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偏法测电表内阻的“根”“本”“关键”

2022-05-30 10:48陈必兴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2022年8期

摘 要:半偏法测电阻的方法,涉及到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系统误差分析,此法操作简单,而误差分析是此法之关键.按常规,若误差允许的范围是4%,由相对误差的定义δ=|R测-R真R真|×100%(根据本实验的原理,R测=R2,R真=R21-R2/(R1+r),电路图如图1所示)可知,若仅考虑因R2的并入造成的系统误差,按半偏法得出R测=R2的条件是R1+r>24R2.半偏法测电表内阻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基本特点及系统误差分析在电路实验中的具体体现.其中,欧姆定律是本实验之“根”, 串并联电路分压分流原理是本实验之“本” ,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本实验之“关键”.只有抓住“根”和“本”,才能理解本实验的原理,只有抓住“关键”所在,才能确保实验成功.此法操作简单,精度较高,但是必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应考.

关键词:半偏法;欧姆定律是根;串并联是本;系统误差是关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2)22-0116-03

教辅资料《走进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题精选汇编的主编是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研组,此书第92页第9题和第10题分别是2020届第8次月考理综23题和2020届第9次月考理综23题,考的都是半偏法测电流表的内阻,连续两次月考都没有突破原理,只是机械地考查步骤,得出结果,全然不顾结论成立的条件.也许命题老师并未吃透本实验之关键,偏离了新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不利于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故以此文,提醒广大师生,注意此实验的“根”“本”“关键”所在.

1 电流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原题再现:《走进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题精选汇编(2020届第8次月考理综23题):有一个电流表,它的满偏电流为Ig=1mA,如果要将它改装成3A量程的大量程电流表.

(1)先用图1所示电路测量此电流表的内阻,操作如下,请你将空缺内容补充完整.(①②填写电路图上对应的电学元件的字母符号)

①将R1调至最大,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调节R1,使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到最大量程处;

②闭合S2,调节R2,使电流表指针半偏;

③读出电阻箱R2的阻值为600Ω.

(2)应将阻值为R=Ω的电阻与该电流表并联.就能将此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3A的电流表,(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

显然,命题老师的问题(1)的命题意图是想考查“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这一方法,却忽视了该方法可行的条件:并联R2前后,干路电流几乎不变,即是(R1+r)Rg.由于未给出电源电动势,若认为Rg=R2,显然是不可靠的.比如:若电源用的是一节干电池,则电流表满偏时的回路总电阻为R=EIg=1500Ω,若认为Rg=600Ω,则R1+r=900Ω,值只是Rg的1.5倍,并非是远大于Rg,故这里的半偏法也就失去了前提条件,只能利用欧姆定律通过计算求得Rg.由E=Ir(Rg+R1+r)与E=

12IgRg+(12Ig+12IgRgR2)(R1+r),可得

Rg=R2(R1+r)(R1+r)-R2,若电源用的是一节干电池,则电流表满偏时R1+r+Rg=EIg=1500Ω,若电流表半偏时R2=600Ω,利用Rg=R2(R1+r)R1+r)-R2可知:Rg无解!由Rg=R2(R1+r)R1+r)-R2及R1+r+Rg=1500Ω可知,要Rg有解,R2应小于375Ω!由Rg=R2(R1+r)R1+r)-R2=R21-R2R1+r可知,只有当R1+rR2时,Rg才近似等于R2.

那么,如何界定“远大于”的条件呢?这得根据实验允许存在的精度要求来界定.按常规,若误差允许的范围是4%,由相对误差的定义δ=|R测-R真R真|×100%

(根据本实验的原理,R测=R2,R真=R21-R2/(R1+r))可知,若仅考虑因R2的并入造成的系统误差,按半偏法得出R测=R2的条件是R1+r>24R2.

其实,只要把握好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和欧姆定律,就不会忽视半偏法的前提条件,还能根据本实验的原理来减小误差,也可以利用半偏法的“根”“本”“关键”,对实验器材的选择上做一些改进,以提高测量的精度.比如:下面两种电路,都能消除因RB的并入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图2中当支路电流表的示数是干路电流表示数的一半时就有Rg=RB.

图3中当与RB串联的电流表示数与另一个电流表示数相等时就有Rg=RB, 所以抓“根”抓“本”抓“关键”,是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的保证,万变不离其宗,各种测量方法都必须先抓“根”“本”,才能抓住“关键”:系统误差,以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2 电压半偏法测电压表内阻

“半偏法测电压表内阻”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 操作步骤:

(1)按图连线;

(2)将R1的滑动触头滑到最左端,电阻箱R2的阻值调到0,闭合开S1;

(3)缓慢移动R1的滑片,直到电压表的指针指到满刻度处;

(4)调节电阻箱R2,直到电压表指针指到半刻度处;

(5)若RVR1左,则可以认为RV=R2.

那么,如何判断RVR1左呢?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是不可知的,“远大于”该如何认定呢?其实,只需利用电源电动势及电压表的量程,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铭牌上有标注),即可估算电压表满偏时的R左 ,再根据电压表半偏时电阻箱的读数R2,即可估算出R2与R左的倍数关系,根据误差允许的范围,就可断定此法是否可行.现举例如下:

设所要测的电压表量程为0.3V,所用电源为内阻不计电动势为6V的电源,滑动变阻器R1的总阻值为100Ω,电压表可视为理想的电压表,则当其满偏时,与之并联部分的滑动变阻器R1的阻值为50Ω;若电阻箱阻值调到3000Ω时,电压表半偏,则R左为R2的1.7%,若测量误差允许的范围是4%以内,则可认为此法可行,及RV=R2=3000Ω. 这是粗略的估算方法,可能还是会有学生不能理解,毕竟电压表内阻并非无穷大,但我们只需回到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写出并联电阻的表达式就能明白.令电阻R1和R2并联且R2>R1,则并联后的等效电阻为R并=R1·R2R1+R2=R11+R1R2 ,若误差在4%以内可用R1近似替代R并(也就是把R2视为断路),根据相对误差的定义,由δ=R1-R并R并×100%<4%可知R2应大于25R1, 若误差要求控制在1%以内可用R1近似替代R并,则R2应大于100R1 .也就是说,R2是否远大于R1,取决于实验本身对精度的要求.

本实验中,若电压表串联了R2后,当电压表半偏时R2连入电路中的值是滑动变阻器滑片左侧电阻R左的25倍以上,即可认为系统误差小于4%,若这一误差是本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则RV测=R2.然而,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原理,R2串入电路时使滑动变阻器左侧电阻两端电压增大,即电压表半偏时,R2两端的电压就大于了12U满

,这就意味着,RV测=R2>RV真,即测量结果偏大了.

本实验要严格算出相对误差比较繁琐,但只要让学生明白,两个电阻并联,如果大电阻是小电阻的25倍以上,相对误差就在4%以内,大电阻即可视为断路,则本实验半偏法的原理也就突破了.

若希望消除串入R2后造成的系统误差,可对实验做如下改进:

图5、图6两图中,电压表V1、V2完全相同,则当U1=2U2时(须同时调节R1、R2使V1满偏、V2半偏),则RV=R2.

那么,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是否就完全消除了本实验的系统误差呢?当然没有,该方案只是消除了原方案中因R2的串入引起了并联部分的电压升高造成的系统误差,而电压表和电阻箱的精度也会造成系统误差.事实上,我们在调节过程中也是不能绝对达到U1=2U2的,实验的难度会比原方案大一些.实际上,原方案“半偏法测电压表内阻”的实验,若R2是R左的100倍以上(相对误差小于1%),可能电压表的精度已经测不出因R2的串入造成的系统误差了,这种方案测得的电压表内阻的精度已经较高了,而且操作也比较简单.明确了“R2远大于R1”的含义后,对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误差分析及改进方案也就清晰明了了.

參考文献:

[1]关磊.走进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题精选汇编[M].昆明:云南科学出版社,2021(01):92.

[2] 张雄.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M].昆明:云南科学出版社,2020(09):21-24.

[3] 张汀淼.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解题思路与学习方法分析[J].文理导航,2017(32):46.

[责任编辑:李 璟]

收稿日期:2022-05-05

作者简介:陈必兴(1978.3-),男,云南省昭通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