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亮
贵州海龙囤遗址全景图。海龙囤遗址位于贵州遵义老城西北约40里的龙岩山东麓,始建于1257年,毁于1600年,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遗址档案
发掘时间:2012年至2014年
地理位置:贵州省遵义市龙岩山
所处时代:南宋—明代
2015年7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海龙囤位于贵州遵义老城西北约40里的龙岩山巅,又称龙岩囤,是一处宋明时期的羁縻·土司城堡遗址。遗址三面环溪,一面衔山,仅东西各有仄径可上下,地势十分险要。
遵义旧属播州,公元9—17世纪为杨氏所据,世守其土达724年,共传27代30世,即30人先后出任播州统领。据现有文献,海龙囤始建于宋宝祐五年(1257年),而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它是一处集抗蒙山城和土司城堡于一体,融保卫国家利益与土司家族利益于一身的军事堡垒,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在2015年7月举办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它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发现海龙囤到纳入国家视野,再到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海龙囤遗址的考古工作在考古文化工作者眼中,是一步巨大跨越。
中国土司制度始于元朝,至清雍正时期结束,是中央政府管理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方式。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葛镇亚回忆道,在1979年接受“对遵义现存文物古迹进行清理、修订地方志”的任务时,他渐渐了解了海龙囤的歷史和杨氏家族700多年的传奇故事。当时没人知道海龙囤的具体位置,“我就从海龙坡附近开始探寻,一无所获后继续沿途搜寻,几乎走遍了整个遵义县。”他说。
两年后,隐藏在深山的海龙囤终于被葛镇亚找到。1982年,海龙囤被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葛镇亚参与海龙囤历史遗址的初步发掘工作,泥土中不计其数的白骨,残破的盔甲、大刀等, “将40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勾勒了出来”。
2001年,海龙囤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也进入了漫长而艰难的整理阶段。2012年至2014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瓦当、脊兽、瓷片等数以万计的残片文物,让人看到了这个失落的土司王国最瑰丽神秘的一面,同时也初步梳理了海龙囤外围轮廓在不同时期的变迁。
朝天关。海龙囤群山环峙、孤峰挺立。当初杨氏于囤东侧山下设三关: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囤上再设三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囤后又设三关:万安关、西关、后关。关墙重重叠叠,先后建有月城、土城,囤上有三道城墙环绕,其沿山蜿蜒的雄姿,酷似万里长城。 摄影 彭浩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海龙囤就像是一座文化的富矿,有取之不尽的历史信息。
2022年7月4日是海龙囤申遗成功7周年的日子。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在给即将出版的《海龙囤考古报告》的序言中写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土司遗址,其重要的历史、科学意义就在于承载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他称,海龙囤是中国土司学的“百科全书”,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完整有力的样本。
以科技为基石,修复文物,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是海龙囤文保工作者的目标。为了做好古城墙的墙体保护,向人们更好地展示古人依山而建的险峻的海龙囤防御体系,遵义海龙囤文化遗产管理局于2017年12月启动“海龙囤城墙维修工程”修缮工作。一段200米的古城墙,修缮工程十分耗时,修补城墙垮塌部分的石料需辗转三次,才能安放到墙体之中;而原有石料的“卸荷归安”,更是一项精细至极的工作。
“海潮寺修缮项目”是“土司遗址”申遗的重点项目。海潮寺位于海龙囤囤顶,是在末代土司杨应龙修建新王宫遗址上修建起来的明代建筑,由于长期暴露在风霜侵蚀中,修缮起来难度很大。贵州省博物馆馆长,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项目负责人李飞表示,海潮寺维修是申遗期间推进的一项保护工程,该工程秉持最小干预的原则,研究先行,厘清病害,最大限度保留了修复前的海潮寺的历史信息。
从无人问津的荒山到誉满天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关于海龙囤的传说、历史也逐渐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对海龙囤而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光华正在延续,对于海龙囤的保护和传承也将一直在路上。
合角吻线图
形制与正吻相似,两件后端内侧近45°斜角,组合使用。饰于围脊转角处,置有剑把,无背兽。
垂戗兽(明) 出土于海龙囤新王宫F2内。表面局部呈青灰色,部分呈灰黄色。兽首置双角,兽身线条刻划流畅,据出土位置及规格大小推测为垂兽或戗兽。
垂戗兽线图
青花五爪龙纹靶盏(明) 出土于海龙囤万安关外侧,侈口,深腹,外底接柱状高圈足,略呈喇叭形。内底绘正面五爪龙纹,外壁绘赶珠龙纹,高足寿山福海纹下书“大明万历年制”款。应为官样瓷器。
青花五爪龙纹靶盏线图
瓦当拓本
侧莲纹勾头(明) 出土于海龙囤新王宫G2内,残存瓦头,泥质灰陶。正面呈如意头形,模制。莲花居中,上侧两端莲叶逸出,莲叶上刻划出叶脉痕。
(本报道图片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