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的王老师
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
所谓“996”,是当下的一种工作作息制度,即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这种模式多流行于互联网企业,成为一种加班文化。那么,古人工作会加班吗?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古代什么人能上班。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大部分人都是个体务农,没有上班的机会。有资格上班的,多是官员阶层和衙门里的胥吏衙役,另外还有奴婢和工匠。
“上班”一词源于古人上朝。“班”最初的意思是排列,后来成为衡量队列的量词。官员们上朝排成不同队列,分成文班和武班,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上班”一词。明清时期,上班多指到官府工作,如《济公全传》里就有“昨天我在衙门上班”的说法。
接下来,咱们就来考察一下古代官员的上班时间。《诗经·鸡鸣》里曾用“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来描写周朝官员上班的状态。意思是说公鸡打鸣时,官员已经到朝堂上站好了;东方阳光普照时,朝堂上已经开始忙碌了。这么看来,周朝官员的上班时间完全取决于公鸡几点打鸣,要看公鸡的心情。
今天的“打工人”为了能多睡会儿懒觉,上班往往会踩点打卡签到。古代官员上班也要“打卡”。明朝《官箴集要》记载官吏衙役等人要“每日侵晨于上画卯,至暮画酉”。每天卯时,人们就要在签到簿上“画卯”签到,这一环节又称“点卯”。王老师在小时候常听爷爷上班前说“到单位点卯去”,当时还纳闷是啥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源于古代的上朝制度。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咱们取中间值,按照六点算。从“至暮画酉”可知,古人是在酉时下班。酉时是晚上五点到七点,咱们还取中间值,按照六点算。这样算下来,古代官员早上六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一天的工作时间是十二个小时。
那么,古代官员一周工作几天呢?汉朝官员五天一休息,唐朝官员十天一休息。明朝最狠,洪武六年,朱元璋“令百官每月五日给假”,每月只有五日那天放假。平均算下来,古代官员一周要上六天班,再加上每天从早上六点工作到晚上六点,可称之为“666”工作制,同今天的“996”工作制简直如出一辙。
古人上班迟到或旷工也会被扣工资吗?当然,而且更严格。《唐会要》记载,在唐肃宗时期,“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缺席一天就要罚一个月的工资,这已经非常狠了。还有更狠的!宋末元初著名画家赵孟,任职兵部郎中时,因为上班迟到,被札鲁忽赤(负责地方行政的蒙古官员)打了屁股。明朝皇帝也喜欢打官员屁股,这种处罚被称为“廷杖”,官员上朝迟到或缺席就会被廷杖。魏忠贤当政时期,有个官员上朝时快迟到了,害怕被打屁股,就在紫禁城内一路狂奔,心想“只要我跑得够快,就不会迟到”。不料,慌忙中这位官员失足掉进了御河,淹死了。这真是怕迟到怕到“殉职”。
今人不满“996”,古人对“666”也是满腹牢骚。宋朝的欧阳修在《集禧谢雨》一诗中吐槽:“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欧阳修在描述自己踩着泥泞冒雨上班的辛苦之际,不由得怀念起以前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除了官吏衙役外,古代的奴婢和工匠也要上班。他们的工作时长可能比一般官员还长。清朝的方苞在文章《婢音哀辞》中回忆自己的一位名叫“音”的婢女时,说她“夜四鼓卧,鸡鸣而起,率以为常”,即半夜一两点睡觉,早上六点又要起床干活,常年如此。一天里除了睡觉时间,她都在干活,还没有节假日,可谓“247”工作制——二十四小时工作,一周干七天,像工蜂一样每天不停工作,直到生命的尽头。今天的“打工人”感叹上班太累,自嘲“上班‘996,生病ICU”。方苞的这位婢女由于工作太累,年仅17岁就去世了,可谓“上班‘247,生病就归西”。
到了近代,西方工厂制度传入我国,出现了现代意义的“上班”。民国时期,上海工人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八至十一个小时。每月具体工作天数跟行业有关,纺织业最少,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天;造船业最高,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八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可以每周休息一天。即便这样,周工时也长达四十八小时。直到1995年,我国才实现了一周双休。
古代官员的工资高吗
有人统计过,当下的丈母娘在选女婿时,最喜欢的职业依次为公务员、医生、教师。在古代,学而优则仕,最优秀的人才通常都以当官为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古代官员的工资高吗?
先秦时期,官员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爵位的贵族官员,并且可以祖传,老子当官,儿子、孙子也能当官;第二类是非贵族出身的官员,一般随机任用。第一类官员的收入主要来自贵族爵位所获得的采邑。所谓采邑,就是君王分封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人口。从采邑上获得的收入就相当于这类官员的工资了。这种世代做贵族、享有采邑的制度叫作“世卿世禄制”。第二类官员由于没有“贵族编制”,也没有采邑,因此只能从上级那儿领工资,叫作“稍食”。稍食的多少,由雇佣双方协商决定。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时,卫灵公有意留下他做官,但不知道工资该给多少,于是就問孔子:“你在鲁国的时候俸禄是多少?”孔子答道:“一年大概是粟六万斗。”于是,卫国也按这个标准给孔子发工资。
秦朝建立后,官员不再世袭,而是由国家直接任命,世卿世禄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此后,官员的收入主要是国家给的俸禄。汉承秦制,不同等级的官员俸禄水平差距不大。以汉朝为例,根据《汉书》(颜师古注)和《后汉书》记载,汉朝官员从最高级别的三公到最低级别的小官,一共有十七个等级,官员的俸禄级别被称为“秩次”。秩序的秩,反映了不可僭越的等级秩序,秩次也成了衡量官员官职大小的标准。汉朝根据官员的秩次发放相应数量的粮食(有时是半钱半粮食),粮食的计重单位为“石”。所以在不少汉朝题材的文学作品里,官员的大小经常用几百石或几千石衡量。
汉朝三公(类似于今天的副国级官员)的年俸禄为万石,但这里的万石只是个虚数,实际为四千二百石;郡守(类似于今天的省级官员)的年俸禄为两千石,实际为一千四百四十石;级别最小的基层公务员,月俸禄为十一石,折合每日为一斗二升,所以这种小官又叫“斗食”。最高和最低级别官员之间的俸禄差了三十多倍,差距还是很大的。
汉朝官员的收入到底是高还是低呢?我们拿同时期的普通老百姓对比一下便可知。根据学者张兆凯的估算,汉朝三公级别官员的俸禄收入为普通民众收入的四十七倍。这样算下来,即便是最基层的“斗食”,也是普通人收入的一倍多。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约六万七千元。假设这个数字是汉朝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那么汉朝高级官员的年薪大约为三百一十五万元,基层公务员的年薪大约为十万元。由此可见,汉朝基层公务员的收入与今天差不多,但高级官员的收入就很高了,属于“高官厚禄”。除了俸禄之外,汉朝高官还能获得名目众多的额外赏赐。比如东汉皇帝在年底时给予各级官吏的赏赐,称“腊赐”,类似于今天的年终奖。
唐朝官员的俸禄是真正的俸禄,分为俸和禄两种。俸发的是钱和布匹,禄发的是粮食。除此之外,国家还会发给官员一块耕地,称为“职田”,官员可以租出去,获得的收入即为工资。但唐朝官员的收入并不高。有学者估计,即使是一个唐朝的五品官员,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厅级干部,其收入与汉朝的基层公务员相比也高不了多少。另外,唐朝还经常扣工资。皇上修宫殿、打仗缺军费,这些都要扣工资。
官员工资最高的要数宋朝。宋朝官员的工资分为两部分:俸钱、禄粟等基础部分称为本俸;第二部分是各种职务补贴,称为“添给”。据《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朝宰相、枢密使等高官,每月俸钱为三百贯,折合成今天的购买力大概是三十万元。另外还有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的县令级别官员每月二十贯,禄粟每月五石,另外还有盐、茶、薪、酒等各种添给。综合算下来,宋朝最高级别官员的月收入在百万元上下,基层公务员每月也在万元以上。除此之外,宋朝政府还给官员配仆人。最低级别的官员可以配一个,宰相可以配一百个,仆人的衣食开销全由国家报销。所以,宋朝官员的收入是历朝历代最高的,清代文学家赵翼就曾在文中惊呼“宋制禄之厚”。
很多朋友都认为明朝官员工资低,我们来看看具体有多低。明朝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一品官员每月俸禄發米八十七石,级别最低的从九品官员每月发米五石。在人均收入普遍都低的明朝,这已经不少了。当时江南一个五口之家的年消费折米五十五石,九品官的年发米是六十石,二者相当,最小的官也能养得起全家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明朝官员的工资经常不够发,没米的时候就折成其他东西,比如宣德年间折过布匹。有人会问:布匹拿出去卖不就完了?没那么简单,折换的时候政府往往把价格定得比市场价高出好几倍,出去卖就赔钱。最荒唐的时候,政府还把苏木、胡椒等香料当俸禄发放给官员,满朝文武走路时都飘着十三香的味道。
清朝官员的工资比明朝还低。清朝一品的总督年俸银为一百八十两,禄米为一百八十石。按照康乾盛世时期的米价计算,其俸禄折合大米六万斤,按照今天超市中等价位的散装大米四元一斤计算,清朝一品的总督年薪大约是二十四万元。以此类推,七品知县的年薪是六万元。这个工资水平真心不高,要知道这些俸禄还包含了手下没有编制的幕僚的工资,以及所有的办公费用。所以清朝政府就允许地方官员搞一些制度性的腐败来贴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耗羡银制度。
所谓耗羡,就是地方官收税的时候以损耗的名义加收的赋税。为什么会有损耗呢?清朝征收的税赋主要是粮食和银子。粮食在储藏、运输过程中有发霉变质的,还会有被虫鼠鸟雀吃掉的,所以会消耗一部分;征收银子时,民众交的大多是碎银子,地方官府要将这些碎银子熔铸成官制的银锭,熔铸的过程也会有损耗。这些钱粮的损耗自然要让民众承担,所以政府征税的时候一般要多加收一部分损耗,这就是耗羡。耗羡制度在汉朝就有了。清朝的耗羡加征率一般是10%,因此耗羡成了地方官腐败来源。雍正时,为了打击地方官吏腐败并减轻民众负担,实行了耗羡归公制度,将全部耗羡固定为正税并上交中央,取而代之的是给地方官员的养廉银。总督的养廉银一万六千两,加上俸禄,折合今天的年收入超过一千万元;地方知县的养廉银一千二百两,加上俸禄,年收入约合今天的八十万元。
至于不能收税的京官,就靠地方官的送礼了,而且套路极其繁多。比如冬天的时候要送“炭敬”来买炭取暖,夏天的时候要送“冰敬”来买冰降温,过年时要送“年敬”来买年货,京官领导家里有喜事的时候还要送“喜敬”贺喜,甚至领导家的门卫都要送“门敬”来慰问打点。所以,清朝官员的额外收入非常高,并不靠基本工资过日子。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一书,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