的總要求,逐步總結出抗擊疫情要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科學精准,動態清零,抓細抓實疫情防控各項舉措,要克服麻痺思想,僥倖心理,針對病毒變異新特點,提高科學精准防控本領,完善各種應急預案,嚴格落實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加強國際聯防聯控,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兩年多的疫情,本澳各項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與國家保持高度一致,在行政長官的領導下、特區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萬眾一心、奮勇抗疫,一直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疫策略,並貫徹國家“動態清零”的方針,不斷改善,優化和加強各項防疫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應對澳門倘若出現的大規模新冠疫情,特區政府居安思危,制訂了《應對大規模新冠肺炎疫情應急處置預案》,並由行政長官領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和民防行動中心,統籌大規模疫情時的五方面工作,包括實施社區管控措施,進行大規模流調、排查和檢測,準備大量隔離和治療設施,交通和生活支援,以及市民訊息溝通。同時,已成立了15個專責小組執行各項防疫措施,特區政府通過制訂應急處置預案,增加大型隔離設施,用以接收低醫療需要的病人,隔離病床將由現時的266張增至6,700張。預期當本澳出現大規模疫情時,受影響的人數眾多,因此更需做好各項規劃。
特區政府在2022年3月17日公佈了相關預案,讓公眾及早知悉措施安排。15個專責小組將圍繞細化工作、培訓人員和準備物資,以及進行演練三方面開展相應的工作。並將統籌協調公私營醫療機構、民間團體和廣大市民參與抗疫工作,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抗疫。
6月18日,一輪大規模新冠疫情突然襲擊澳門,至今以過去一個多月,以下讓我們利用本澳的應急預案與實際操作時存在哪些優缺點,並加以探討,來說明應急態勢下澳門社會治理體系是否須要改革和完善思考,讓我們全澳巿民在抗疫之路上能更多的相互理解,包融共濟,上下一心,為消滅新冠病毒而共同努力。
抗疫總體表現
可打70+8分
如果要按100分為滿分,對本輪疫情澳門的整體應對表現情況打分,我願意打70+8(附加分)分。
疫情初期,特區政府應對疫情的反應的確有些緩慢,失去80分的優等生的表現,雖然特區政府對疫情發生早有預備應急預案,但個人認為預案中的實務工作存在瑕疵,比如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疫情發生時設立紅黃碼區,但疫情的發生一般都是在核酸檢測中發現,患者由接觸感染到發病,到產生傳染性,在這個過程中,相關感染者究竟傳染給多少人?接觸過多少人?
不同的病毒產生的傳染性均大不相同,而精準防控只是在發現感染者後才開始工作,對於本地源頭不明病例,相關應對工作則很少著墨,此輪疫情Omicron BA.5與前兩次在本澳發生疫情的病毒相比,其傳播途徑有所不同,傳播率和速度均加快,之前單純通過大廈圍封、確診、密切及次密切人士的封控和流調等措施已相當湊效,但對Omicron病毒來說,明顯成效不彰,加上本次疫情初發階段病例源頭不明,圍封強檢的居民中很快已發現23例病例,陽性個案超過一半為無症狀感染者,說明病毒傳播速度快、隱匿性高,綜合上述判斷社區有隱形傳播的可能性很大,但當局只採取全民核檢措施,當時還以為通過加快全民核檢速度,發現病例即時管控相關人士及密切就可以成功阻截病毒傳播,經過兩週,新增病例每日飆升,幸好沒有如鄰埠般幾何級的數字上升,這歸功於全澳巿民參與支持全民核檢的成果,但同時數字上升也造成巿民對特區政府的各式各樣疫情防控的質疑,探何原因,我相信與感染者的移動力有關,因為Omicron感染率約1:3.4,但當感染患者在沒有自覺症狀下跨區移動,就會造成其他區域感染,更可能出現源頭不明個案,最後導致感染例數持續增加,因此,行政長官於7月11日宣佈相對靜止狀態,以遏止新冠病毒持續蔓延。
總結明暸,相對靜止狀態在本輪疫情發生第四周起啟動,真的用俗語形容“遲到好過無到”,再遲一步,感染病例會一發不可收拾,嚴重加重醫療體系所能承載的壓力,所以我認為本澳此輪防疫工作上在後期還是挽回不少分數,所以+8分。
科學應對病毒
發生及蔓延態勢
建議當局應當遵循科學應對病毒發生,用科學手段加強加快遏止病毒蔓延,建議如下:
一、建議特區政府與本地大學或熟悉本地情況的學者或專家研究設立適用於本澳的病毒傳染及感染大數據模型,以應對將來不同類型的病毒感染傳播,即時以對應的資料輸出疾病蔓延的結果,讓特區政府制定政策上有更好的參考,能敏捷地作出相關嚴重情度的預判,根據分級盡快作出相應管控措施。建模相關資料初步包括:病毒特性(傳播率、傳播速度、感染率、致病性)、受感染特性(確診、無癥狀)、接種疫苗情況、出行情況、工作情況、相關樓宇及區域人口的密度情況,輸出管控措施的分級,專責部門的相應工作分工等等。
二、科學利用健康碼功能,增強加快流調能力,與內地行程碼互通,為疫情發生時兩地疫情訊息互聯互通提供準備及基礎,健康碼行程記錄功能可能因為個人資料保護法,特區政府並未能適時索取相關資料,但一般平穩狀態時,這些資料只是記錄並穩妥保存於大數據資料庫中,並建議多部門協作監管,一旦疫情發生,馬上可以調動相關資料作出快捷反應。
此外,要切實平穩狀態下入場所掃描健康碼的執行力度,因疾病傳播引起即時預防狀態及相對靜止狀態發生時更應配合適當的行政處罰,提高大眾對掃瞄健康碼的重視。
三、科學調度人員,包括參加抗疫公務員、各大社團、公司及義工,利用APP應用程式準確調動人員工作內容、時間、地點等。
四、研究在澳生產和研發抗原檢測包或引入其他檢測新冠病毒針對疫情常態化的手段,因應抗原檢測將是疫情常態化的必要措施,如能自家生產和提高準確率,可有效減輕因防疫工作所帶來的成本,更有可能因抗原檢測準確率提高,配合小範圍分區防控+全民日常抗原檢測,重點人群核酸,已達到控制疫情的效果,有效減少開支和社會因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總之,檢測手段的應用便利,價格低廉才是對抗疫情常態化的大道理。
總結實戰經驗
完善具體措施
值得肯定的是2020年新冠病毒發生以來,本澳對疫情防控的出色表現,前兩輪疫情發生的應對和居安思危的制訂了《應對大規模新冠肺炎疫情應急處置預案》,的確令巿民感受到特區政府在防疫工作上下了不少苦功,得到國家的認同,因而獲得抗疫優等生的稱號,但正正如此,是否大家都對疫情常態化的態度存在麻痺思想及疫情發生後的管控力度和執行敏捷度是否存在不足,相信本輪疫情後自有定論,但也要和社會大眾後續加以討論,在本輪疫情初期的訊息發佈和公關技巧上,有存在不足和改善之處。
此外,有一點很明確的是鄰埠由年初發生疫情,嚴重程度達到颱風級別,至今仍餘波未了,大眾對本澳發生疫情的可能性,早已有了心理準備,但真正殺到埋身,又有幾個人對這種封控和生活環境,可以做到從容不迫呢?或多或少都會擔驚受怕,因為受影響的層面實在是太廣了,希望最後特區政府能得出究竟相對靜止或絕對靜止狀態,在嚴重傳染病問題上哪種更適合澳門情況,因地制宜,通過今次疫情經驗,總結出大眾巿民都認同的策略。
另外,本輪疫情由發生至今,確診數字沒有幾何級的上升,當局出臺的措施及即時調整策略,使用高頻核檢、重點人群檢測、家居抗原檢測、個人防護、增加採樣站點、人數、流動採樣車等及相對靜止狀態,的確有效遏止感染數字,值得嘉許,還有不得不提此輪疫情全澳巿民齊心抗疫,響應全民核檢使疫情沒有幾何級上升也功不可沒,核檢過程有條不紊開展有賴社團及義工、公司及機構和馳援本澳的醫療人員,大家同心同德,全力協助今輪疫情。
此輪疫情對於抗疫團隊的人才配備欠缺前瞻性,梯隊設計及人員配置均沒有做好充份准備,建議:一、利用和團結各大社團,用科學手法集中團建義工隊,集中管理,義務工作不跨區,提前用視頻,圖文包講解工作性質、風險;二、因應疫情常態化,增加與疫情相關培訓課程,讓在職或失業人士都可以得到培訓和就職機會,增加政府抗疫團隊人員儲備。三.除制訂公私營醫療機構及人員為防治重要傳染病的分工預案外,同時做好已轉業的具醫療相關專業人員的資料搜集和邀請抗疫培訓。
談及本輪突發社區疫情對本澳社會治理體系的影響,個人認為,單憑此輪疫情的發生是否對社會治理體系造成衝擊,我不能很準確回答,因為涉獵面太廣,但我可以嘗試從本澳社會治理體系的內涵中發掘與本輪疫情相關的問題,讓大家一起思考。
因為社會治理有前因後果,社會制度不是短時間內建立起來,是由長時間慢慢累積及逐步推進而成,社會治理的主體應由政府機關、企業組織、社會組織和巿民群眾共同參與組成,每個主體環環相扣,通過法治體系、科技發展、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協同助推社會各主體發展,核心價值應以群眾巿民為中心,明確社會治理的邏輯是要為巿民服務,隨著澳門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其實都有不同沖擊。
本輪疫情突如其來,兩年多的疫情,本澳從未受過如此輪這麼嚴重的衝擊,但細心想想,本澳周邊地區已發生疫情好一段時間,雖然本澳已有超過250天零感染,但有前兩次的本地感染經驗和提早准備的應急預案,理應處變不驚地面對疫情突如來襲,猶如天文台警示未來會掛颱風,企業及巿民應做好防風措施,當然本波疫情與當年“天鴿”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勢,巿民的生活、工作、心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企業停工停產,一潭死水,全部都等待政府救援,前線人員以夜繼日的工作、加班加點,更冒著被感染風險為巿民服務。
我相信特區政府同樣也是本著把巿民生命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初心,由始至終都希望本地居民生活安穩,社區零感染,當然操作過程中是不是能盡善盡美,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我相信就可以了,至於是不是要檢討,我認為做任何事情都須要檢討,但容後再說,救人要緊。
至於社會治理體系是否須要改革或完善,我認為針對疫情來說無須改革,只希望各社會主體部分要多總結經驗,當然不希望疫情再發生,但總體來說,大家都經驗不足,希望特區政府未來準備工作再做好,尤其與巿民溝通管道、平台、技巧以及社會公關和臨場應對等方面。
建議一:其實疫情真的猶如洪水猛獸,要完全撲滅,我相信特區政府有能力做到,但當下一波疫情比今輪更嚴重呢?是否要發揮好“一國兩制”中一國的優勢,在疫情未發生前已做好派員支援的準備和訓練,根據疫情嚴重程度配置好不同崗位;
建議二:充分發揮社團作用,據我所知,疫情期間,某大社團會主動聯絡紅碼區會員是否有須要協助,這一點值得嘉許,希望大家多加思考,發揮更多的正能量;
建議三:構建民間抗疫核心團隊,因應疫情常態化,組織民間社團、社會知名人士、專家或學者,共同參與政府的各項抗疫事務工作。搭建平臺或善用已有平臺資源,及時發放正確資訊或用於組織義工隊,建議義工隊須受薪。
心繫市民依托祖國
明天會更好
澳門雖是小城,但近年應對大型災害已有一定防避經驗,尤其颱風,對巿民的各種訊息提示,民防協調工作,都已經非常到位,最重要一點就是要及時準確預測。所以,面對大規則疫情亦然,最害怕就是人算不如天算,讓巿民太多揣測,會造成惶恐,動員社會力量,安撫民心,倘若再發生更大的疫情,只要特區政府有條不紊,吸取此次疫情及其他地區有用的疫情經驗,加以細化,落實到位,相信如下一波疫情再次發生時,一定能更好更快地戰勝疫情。
社會治理體系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巿民為中心,全澳巿民對國家及身份認同,一直存在並與日俱增,回歸後,在國家發展的大浪潮下,不同年齡段的澳門巿民都有著對融入國家的不同訴求,中學生希望考取國內大學學習,年青人希望回國內創業,年長的希望回國內居住退休,企業希望融入國家發展勢頭,融入大灣區建設,因此加強澳門社會治理體系中法制建設和科技建設,創造更多有利於全澳巿民生活或工作在國內的舉措,特區政府做好領頭羊,把好關,為企業牽好線,不忘服務巿民的初心,一旦巿民或企業在國內遇上問題,都有政府部門或社團出面協助,相信只要做好工作,將會有更多的巿民、企業都願意融入國家發展,只有數量增加了,大家都把故事講好了,才能體現出澳門真正融入國家發展,總之,共同努力,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