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华 廖程程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有利于提高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效能。论文以117个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为研究对象,调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文化治理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聚焦数字化适配需求、拓展数字化传播形式、构建数字化合作平台等实施路径,以推动乡村档案文化治理转型升级。
关键词:数字乡村 乡村档案文化 文化治理 乡村文化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 side promotes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rural de? velopment,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efficiency of rural archives culture. Pa? pers in 117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digital rural pi? lot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archives digital rural pilot areas stat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ultural governanc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al challenges facing rural digital archives culture gov? ernance, put forward to grasp opportunities in digi? tal transformation, focusing on digital adaptation demand, expand the form of digital transmission and digital cooperation platform to build the imple? mentation path, We will promote the transforma? 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archival culture gover? nance.
Keywords: Digital village; Rural archival cul? ture; Cultural governance; Village archives
現代信息网络的空前活跃,不断催生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动力,推动着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繁荣发展乡村文化。2020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2021年9月,中央网信办联合多部门印发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为乡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广泛传播。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对提高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乡村档案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唯真唯实使乡村文化更深入人心。在数字乡村发展背景下,开展乡村档案文化治理,充分挖掘乡村档案文化基因,具有提升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效能和促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双向驱动作用。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围绕乡村档案文化所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村落档案文化保护[1-2]、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建设[3-4]、乡村档案文化记忆[5-6]等方面。总体上看,相关研究成果推动了乡村档案文化的发展,但随着数字化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各地区开始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如何创新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是数字乡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数字乡村是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数字化转型的现代乡村发展模式。[7]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是档案馆通过乡村档案文化资源数字化,将乡村档案文化资源作用于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与服务中,利用乡村档案文化的功能培育居民的文化素养,推进数字乡村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势必会促使乡村档案文化功能超越原本的界限,对乡村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治理目标产生影响,其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把乡村档案文化作为治理对象,将治理理念延伸到乡村档案文化场域之中,能加快乡村档案文化服务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也能更好地诠释乡村档案文化在乡村生活中的意义。其次,乡村档案文化治理作为一种手段,也就是将乡村档案文化作为乡村治理的工具。通过挖掘档案文化基因,发挥档案文化的功能,实现“以文化人”的柔性治理。[8]最后,数字乡村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支撑来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乡村档案文化作为乡村治理的对象和工具,其治理也必然依赖于数字技术的支撑。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实现了技术与治理的耦合,既能够拓宽乡村档案文化服务的方向,也能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播。
(一)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必须看到,乡村档案文化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被忽视、被取代的现象仍然存在。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能够以数字记忆的方式保存、再现和传播乡村档案文化与乡村文化,有利于唤起民众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9]运用数字技术充分挖掘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利用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定期开展乡村文化展览活动,能够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还能在数字化环境下以互联互通的治理方式将乡村档案文化放在乡村文化、中华文化的大格局中考察,将乡村档案文化活化成保持乡村特色、厚植乡村传统文化底蕴的文化新形态,从而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二)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有助于弥补乡村文化短板
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重在把握乡村档案文化需求,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效能。随着乡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文化需求日益宽泛,但长期以来,乡村文化服务还存在功能单一、效能低下,供给与需求脱节等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可以发挥数字技术的優势,明确乡村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有效推进乡村档案文化精准服务,更好地保障乡村用户的文化权益。此外,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以数字化方式提供乡村档案文化服务,并且通过数字技术保真形象化的视觉效果和全息影像的方式,打造乡村档案文化故事场景,给人以时空穿梭、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乡村用户的数字素养,提高乡村用户的数字化应用能力,还能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弥补乡村文化短板。
(三)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有助于传承乡村文化精神
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厚重的历史积淀,只有不断地加以保护、传承和开发,才能活化乡村文化。乡村档案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具有传承乡村文化、彰显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立足乡村档案文化,通过乡村档案文化拓展乡村文化脉络,展现乡村文化演变过程。可以采用3D立体扫描、VR/AR、数据库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强档案的资源整合。[10]以数字化采集、建档、加工处理等方式,构建乡村档案文化资源体系,赓续乡村文化精神,开启乡村文化数字传承新局面。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既不断提升乡村档案文化的渗透力,又在乡村档案文化的基础上探索乡村文化内核,激发乡村文化精神传承动力,将精神动力转化为行动指南,推动乡村文化精神的传承。
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调查时间截至2021年10月31日),以117个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文化治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调研。首先,对117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网站进行筛查。以“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称+档案信息网”或“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称+档案史志网”等为关键词,进行人工甄别和筛选。其次,考虑到有的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馆虽然未开设档案网站,但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档案信息,因此辅以查询117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馆在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档案信息的情况。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档案信息主要是档案馆预决算信息、档案馆征集公告等政务信息。在对全部检索结果进行梳理后,最终确定以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上海市浦东新区档案馆、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档案馆、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档案馆、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档案馆、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档案馆、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档案馆、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档案馆、重庆市大足区档案馆和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档案馆11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的档案网站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一)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理念滞后
在117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馆中仅有11个试点地区设有档案网站,占比为9.40%。可以发现目前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网站数量较少,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网站建设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已开设档案网站的11个档案馆中有7个分布在东部地区,2个分布在中部地区,2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占比分别63.64%、18.18%、18.1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网站建设工作发展较快,中部和西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网站建设工作发展较为缓慢,且西部地区的2个档案网站主要以政务服务和信息公开为主,涉及乡村档案文化的内容较少。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网站数量较少且建设失衡,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乡村档案文化治理发展参差不齐,对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的关注度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文化治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匹配上数字乡村建设的要求。
(二)数字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薄弱
11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网站发布的乡村档案文化内容共有810条,可分为以下几类:乡村档案文化记忆类(355条,占比43.83%)、乡村档案文化展览类(160条,占比19.75%)、乡村档案文化编纂类(148条,占比18.27%)、乡村文化名贤类(147条,占比18.15%)。这表现出乡村档案文化内容主要停留在文化记忆的展现和留存上,对其他类别的乡村档案文化缺乏较深层次挖掘,且开发视野较为狭窄,导致乡村档案文化内容缺乏深度,不能翔实反映乡村整体档案文化全貌。此外,810条乡村档案文化内容中显示阅读量的有433条,占比为53.46%。在这433条中,其中阅读量在0~99的有319条,占比为73.67%;阅读量在100~999的有72条,占比为16.63%;阅读量大于1000的有42条,占比为9.70%。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档案文化内容阅读量整体偏低,未能吸引广大用户的关注,乡村档案文化资源缺乏有成效的开发和整合,影响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水平。
(三)数字乡村档案文化传播形式陈旧
810条乡村档案文化内容中有3条是以三维场景的形式呈现,20条以视频形式呈现,192条是图文+音频形式呈现,595条是以图文形式呈现,占比分别为0.37%、2.47%、23.70%、73.46%。这表明当下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网站的乡村档案文化内容的传播仍以静态图文形式呈现为主,使用视频、三维场景等其他传播形式的内容相对较少,传播形式整体较为陈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图文形式的乡村档案文化内容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造成部分图片清晰度不高,排版相对单调,吸引力较弱;二是大多数音频内容只是对相应文字的诵读,形象性不足,大多数视频内容仅是粗浅的画面展示且未添加字幕,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国家数字乡村地区乡村档案文化,尤其是乡村方言档案文化的传播;三是三维形式的乡村档案文化内容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之感,但目前三维画面加载速度较慢,画面放大后清晰度稍有降低,难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四)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机制欠缺
乡村档案文化治理需要构建良性的治理机制,如合作治理机制、监督机制等,以便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档案文化治理工作。据调查情况显示,810条乡村档案文化条目中仅有24条是档案馆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占比2.96%;其中有16条是档案馆与其他单位合作办展,还有8条是浙江省慈溪市档案馆积极与其他平台进行联动,在其官网上转播了央视科教公众号和央视网CCTV10科教频道的《中国影像专志》之“浙江省慈溪篇”,实现了官网、公众号和电视频道的联动展播。从调查数据中可知,尽管档案馆正在积极探寻新的合作方式,但当下国家数字乡村档案文化合作力度较弱、范围较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档案馆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机制尚未完善,没有将乡村档案文化合作治理规划纳入整体治理机制当中,不利于联动多方力量提升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效能。
(一)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转变乡村档案文化治理理念
数字乡村的发展过程也是乡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叠加,不断催生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新形式,推动乡村档案文化治理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也提出档案工作要实现数字转型的发展目标,这为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转型升级提供了双向驱动力。档案馆应把握机遇,转变乡村档案文化治理理念,使乡村档案文化治理在数字化转型中有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首先,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要求转换管理思维,秉持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意识,将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视为乡村档案文化治理的主体。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档案事务,实现档案文化善治。[11]其次,推进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要不断强化档案工作人员的数字化感知和共识,改变以往的管理方式,积极采取数字化治理方式,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数字治理能力。最后,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要求坚持协同治理理念,不仅要聚力满足广大用户的乡村档案文化需求,还要在相互借鉴中保持各试点地区乡村档案文化治理的平衡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新格局。
(二)聚焦数字化适配需求,挖掘乡村档案文化治理资源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和通宽带比例均达到98%,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1.39亿户。随着乡村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在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获取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已成为主要渠道。档案馆宜聚焦数字化适配需求,深入挖掘乡村档案文化治理资源,使乡村档案文化治理资源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一方面,档案馆可以对用户的乡村档案文化需求从多维视角进行把握,分类提取用户乡村档案文化需求特征,并聚焦乡村档案文化需求特征,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另一方面,档案馆应深入挖掘和整合乡村档案文化治理资源来满足乡村档案文化需求。一是对已有的乡村档案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或数据化处理,如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江苏省张家港市,其档案部门初步完成300余家基层馆(室)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和重要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加强乡村数字档案资源聚集。[12]二是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新建数字资源,通过标准化手段建立档案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更深层次的档案文化治理资源聚合[13],如采集口述访谈数据、对传统村落进行数字建档等,有利于突出特色乡村档案文化。
(三)拓展数字化传播形式,盘活乡村档案文化治理空间
数字乡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档案文化传播形式的改进,使乡村档案文化传播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多样化传播形式的融合降低用户接受档案文化的局限,使用户突破了单一感官的参与及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实现了多感官的参與和联动。[14]首先,档案馆要明确各种传播形式的特征和优缺,善于运用数字技术优化升级图片清晰度不高、加载速度慢等问题,并结合使用多种传播形式给予用户更多的自主选择性。如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上海浦东新区,其档案网站上的乡村档案文化内容除了以图文、视频形式呈现外,还配有相应的语音诵读,尽可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此外,档案馆还需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进行灵活的自我调整与技能学习,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单个媒体介质的技能运用,更需要将多种媒体介质融会贯通,交互运用[15],以扩大乡村档案文化传播范围。其次,档案馆要利用数字技术活化乡村档案文化的环境要素,打造数字化场景格局,使用户在视觉、听觉上能沉浸于乡村档案文化场景中,加深乡村档案文化与人的联结,延伸乡村档案文化情感归属,推动乡村档案文化治理空间“活”起来。
(四)构建数字化合作平台,完善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机制
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需要共同融合聚力,建立多元主体合作的治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档案部门主导、多方协同、良性互动的档案治理共同体。[16]一方面,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可以联合多方力量,构建数字化合作平台,设置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实现治理全过程的共建共享。数字化合作平台推动各部门积极建构、组织和聚合乡村档案文化数字化资源,并通过各部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来实现更精准的乡村档案文化服务,强化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机制的合作性和开放性。如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吉林省梨树县,其档案部门搭建县、乡、村密切配合的三级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和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传递和共享档案讯息。[17]另一方面,要完善数字乡村档案文化治理安全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保障整体协作的安全性。数字化合作平台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档案部门和其他参与主体需要建立参与主体、项目、形式、内容、标准等清单,按照清单统筹协调乡村档案文化治理安排,以制度为依据,监督数字化的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进一步提高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水平,保障乡村档案文化治理成效。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基金项目“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档案馆信息服务研究”(项目编号:20TQ0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据伦理视角下档案数据开放规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TQ20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王萍,满艺.以村民为主体的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策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8(5):73-77.
[2]冯惠玲,梁继红,马林青.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平台建设研究:以高迁古村为例[J].中国档案,2019(5):74-75.
[3]倪丽娟.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战略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8(3):39-43.
[4]张东华,高芮.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公共档案馆文化场域建构的路径探析[J].档案与建设,2020(10):36-40;44.
[5]余厚洪,丁华东.符号与意义:乡村档案记忆解析[J].档案学通讯,2017(2):4-9.
[6]薛美华.记忆之场视域下乡村记忆档案资源价值实现研究[J].档案管理,2020(6):62-63.
[7]沈费伟,陈晓玲.保持乡村性:实现数字乡村治理特色的理论阐述[J].电子政务,2021(3):39-48.
[8]周林兴.论档案馆的文化治理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0(1):73-78.
[9]王玉珏,许佳欣.档案馆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认同功能及其实现[J].档案学通讯,2020(3):53-59.
[10]赵雪芹,邓文慧.数字记忆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档案收集研究[J].北京档案,2020(10):7-11.
[11]金波,晏秦.从档案管理走向档案治理[J].档案学研究,2019(1):46-55.
[12]王健,郁齐麟.把握导向,唱响服务“主旋律”:张家港市打造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J].档案与建设,2021(3):52-54.
[13]曲春梅,何紫璇.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文化价值释放特点与实现方式[J].北京档案,2021(4):7-11.
[14]徐维晨,张林华.社会治理视域下档案信息传播之“变”与“应变”[J].北京档案,2020(12):9-12.
[15]邢變变,党少彬.档案信息轻量化传播的应然态势及实现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0(4):65-70.
[16]李宗富,董晨雪,杨莹莹.国家档案治理:研究现状、未来图景及其实现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1(4):17-24.
[17]刘佳龙,王珊珊,关海欧.聚焦“梨树模式”提升档案服务水平[J].中国档案,2020(8):27.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