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烨
情绪如sin函数般起落
记得中考结束,当我拿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小小的得意的,毕竟中考分数位列全年级前五十名才能有机会成功考上。作为一个“重点高中擦邊球选手”,我当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去第二梯队的学校,结果没想到的是重点高中刚好录取到我。
这种得意没能维持多久。由于重点高中集中了全市的优秀学生,整体的学习节奏非常紧凑,我遭遇了很大的挑战。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坎,就是优秀的人太多,个人很难得到老师的青睐。而且我本来就不是以年级前几名的“光辉战绩”入校的,跟那些聪明的学霸本身实力上就差了一截,以至于我每天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得非常艰难,别人半个小时就搞定的作业我得写一个小时,有些题目我还死活想不明白。
每周周考还不足以暴露我和其他同学的差距,第一次期中考试的排名直接让我泣不成声,我人生中第一次拿到这么烂的名次,居然还有挂掉的科目。要知道,步入高中前我一直以为“挂科”这个词只会是大学生需要操心的,没有想到,高中的我就要开始面临这种困境。老师还非常“残忍”地挂出历年高考的录取分数线,让我们自己评估,当时的我总分加起来可能刚够上个二本,别说什么“双一流”了。这场考试后,失落感几乎伴随了我整个高一学期。不管我怎么努力,也很难再像之前那样迅速提高分数,对比起身边的同学,我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人生的第一道选择题
没让我在高一就彻底垮塌下去的,是友谊的力量。我虽然成绩不尽如人意,但在新的学习环境里认识了许多有相同爱好的同学。我们每天课间讨论连载漫画和小说的剧情,周末约着一起去漫展,或去图书馆看漫画、写作业,学业带来的负面情绪都被身边的好友与热爱的事物治愈。后来回想,我觉得在课余时间培养一些可以减压的爱好至关重要,高中三年的生活注定伴随着不小的压力,能够自我调节情绪、合理释放压力是决胜的关键。
高二文理分科之后,我的成绩终于不那么难看了。那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更喜欢的文科,事实证明我这个选择没有错,自从文理分科之后,我的学习压力比高一时小了不少,精力更集中,而且能明显感觉到数学的考题简单了不少,自信心也随之增加了不少。
但即令如此,我还是只考出了一个非常勉强能上一本的分数。那时候我总觉得离高考还很远,所以每天也就是按部就班地过着。真正开始发生转变是在高二那年的六月,我们给高三的学长学姐们布置考场。我负责扫地,扫着扫着突然开始紧张,因为想到一年以后坐在这个地方的人可能就是我了。我就这样看着一排一排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桌椅,看了很久。黑板上面有一个挂钟,秒针滴答滴答的每一声,都敲进了我的耳膜,敲进了我的心里。
准高三的一整个暑假我都过得非常焦虑,原因自然是我期末考试的成绩。除了懊悔之前自己为什么不上点心再努力一点,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到了高三老师会让学生有意识地开始关注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的动向,尤其是最新的录取分数线,再定一个目标,未来一年都拼命向这个方向冲刺。看了看我的分数和对应分数段的学校,我的心情不只是压抑那么简单。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是会想撤回自己的安全区,那段时间我甚至已经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感觉自己已经可以和名校说再见了,内心想着要不就考家门口的大学,以后就留在这座土生土长的城市生活。
我个人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未来的恐惧。我父母从小就会灌输“没有好的文凭就没有好的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未来”这个观点给我。高考就像是人生中必须跨过的一道鸿沟,但这个鸿沟似乎来得有些太早,对于十七岁、还有点迷糊的我,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可怕的并不是分数低丢人,可怕的是十七岁还没有看清这个世界的我就要开始学会接受自己将一生碌碌无为的现实。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彷徨并不只是属于十七岁,念本科的时候会觉得考研的分数大过天,研究生毕业后会觉得大厂的offer才是一切,后来我总结出对于未来不可控的事情,就应当放平心态坦然接受,并做好当下能力范围内的每一件事。踏实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我的选科心得
很多人会在选科这块纠结很久,有的纠结自己究竟哪一门会学得更好,有的纠结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还有的人的纠结则起源于学生和家长间的意见分歧。当时我迅速做出选择,纯粹是因为我的文科成绩要比理科好很多,作为一个经历过高考厮杀的职场人士,我至今认为分数还是放在第一位的,哪科分高、学得更好就选哪科。
很多人有偏见,觉得女生学理科没有优势,或者男生不应该选文科,其实学习能力和性别没有关系,还是要看个人擅长什么与自身的兴趣点。文理科不一定就能完全决定未来的职业,有很多综合性的专业是文理兼招,而且很多人毕业后的工作与之前大学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很多人的目标是会改变的,所以我觉得,高中阶段没有必要认死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以相对高的分数迈入大学的校门。
翻山越岭,寻找胜利的旗帜
我用行动证明,只要努力就不会太晚,高三一年还有很多机会。
“逆袭”这个词,听起来总是让人热血沸腾,但实践起来整个过程会异常痛苦,要做好反复被打击的思想准备。迈入高三前,我在网上看过很多关于复习总结的精华帖,看完顿感醍醐灌顶,“双一流”学校似乎已经在向我招手,但考分就好像“焊”死在了那个地方,没有一点点挪动的迹象。面对这种情况,千万不要灰心,量变引起质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最初的模拟测试分数可能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往后多几次考试,你会发现每次考试都会涨个十到二十分,坚持真的会有惊喜。
还有来自身体上的挑战,迈入高三我基本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凌晨一两点睡觉,全年无休,这样的作息非常耗费体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养成了喝黑咖啡的习惯,有时候喝黑咖啡还是感觉很乏,我就会用咖啡混可乐,但下午四点之后就不能再继续喝,否则晚上容易失眠。学习是持久战,身体健康非常重要,高三晚自习课间我都会约好友去操场跑步,不仅可以释放压力,而且对恢复久坐后的身体非常有帮助。
关键信息整理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也非常重要。由于前面都已经学过了,只要不是完全没有听课,基本的知识点你还是会有印象,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整理框架,把已经会了的部分筛除掉,重点记不会的部分。我之前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喜欢整理笔记,仿佛得了强迫症,把每一个点都整整齐齐地记下来,但其实笔记是给自己看的,很多形式上的东西没用又很耗时间。所以,最好是能把不会、不熟的知识浓缩成几个点来记忆,这样效率才是最高的。
不开心就哭,不懂就问,主动破解困难远比被困难牵着走强。高三时我们每天十几个小时重复做一件事,并且要重复一整年,难免中途会有几次情绪低落的时候。我记得某天深夜,我看完单词本,躺在床上听歌,听着听着,眼泪就忽然从眼角渗出来了。我没有压抑自己,哭过之后,整个人感觉轻松了很多。大多数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产生压力,我们应坦然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遇到不会的地方,问同学也好,问老师也好,一定要问清楚才能把问题解决,解决问题是提升成绩的最佳方式。我之前一直和好朋友在下午的最后一节自习课去走廊上背书,互相抽查我们精心整理的浓缩知识点,互相问问题,难的题目拿出来一起看,单词互相抽查,最后我们俩都考出了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一颗平常心是胜利的法宝。临近考试,班上都会挂一个显眼的倒计时表,但其实到了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时,逆袭的空间已经不太大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只一味对着倒计时表“死磕”学习了。我二模的成绩就和我的高考成绩相差不大,因为二模成绩出来后我就开始进入维稳状态,之前一直都是通过挤压睡眠时间的方式在“超长待机”,二模后我慢慢调整为和考试那几天相同的作息,保持这个作息一直到高考结束。我有一段时间剛开始考试时会有点不适应,反应慢,尤其是做英语听力的时候容易紧张,后来我发现调整心态,把重要考试想象成周测会更容易进入状态。在考英语听力之前先戴耳机听一些英文材料,开始考试的时候语言频道便能迅速切换过来,进入答题的状态。
夏天的蝉鸣宣告高中生活的落幕,对于我来说,考完试第一件事就是睡个好觉,然后下载回之前喜欢的游戏大杀特杀。出成绩那天早上六点钟,班主任在群里发了可以查成绩的消息,当时我还在睡觉,我爸妈特别兴奋,用考号查了我的分数,看见分数后激动得把我从睡梦中摇起来,告诉我“双一流”应该是稳了。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是至少那一刻,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之前那么努力的自己。
我的选科心得
很多人会在选科这块纠结很久,有的纠结自己究竟哪一门会学得更好,有的纠结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还有的人的纠结则起源于学生和家长间的意见分歧。当时我迅速做出选择,纯粹是因为我的文科成绩要比理科好很多,作为一个经历过高考厮杀的职场人士,我至今认为分数还是放在第一位的,哪科分高、学得更好就选哪科。
很多人有偏见,觉得女生学理科没有优势,或者男生不应该选文科,其实学习能力和性别没有关系,还是要看个人擅长什么与自身的兴趣点。文理科不一定就能完全决定未来的职业,有很多综合性的专业是文理兼招,而且很多人毕业后的工作与之前大学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很多人的目标是会改变的,所以我觉得,高中阶段没有必要认死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以相对高的分数迈入大学的校门。
写在后面
高中的时候,我曾对考试这件事深恶痛绝,觉得自己为此牺牲掉了很多本应该属于那个年龄段的快乐时光。那时的我,内心一直都觉得中国学生的学业压力很大,看到日剧美剧里的校园生活那么丰富,内心多少还是有些不平衡的。毕业后,我去海外留学,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相处,时间久了发现,考试周一来,能够迅速确立目标、抓住老师讲解的重点并且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的,大多数都是中国学生。许多外国的同学只要感觉到困难,觉得可能会挂科,就索性放弃。并且这点不只体现在考试上,在其他的事上也是如此,他们没有那种为目标搏一把的经历,在遇到麻烦的事情时,很多人会选择放弃,但是经历过高考的我们,则非常自然地会去想办法努力解决,并且结果往往都是好的。这让我每每回想起来,都无比感恩自己高中时的那段经历。所以,同学们不要厌恶和排斥考试,要知道无论结果好坏,这段经历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为了目标而奋斗吧,这期间获得的成长会令你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