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 优化亲子关系

2022-05-30 10:48范正国孙延明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监护人亲子儿童

范正国 孙延明

一直以来,学校都比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近期学校通过走访、调查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以及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沟通方式,以期优化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方式单一

由于大部分外出务工父母无法经常回家,他们与孩子及其监护人的情感沟通主要通过打电话、视频等方式。还有一小部分父母很少与留守儿童联系,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时间待在学校,学校放假后就待在家里,交际圈非常狭窄。虽然手机沟通是留守家庭的主要联系方式,但是它并没有实现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有效沟通。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还是外出的父母,他们大都没有重视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往往忽略了孩子们这方面的需求。学校调查数据表明,一个星期能与父母进行一次情感沟通的留守儿童占被调查总数的42%;两个星期沟通一次的留守儿童占比例为28%;1~3个月沟通一次的留守儿童占比例为15%,3个月以上甚至更久沟通一次的人数也不少。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个别留守儿童家庭并没有安装固定电话或配备手机,这些家庭的成员只能通过左邻右舍来了解彼此的近况,这也在无形中降低了他们的沟通频率和沟通热情。

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存在障碍

单一的沟通方式使得外出的父母很难对孩子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3种不合理的沟通。

(一)指责埋怨型沟通

父母在外辛苦工作,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有出息,但往往事与愿违。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父母便对自己的孩子多指责埋怨。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成员相互指责黑三角”: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并未真正解决。这是一种很具破坏性的亲子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么逆来顺受,要么一味逆反或攻击性强,对留守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二)迁就讨好型沟通

因为常年在外,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很多父母心里有愧,所以就产生了对孩子迁就讨好的心理。迁就讨好型沟通,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会使留守儿童养成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性格。这种沟通方式是回避问题,缺乏建设性功能,同样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啰唆无效型沟通

对孩子的不放心导致家长们在沟通中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孩子的感受。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双方就像两台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父母)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对这些话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导致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如逆反和抵触心理。

改善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方式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与父母长期分开生活后,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匮乏和情感支持的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儿童与外出父母间“亲情陌生化”的现象开始显现。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无助,心理压力增加。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对改善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方式提出以下建议。

(一)给留守儿童父母的建议

1.常给家里的孩子写信。

父母多给孩子写信是向孩子传递爱的一种好方式。文字具有不可替代性,能给人想象的空间,还能保存起来反复阅读。所以,希望家长们能花点时间给留守子女写信。

2.打电话要讲技巧。

留守兒童因为长期和父母分隔两地,常常不愿意接父母的电话,或者没有什么话可以跟父母说。对此,笔者建议,留守儿童的父母给孩子打电话应该讲技巧,不能总是问“表现怎么样”“乖不乖啊”之类的话,而应找一些孩子能听懂、能回答出来的话题,这就需要父母留意生活中的细节。不同年龄的孩子关注的重点不一样,6~12岁的孩子,注重建立同伴关系,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多问一些孩子周围的情况,比如和孩子聊聊他的同学或朋友。如果真的没什么可问,也可以对孩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爸爸妈妈说?”通过这样反问的方式把孩子的话引出来。12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这时候大人就可以多问一些跟孩子自身有关的话题。比如说男孩子开始注意身高,女孩子开始注意外貌,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和孩子沟通的话题。

3.打造“系统支持”。

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怎么办?父母要为留守子女营造一个“系统支持”。参与到这个系统中的人可以有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还可以有老师、政府援助机构……在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又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可启用“系统支持”,快速给孩子提供帮助。

(二)给留守儿童学校的建议

1.开设写信课,用文字建立沟通纽带

学校专门开设针对留守儿童的“写信课”,由老师指导,鼓励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既能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又能增强留守儿童和父母间的沟通,让孩子们找回“丢失”的亲情,使其在父母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2.开设“二线一室”。

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的父母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的父母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同时以“师爱助你成长”为主题,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队)会、“您在他乡还好吗”书信竞赛活动、集体生日会、法制安全讲座及“我为留守生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3.校内做到3个“三”。

3个“三”,即“三知、三多、三沟通”。“三知”指的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以及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电话这3个方面做到知情,并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各方面的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的父母告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使得父母加深对留守子女的了解,从而提高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三多”指的是教师要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至少每半个月一次)、多开展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如组织同学为留守儿童过生日)、多家访。“三沟通”指的是教师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监护人沟通、定期与“编外家长”沟通,即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使其在品行方面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

4.校外建立“一组、一家长、一中心”。

“一组”指的是打破留守儿童之间年级、班级的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一家长”指的是“编外家长”,他们将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一中心”指的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组织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总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通过改善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方式,优化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作者单位均系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中心小学,范正国系学校德育主任、数学教师,孙延明系学校校长)

(编辑 文凤)

猜你喜欢
监护人亲子儿童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六·一”——我们过年啦!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