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大国治村》的三维检视

2022-05-30 13:42陈柯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乡村振兴结构

陈柯竹

内容摘要: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治村》作为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作者围绕“三治融合”的乡村振兴主题,以质朴规整的笔触记叙了浙江省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努力,将切实可行的发展经验为后继者娓娓道来。总体而言,作品主题明朗,结构灵动,语言鲜活,堪称反映乡村治理问题的报告文学典范之作。

关键词:报告文学 《大国治村》 乡村振兴 结构 语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治村》,该作者李英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聚焦“三治融合”的创新路径,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省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努力和成功经验。《大国治村》从“浙”里出发,展望全国,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堪称当下不可多得的优秀报告文学文本。本文主要剖析其主题、结构和语言特色。

一.主题:乡村治理

被誉为“乡村治理教材”的《大国治村》所反映的问题,大致可以總结为以下几类:一,贪腐以及小农人际脉络带来的利害平衡问题;二,政策措施的落实更新以及与现实的结合;三,当地环境背景与相应举措的契合性。这些问题也正是本书所希望为后来之人提供指导教育意义的所在,由问题推导出解决措施,从而聚焦“三治融合”,突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量现代化”的主题。

因此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也不足为奇——以后陈村为例,既然村中有大量上访的经验甚至形成了几乎专业的团队,为什么没有相关政策的出台解决?村官的选择既然是村民们投票选出的结果,那为什么数任村官没有一任改善存在经年的问题?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后来居然来了一个尽职尽责的“清官”这些积压经年的问题就那样被大刀阔斧地处理得干干净净,改善了整个村庄的精神面貌?反言之,精神面貌的改善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像每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的难以治愈都离不开接二连三的并发症。对于后陈村,有一点基础我们是很清楚的:上访势力的形成。换言之,其实求变求好的群众思想基础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却又在后文看到了后陈村更大范围的小农思想、个人主义和家族倾向,中国传统农村的利益权衡,是小农人际脉络带来的利益链的双刃剑:是谋取利益的利刃,也是伤及乡村发展内里的钝伤。这种伤害在夏衍的《包身工》里那些无辜的“猪猡”身上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贪腐的愈加深入无疑是利益链的并发症,可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并不利于改革的实施。如此,后陈是如何改造的呢?除了从乡民的切身利益入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便是文化积淀,也可以说是报告文学的现实文化背景。于是自治与德治的作用在这里突显。文本中的五个村落:后陈、塘里、花园、下姜、上田,每一个都有自己独到的文化背景——或是祖上的阔绰,或是历史的遗璞,或是乡土的农业情调,都离不开本身的文化背景。尤其典型的,便是塘里村。作为孙权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的遗址遗迹推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业,而良好的乡村人情风范则是在传统孙权文化的地基上比着近代发展过程中温情的砖石建立起来的。没有文化的根基,利益的博弈终究是一场没有硝烟却举步维艰的持久战,前进的每一步都浸润着鲜血。

这不是一个村落的问题,这是所有村落中的通病,换句话说,就是农村转型过程中的小农思想的劣根性。正如序言中所说,所有的政策举措都是“创造性”的。相对于已经存在的政策,此话不假,但如果放到大的政策环境中,没有绝对的创新创造。具体看来,后陈的新措施是改革了原有管理体制,实际上是对原有监管制度的细化和落实;塘里村的创新性看似是将老旧房屋的修缮精简化并落实道旅游业的衍生发展上,实际上对应到达的国家政策上还是回归到国家的文化振兴,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旅游化经济化,宣传文化的同时为乡村谋求新的出路。而花园村的经历也是与塘里有几分相似的,不过没有那么深厚的文化根底,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文化驾驭的熏染起到了很大的改革作用。此外,下姜村的建设是充分发挥了国家鼓励的地理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应道当地是水文和山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下姜因势利导,充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意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同时利用现有地理资源,发展旅游业经济;最后,上田村依然离不开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充分利用文化根基,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建设了当地所需的“微法庭”,形成新时期的“枫桥经验”。

总而言之,溯其本源,根本的一条无非“因地制宜”。俗话说:“鞋穿在自己脚上,合不合适自己最清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本书的尾声中编者总结如是:“我们看到当下中国乡村还有许多重大而迫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探讨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而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便是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1]何为“三治融合”?自治为法治和德治建设奠定组织基础,法治为自治和德治建设构建制度保障,德治为自治和法治建设提供价值支撑。编者说:“通过深化自治、强化法治、实现德治,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以上三治,在乡村治理中,尽管其着力点和作用不同,但并非各自为政,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2]所有的创新点都不能超过法律的规矩,不能逾越宪法的根本章程,法治守住根底,这才是真正的三治融合。

此外,文中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指导的效益,凸显了作家报告文学的现实情怀,坚持报告文学真实性、客观性的体现。这些乡村的发展理念也确乎符合我国一直以来的“绿水同时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以及“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总而言之,笔者以为作品反映的问题根本上是在于以下三点:其一,改革前先更新思想;其二,利害平衡,有得有失;其三,因地制宜,顺时而动。而作家通过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聚焦“三治融合”的创新路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乡村治理”的主题表现的生动淋漓。

二.结构:复式叙事

纵观全书,正如书中所言:本书所言内容是农村的改革发展,作者选择了有共同点的浙江省的数个村庄入手,以反腐、革新、致富为主的角度展示了新农村的变更发展。结构工整殊异,以作者的行路轨迹为线,串联起全书,具有较强的模式化。从最直接的叙事线索看,即是时间线索所有村庄事件的的记载都符合村落中期情况开始到清官到任,然后通过倒序的手法溯及村庄的发展既往,再回溯到行文开始的时期,一直发展至今,得到较好的发展成果,并总结发展经验或者致辞寄语,寄语大致可以总结为:既存青山与子孙,莫教更覆祖先辙。文中所选村落背景相仿而存异,面临问题同属国家根本发展问题,解决方式也颇为相似。

对于处理的办法,序言中有所总结:关于武义后陈,“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后陈如何在胡文法等人的组织下,创造性地依靠合法途径,将权力关进制度之笼,成功改造建设新农村”[3],形成“后陈经验”。对于永康塘里,“在毛遂自荐的孙朝厅的主动领导下”,将德治融合进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之中,发展旅游产业,使塘里村再次生机盎然[4]。至于东阳花园,则是“坚持走乡村工业发展之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采用了‘村企合一、共同致富的模式”,通过自治的强化,让花园村焕发新生[5]。而下姜村通过对点关怀、薪火相传,形成了精准扶贫的“下姜模式”;同时,临安区上田村也“成为了浙江省第一个微法庭的诞生地,成为‘枫桥经验的升级版”,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获益颇丰[6]。然内容精炼,但有些地方与实际状况不尽相同。

第一,后陈村的第一个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成立与后面提到的安徽小岗村有异曲同工之效,成立之时恰逢改革,因而顺利合法化。而且实际叙事并不完全是由干部的组织领导以及群众的支持而成文的,具有自己的复式叙事模式,综合了人物经验的小说化塑造,通过散文化语言和写记得刻画,拓展了作品的表现空间。第二,塘里村的德治确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很难忽略背后的基本原因,概括中与后陈村的叙述中一样省略的也是精神改造的部分,叙事顺序的模式化在概括中几乎没有体现出来。第三,作品突出的主题确实是乡土变革、时代更新,但作品本身并非只侧重于政策措施的记录,领导人的形象背景和当地的背景作者也进行了较好描摹,并借助这些人物的故事作为另一重人物的线索,这也是所有故事在结构上一处相仿之处:除了相似的时间线索,对人物的背景经历的展开也是一重线索,且叙述方式均满足先倒后顺中补的特点。前辈的研究指出,“在文学谱系内部,报告文学已经充分将诗歌的意境和意向、散文的的语言和笔法、小说的人物塑造及细节描写各种技巧实现有机融合,以拓展自己的表现空间。”[7]这一点,在这里可以得到较好的体现,作品的叙述形散而神不散,灵活穿插运用各种叙述技巧,形成特殊的叙述结构特点,形成了网络状复式叙述方式,人物塑造不弱于小说的典型化,模式化之余,足见其报告文学特色。第四,这些村落的基础背景也大致相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们大抵都有可追溯深远的文化渊源,且自然条件相对扎实,具备直接开发生态经济生态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都为文本叙述目标乡村的模式化打下基础。

所以笔者认为文本的叙事节点可以总结为:村庄发展问题达到一个临界值,转折人物出现,介绍转折人物的身份背景,铺叙转折人的精神文化基础,映射出转折人物所处的当地背景,倒叙完成后开始顺叙所遇到的矛盾,从临界的冲突点揭露出亟待解决的问题,获取较大范围的基础信任之后,逐层深入改革,期间遇到各色矛盾,皆从小见大,平衡新旧利害,步步深入,方是得解,而取得终效尔。也正是这样,搭建起了全文网状叙事结构的基础支撑点,通过统一的经验实现模式化的教育意义。

故此,作为新时期报告文学,《大国治村》不同于传统的报告文学强调正面描写事件和全景式扫描式描写,更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大背景下的个体体验与经验,打破了传统型平面叙述格式[8],其网络状复式叙述方式体现了以现实审读为支点的回眸和前瞻意识,构成了开放视野中的史诗空间,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与雄阔感,也表现生活的过程性与流动感,较好的表现了其报告文学特色。[9]

三.语言:自然鲜活

前文已述,所研究文本属报告文学,纵观全书,除了主体平实质朴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用语规范严肃,客观性较强。具体体现在对政府政策的合理解释与应用。但,我们并不否认本书的文学性所在,辞藻虽非“诗化”却也精致规整,其政治性与其本身的问题要求也是一致的,间接体现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报告性的内在要求[10],以至其报告文学根本属性的满足度极高,内容的真实性和呈现的客观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1]

文本没有否认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抑或对环境背景的交代渲染。本书格外侧重的,笔者私以为是通过对人物过往经历的倒叙和补叙来为人物性格、行为做铺垫,运用心理描写,使人物更加真实可感、有血有肉,比如后陈村原街道办的胡文法的纠结的心理,是熟人,是故乡,可是似乎又那样陌生;方言口语的地方话的灵活使用也给原本严肃的文本增添了一丝生活的烟火色,比如塘里村的老孙头恨不得把自己一个人掰成几个人用,老孙头焦急的心理登时跃然纸上。邵钦祥曾经也因为诸多时代因素被伤害,可是他终究还是爱着生养他的这片土地,原文中这样写道:“世道如此不公,我心决不沉沦!”邵钦祥独自站在岩塔背上大声呼号,喊出他心中郁结的愤懑和不平。他想,不能继续上学,但他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去改变。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加上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刻画更加立体可感,言辞虽不华丽,但可见其文学语言运用鲜活明快,足见作者的文字功底。

虽然,有观点认为,报告文学应当注重其独到的雅正的文学性,语言应该精炼生动,富含情感而不偏颇,言简情深,语言短小精悍而意蕴十足。其实,这种特点,在本书中并不适用。经典案例《包身工》的语言确乎更加温和动人,但是本书的语言的规整性与政治性却也是不相同的。在本书中,具有大量的关于有关政策展示与解说,有关政治精神的传达也非常客观,文字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报告文体色彩。但还有人认为,“无论是作者的描述还是当事人的陈述,都无法避免带上主观色彩。但非虚构叙述在进行事实上的主观叙述时要求尽可能谋求最大程度上的客观性。符号学理论家格雷马斯也就此提出,‘作家主体的话语制作方式本身具有屏蔽功能——主观化屏蔽和客观化屏蔽。表面上看,格雷马斯谈论的是语符形式自身的屏蔽效应,但实际指涉的却是作家主体在叙述过程中的‘附加与‘汰滤规律。”[12]也就是说,绝对的真实复现是不可实现的,叙述者的叙述必然是自身思想过滤的结果。笔者是以为既然关于报告文学语言运用存在基础的三大指标,要求力争语言的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和尽可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性[13],那么文本中的政治性,或者说报告性,在对于政治要素的传递中,其严肃的语用是必要的,是客观性的一个重要条件。研究文本中的语言虽不至于温和动人,却也实现了语言自然化和政治化的有效衡平,不过各具特色罢,只要保证了客观真实性,传达了目标主题,也不必挂怀,反而平添了个人特色。

综上所述,《大国治村》作为一部紧跟时代潮流的报告文学作品,通过对浙江省几个有代表性村落改革的讲解刻画,生动传神的表现了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的主题,其网络状复式的结构极好的体现了其作为报告文学的文学特色,其中質朴自然又不失政治性的语言鲜活传神,极具报告文学的报告性和新闻性,总体读来,有条不紊,个性鲜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确乎是一部反映乡村治理问题的报告文学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2][3][4][5][6]李英.大国治村[M].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806,811,7,7-8

,8,9-10.

[7]龚举善.报告文学的现代转进——从新世纪到新时期[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9.

[8]徐成淼.当前文学的“非虚构”倾向[J].贵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9]龚举善.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纲[J].江汉论坛,1999(8).

[10]龚举善.报告文学的现代转进——从新世纪到新时期[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11]龚举善.“非虚构”叙事的文学伦理及限度[J].文艺研究,2013(5).

[12]丁晓原.论报告文学的语言特点[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13]龚举善.报告文学的现代转进——从新世纪到新时期[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2.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乡村振兴结构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论《日出》的结构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