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写给青年的“信”

2022-05-30 12:07冯俊意
师道 2022年8期
关键词:朱先生蒋勋里尔克

冯俊意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是这样过来的。

笔者在高中、大学时期,乃至延续到毕业出来工作的一段时期,内心非常热衷于追问和寻思: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该怎样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虽然至今人到中年,我仍然未能对此类问题探出一丝究竟,相反心中仍会偶尔泛起疑惑和不解的涟漪。但也正因常怀此类问题,学生、青年时代,我从图书馆借阅了很多古今中外有关人生意义话题的书籍,多数是文史哲方面的,包括哲学、思想随笔、名人传记等,为的是想借鉴前人的人生之路,吸取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教训,希图找到一些可行的做法和受到一些启发,虽然这样的想法现在看来很功利,在当时却是那么的迫切。因为作为青年,在这些众说纷纭又无解的问题前,自己敏感无助,又充满着困惑和迷惘。

在这样的心路历程和阅读经历中,笔者先后读到了朱光潜、里尔克和蒋勋“写给青年的信”这三本同是书信体的小书。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作者远从海外寄来分期刊在杂志《一般》,是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夏丐尊先生说:作者有“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其实,彼时的朱先生自己也是一个青年学子,远游欧洲求学,对青年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是十分熟悉的,所以,所讲的话题,所提的建议自然十分中肯和有益,大受国内青年学生欢迎,这本通俗易懂的小书也一版再版,至今仍有其独特的价值。

德语诗人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实是作者给一位青年诗人弗兰斯·克萨危尔·卡卜斯的回信,译者诗人冯至回忆道:“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禁不住读完一封,便翻译一封,为的是寄给不能读德文的远方的朋友。”虽然是书信,但里尔克毕竟是诗人,字里行间流淌的就是“诗”,那都是些用诗的语言写就的属于诗人独特的体会和人生见解,因而非常耐读,值得经常重读。

作为艺术家和作家的蒋勋,这本《给青年艺术家的信》表面上是写给青年丫民的十封书信,却“传递他对艺术的理解”,更像是写给我们“大家”的。“即使你不是艺术家,也可以打开视觉,开启听觉,用你的全部身心感受这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艺术之美,发现并感受到这些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绚烂。”这或许才是蒋勋写此书的主要目的。

这三本书信体的书虽然都比较薄,却可谓“大家小书”,也正因为是薄薄的小书,便更易读好读。相比之下,朱光潜先生的书或许更适合中学生看,当然朱先生初始就是为杂志写给青少年看的。这三本小书所谈的话题都是既普遍,又具体,并没有空泛不实之感,如此便更适合时常浮躁而静不下心来的青年,于青年的人生必有所补益。

一、孤独的生活

真正独立思考的青年没有不孤独寂寞的,但并不惧怕孤独的生活。或许,孤独、寂寞、空虚、忧愁、忧郁这些都是青年必有过的,青春的一部分不正是由这些组成的吗?一个成熟稳重涉世很深的世故之人,哪还有什么心境闲情去思索这些于现实无用的话题?

针对青年的烦恼,朱光潜先生开出了自己的药方:“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或许,作为美学家的朱先生看问题一向比较理性,他认为,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更要能够感。“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朱先生甚至直言:“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读朱先生的书,我们能感受到理性和智慧之美,它教我们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要青年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和创造。这于极端苦闷中的青年不啻为一支清醒剂。

关于这类话题,作为艺术家的蒋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能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间,美怎么进来呢?”“我有时希望自己是一只空着的杯子。空着,才能渴望;空着,才有期待;空着,才会被充满。”蒋先生甚至从人的味觉去感受:“从童年甜味中学习了幸福的向往,从青春期的青涩少年时代,学习了失落、忧伤,感受到酸的味觉中悠长的孤独。”他自信地宣告:“沉默使我听到最美丽的心事。”孤独并不可怕。

在诗人里尔克看来:“生命无时不需要生长,而外边却不永远是日光和温暖的风。他们要担当许多的寒冷和无情、淡漠和误解。”所以,青年所有的孤独遭遇都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

寂寞恰恰是里尔克在信里说得最多的词语。他告诫青年诗人:“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远离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在少数的事物里延绵着我们所爱的永恒和我们轻轻地分担着的寂寞。”“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时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居于寂寞,像人们在儿童时那样寂寞。”“在寂寞中你不要彷徨迷惑,由于你自身内有一些愿望要从寂寞里脱身。”“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他甚至决绝地要求青年诗人要“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中。”

啊,寂寞,或许是青年最常遭遇的境况,更是敏感的诗人最常处的状态。诗人写道:“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就更好地保护它,它也就更多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命运。”但是,当青年一再提及这些,诗人反问道:“为什么你要把一种不安、一种痛苦、一种忧郁置于你的生活之外呢。”最后,里尔克給出了自己作为诗人的建议——“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这些都是诗意而深刻的言语,也是诗人自身最深切的体悟。在我看来,关于寂寞,没有比里尔克谈得更好的了。

二、阅读的故事

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青年亦是如此。古今中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谈过此类话题,各有见地。朱光潜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但是作为过来人的朱先生也知道,阅读也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要有有效可行的指引才行。所以,他进一步指出:“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有兴趣才可以持续,而且,“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朱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忠告:“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閑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在他看来,“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甚至,朱先生还提出了具体的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于阅读而言,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蒋勋先生虽然没有正面谈及阅读的问题,但实际上作为艺术家的视角,用人本身具有的诸多感官功能去感知艺术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读书,此谓通感。我们用视觉去阅读的同时,其他感官不也一样参与进来了吗?所以,笔者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明显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谈艺术,也是在说文学,说阅读,甚至在说生活,人生。我们的生活、人生不也需要人全面去感知感受吗?阅读,肯定也是蒋勋极力主张的,他也曾经说过:读书才是最好的修行。“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阅读,里尔克同样说得不多,但还是会在寥寥几句中表露其观点和主张:“一个世界将要展现在你的前面,一个世界的幸福、丰富、不可捉摸的伟大。学你以为值得学的事物,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爱它们。”

阅读的益处从来没有人会否认,但也极少人能像里尔克那样说得那么高蹈而诗意——“我们只在那些书中享受日深,感激日笃,观察更为明确而单纯,对于生的信仰更为深沉,在生活里也更幸福博大。”至于阅读能否真正带来幸福,带来什么幸福,则是见仁见智的话题了。值得一提的题外话是,唐诺认为“可能性,而不是答案,我个人坚信,这才是阅读所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最美好的礼物。”

三、艺术的人生

关于人生,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大话题。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针对当时青年的烦恼——“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在朱先生看来,要避免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那便是:“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在信中,朱先生还谈到在巴黎参观卢浮宫艺术展时的一个感想:“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总体来说,朱先生的人生观是很积极外向的,他直言道:“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这种人生态度多么值得一般的青年学习和汲取啊!

其实,蒋勋先生这十封信最大的特点正是“独辟蹊径地从味觉、嗅觉、视觉、触觉、听觉这些人体感官功能出发”,全身心、全方位地去感受艺术。蒋先生认为:“艺术家只属于一个国度,便是感官的国度;艺术家只有一个国籍,便是心灵的国籍。”“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先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感觉。”作为艺术家,蒋勋有太多自己的看法——“我害怕生命成为固定的模式,接受僵化刻板的习惯,一成不变。我想从一切熟悉封闭的环境出走,生命一定还有其他的可能。”“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只会增加生命的腐烂萎缩。只有不断出走,不断重新出发,才能保有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你才能感受到真正创造的快乐,感受得到真正的美。”读着这些话语,笔者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艺术的独特魅力,向往且警惕着。蒋先生在书信的最后不禁感叹道:“我何其幸运,可以听到美的声音;我何其幸运,可以看到美的事物;我何其幸运,可以嗅闻到一整个季节新开的桂花;我何其幸运,可以触摸一片树叶如此细密的纹理;我何其幸运,可以品味生命的各种滋味……”有自己喜爱的艺术,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抑或其他,这都是人生之幸。

对于艺术,里尔克直接谈得很少,但他所谈的几乎无非人生和艺术?“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这样的艺术观、创作观,不已经是很深刻的见地?

青年的很多问题,青春的很多话题,是每一个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人都深有体会的,这个毋庸多说。作为一位教师,有时候个别学生问到,我会推荐一些书给他们看,包括上面的三本小书,我甚至还曾经作为奖品买书送给他们。只要他们翻开书自己去阅读,去思考,或许都会有所收获。作为教师,我们有时还会被学生问到一些不易回答的人生问题,亦未能帮他们有效解答,此时唯有求助于前人智者,求助于书籍,这不也正是教育和书籍的意义所在吗?

回到笔者青年时期所寻思的这些终极性问题,即使可能还是无解,但有阅读的故事,向往着艺术的人生,也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朱先生蒋勋里尔克
不要躲避,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
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大卫——破石而出 本文节选自《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如何写作艺术评论——青年里尔克和他的《罗丹论》
悼朱光潜先生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
严重时刻
在春天或者在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