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璇 李哲 许梦瑶
八字门村位于湖北省京山市新市街道东北边陲,隐匿于大洪山脉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是豫鄂边区政权的首创之地、新四军第五师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鄂中抗日烽火率先在京山燃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在此战斗,创建抗日根据地,带领红军、新四军留下了筚路蓝缕、浴血中原的光荣革命历史。
京山城北面山峦起伏,地域辽阔,丛林密布。八字门村因村中有两山相对成“八”字,形似一扇门而得名。
近年来,八字门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按照“党建引领、能人带动、群众参与、政府助推”的思路,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探索八字门村“红+绿”模式,“红色八字门”成为生态京山的一道靓丽风景。
挺进纵队在八字门诞生
1938年,蔡松云领导的应城抗日游击队初次到八字门一带活动,发现此地进可出山抗敌,退可藏身深山与敌周旋,很适合打抗日游击战。此行为之后将八字门作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军地”奠定了良好的军事基础。
1939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朱理治、李先念、陈少敏等在豫南四望山龚家湾召集豫南、鄂中、鄂东等地中共组织和军队负责人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并将边区首脑机关转移到鄂中,建立新的敌后抗战指挥中心。
次月,豫鄂边区首脑机关陆续从豫南经京山马家冲转移到八字门,指挥中心从豫南转移到鄂中。当月下旬,豫鄂边区党委在京山八字门组建完成,召开了党委第一次会议,陈少敏任代理书记,李先念、杨学诚、陶铸等任委员。
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八字门正式建军,统一领导豫南、鄂中、鄂东三地抗日武装,共9个团10000多人,李先念任司令员。此纵队就是新四军第五师的前身,进一步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抗战时期,豫鄂边区首脑机关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驻扎在八字门,李先念、陈少敏、陶铸等革命先辈在这里指挥了武汉外围抗日游击斗争,领导边区军民铁血征战,八字门成为豫鄂边区的战略指挥基地,很多有识之士、热血青年投奔到此参军。据历史记载,共有11200名京山英雄儿女在抗日烽火中英勇牺牲。
边区的敌后斗争威名远扬,中共中央中原局评价边区纵队的成立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初到八字门,高度赞扬了新四军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向世界讲述豫鄂边区抗战的红色故事。
农旅融合促古村焕新生
“八字门前气势雄,一泓水绕熊滩松。山花水月忙中过,辜负青峰日照浓。”当年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张执一战地写诗,描绘了八字门的壮丽景色。
如今,在一处青山环绕的山坡下,一排古民居格外隐蔽,这里就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豫鄂边区驻地。旧址为一幢四合院式建筑,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16米,硬山顶砖木结构。
“正中间的客厅就是司令部的作战指挥室,李先念司令员曾在此指挥作战。”八字门村党支部书记胡元红介绍,如今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还保持着原貌,天井的两侧一边是厨房,一边是办公室。
近年来,八字门村以“红色教育研学、游学”为主题,打造“一轴一心四区”红色教育群,以乡村主道为空间发展主轴线,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军旧址”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修建了一批红色景点景观,建成八字门村口形象展示区、村委会党建引领教育区、水漾泉湾军民融合区、司令部旧址红色旅学研学教育区。
6月30日上午,京山市新市第一小学的党员干部来到八字门村,接受红色革命精神洗礼。号角广场上,面对鲜艳的党旗,30名党员怀着激昂澎湃的心情庄严宣誓,重忆入党初心。在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解说员详细讲解每一件史料史物和珍贵照片,带领学员了解这片红色沃土上的奋斗历史。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事迹动人心魄,令我们真切体会到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我们补足了精神之‘钙。”青年党员李学军说。
随着红色研学基地的建成,八字门村开发了“永远跟党走”“新四军的一天”等研学项目,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游客越来越多,月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
源源不断的游客,让这个百年古村焕发出新的活力。生态采摘、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多种业态发展壮大,八字门村“红+绿”的农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八字门蝶变幸福门
在距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三公里远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房整齐漂亮。曾经居住在大山里的贫困群众,从山沟搬迁到这里,开启了幸福生活。
“搬到安置房后,生活便利了很多。在村党支部的帮扶下,我还学习到先进的种植技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今年的40亩水稻,预计收入能达到5万元。”提起搬迁后的生活,村民熊理会十分满意。
他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在偏僻的山沟,水电不通,门前道路难行,周边地块也不适合种植。如今,熊理会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稻种植大户,他将自己的选种经验和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周边农户。“靠着村里的帮扶,我们一家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好生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熊理会说。
依托产业,乡村发展才有生命力。地处大洪山脉腹地的八字门村有山地2万余亩,植被茂密、品种繁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八字门村发扬“铁军”精神,村“两委”班子因地制宜,发动党员带头兴产业,大力发展本土生态种养产业。
村里的老支书王章亮养了80多箱中华蜂,年产蜂蜜近千斤,肯学肯钻的他是村里的养蜂“土专家”。在他的带动下,20余户村民投入中华蜂养殖,全村共养殖中华蜂2000余箱,不起眼的小产业成了村民心中的“甜蜜大事业”。
光阴荏苒,通过英雄儿女们的接续奋斗,曾经一穷二白的八字门村悄然推开了幸福之门:整村脱贫出列,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备,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民收入年年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延展红色资源产业链,持续壮大生态种养产业,让八字门村的‘紅色底蕴和‘绿色生态蝶变为‘美丽经济,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谈到未来,胡元红信心满满。
党员生活2022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