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意
小兔子和小鸭子出发了!一路上,他们打开各种各样的门。院门、车门、卷帘门、旋转门、感应门、推拉门、冰箱门……他们仔细观察各种“门”的样子,想方设法打开门,走进门后的不同空间。思考“开门”的方法,探索“门后”的世界,普通的出行和居家的场景,小兔子和小鸭子却在其中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开启了科学启蒙第一课。
如果你也看到孩子对“门”的好奇,就和他一起阅读苏西·李绘画的《开门》,跟随狡黠的兔子和欢乐的鸭子一起去打开各种各样的门吧!
共读刚一开始,孩子们在欣赏封面的时候就开始了“数门”的游戏。
“1,2,3,4,5,……我家有六扇门!”
“我家有四扇门!”
“我家,我家有好多门!”
“我家有卧室的门,还有一个拉门,那是阳台的门。”
……
单单观察封面就已经引起孩子们接二连三的分享,大家很激动,看来孩子们真的很在意“门”啊!
而这时候布丁小朋友说:“我看到了两扇门,一扇是房门,另一扇是……书的封面上也有一扇门!”
与真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画书果然会引发孩子们的很多分享,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输出已有经验。
之前,曾有家长反映,孩子可以安静、专注地听读故事,但在阅读后的表达不多,这可能是因为故事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还有一些距离。也许一次阅读活动并不能快速地让孩子整合经验,但如果直接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入手呢?我们可以收获到他们对经验的积极分享,也会被孩子独特的视角触动。
拉开门闩,打开院子的门;扳动把手,打开车的门……小兔子和小鸭子出发了。虽然画面的中心是小兔子和小鸭子,但周围的场景和其他的小动物也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打开院门,他们就来到马路边了呀!”
“马路上有斑马线,马路对面是公园!”
“那只滑轮滑的小动物是谁呀?它要去的地方不远吧,要不然就开车去了!”
“企鹅妈妈带着三只企鹅宝宝在等公交车啊!”
……
而当图画书翻到第5-6页“用力一抬,唰啦啦升起的门”时候,孩子们特别好奇。
“这是什么门呀?”
这个问题也让一直伴随的家长参与进来。
“这个门会升起来,是升降门。哦,其实应该叫‘卷帘门,啊哈哈……”格格的妈妈说道,在纠正自己所用的名称之后还开心地笑起来。
孩子们也立马反应过来。
“对对,这个就是车库的门!”
“有的街边商店也会用这个门!”
“开的时候真的会唰啦啦响哎!”
……
共读的过程中,家长的伴随和积极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还可以触动自己平时所留意不到的经验细节,更多的是在不经意之间积累下快乐情绪。孩子们会更宽容地对待家长的偶尔“口误”“不了解”,他们所期待的是爸爸妈妈的陪伴、关注。这也会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从而获得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去拓展边界的勇气和动力。
当我们随着小兔子和小鸭子,打开一扇扇不同的门,孩子们发现,每一扇门后面都是一个不一样的空间。可能是马路对面的公园,可能是商品琳琅的卖场,可能是充满欢乐的玩具店……当结束了旅程,用钥匙打开家门的时候,我们还会看到熟悉、温馨的家,家里的房间门、冰箱門、柜子门……好像每一扇门对于孩子来说都充满着吸引力。
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喜欢开开关关家里的各种“门”,家长也会为此感到头疼。一方面担心开开关关的门会夹伤孩子的手,另一方面也因为开开关关的声响让人闹心。可孩子们的“开门”,其实是为了去找到“门后有什么”的答案,这是孩子当下好奇心和探索行为的表现,也是以后探究能力的基础。那应该如何应对呢?与其禁止,不如告诉孩子如何做;与其烦恼,不如和孩子一起“开门”去探索门后的世界。共读《开门》之后,我给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一张简易的“共读任务卡”:我看到的门。
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或语言表达的方式回复问题,在此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以“门”为点发散开去,联想到其他的内容。也许对于很多成人来说这有些简单,但对于孩子而言“世界总是新的”,成年人司空见惯的事情,孩子总会在里面找到可以帮助其成长的“垫脚石”。
共读的过程,会让我们收获有趣的故事,更是孩子成长和家长重新认知自己、感受亲子互动的契机。敏锐的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会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开门》的共读让家长“习惯成自然”的经验与孩子的好奇心产生了连接。看似稀松平常的“开门”,孩子在共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观察力和经验迁移能力,家长则在共读过程中增加对孩子的了解。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细节”,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共读、探索,打开童年敏锐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