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生生不息

2022-05-30 07:36王琳琳
环境与生活 2022年8期

王琳琳

2020年初,编剧马继红接受浙江省委宣传部邀请,开始为国内首部多维度展现大运河新时代巨变的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大运之河》做准备。

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马继红从杭州出发,深入湖州、嘉兴、绍兴、宁波等地,并走访江苏、山东、河北、北京等大运河流经的省份城市,对运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变化、百姓幸福生活、大运河申遗保护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采访,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绚丽多彩的精彩画卷,展现在马继红面前。

“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每天站在河边清风扑面都给我展示出一幅多彩画卷。就在一次次与大运河的亲近中,我觉得大运河缓缓地流进了我的心里。”马继红说。

从某种程度上说,马继红就像一位见证者,见证了这条“沟通南北、贯通古今”的千年运河,在水质治理河道新生、璀璨文明保护传承利用、打造旅游金名片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展开的新篇章。

水清岸绿生态美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描写大运河的诗句。“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诗人王维珍在描绘运河北上的诗句。

自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为千年运河铲下第一锹,大运河一直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滋润着两岸土地,润泽着八方百姓。

只是,运河也曾有过两岸工厂林立、棚户密集、污水横排、垃圾遍地的日子。

马继红记得,曾有百姓这样向她描述那段污染严重的日子,“坐船过来,闻到臭气了,就知道到杭州了”。

痛定思痛,怀揣着壮士断腕的决心,运河两岸城市下大力气治污植绿修复生态,人河共生的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在杭州,大运河水质从曾经的劣Ⅴ类变成了3个省控以上断面和4个交界断面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曾经的棚户区,也被改造成粉墙黛瓦、绿树成荫的历史文化街区,一派江南水乡古民居的风貌。

在运河另一端,北京通州市民李女士也在感受着两岸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可喜变化。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通过拓宽清淤、生态重构、水质监测等措施,让运河逐渐从一条排水河变成生态河,大量水鸟在此栖息聚集。

数据统计,2021年以来,通州区野生鸟类监测点共监测到迁徙候鸟近50万只,仅北运河就记录到鸟类近200种,每年超过20万只次候鸟在此栖息或过境。其中还有大天鹅、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震旦鸦雀、黑鹳等“稀客”。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通州李女士带着孩子、家人到运河周边景区参观游览,遥想大运河昔日“帆樯林立,万舟骈集”的盛景;而杭州的周先生则沿着河岸绿道“刷跑”10公里,畅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舒适与惬意。

水蜿蜒,路逶迤,景连绵,运河两岸的人们乐活其中。

敬畏历史文脉传

除了运河两岸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让马继红印象深刻的还有运河两岸古建筑、古文化的保护故事,以及那些身处其中的人。

走访中,她听过一个真实案例。曾经,运河沿岸的某地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市容市貌,一度想填掉日渐枯竭的运河水,拆掉狭窄破旧的运河桥,改造成宽敞明亮的柏油马路。甚至,许多濒危的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也被写上了“拆”字。

是一位矢志不渝保护文物的老教授,站了出来,挡在推土机面前,悲壮地表示,“要是想拆这个房子,你就从我的身上压过去”。

这个故事,也被马继红化用在了《大运之河》的剧情中。

如今,运河两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再也不会面临上述遭遇,而是作为灵魂,贯穿在大运河文化带的规划建设中。

在大运河扬州段,汪鲁门盐商住宅、卢氏盐商住宅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修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古运河水上游、瓜洲古渡公园、隋炀帝墓遗址公园等建成开放,戏曲、曲艺等古老文化艺术得以展示、推广和传播,不断扩大着扬州“世界运河之都”的文化影响力。

在河北沧州,运河两岸文物全部被列入保护名录,并开展运河标注行动,连镇谢家坝、泊头清真寺、吴桥澜阳书院、青县给水所等重点文保单位还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运河沿岸“散乱污”企业全部清零,核心监控区400多个村全部实现生活污水管控。

“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运河沿线丰富的文化遗存,也吸引了无数爱护他的人投身其中。

行走在运河边,伴着悠悠运河水,“运河三老”之一、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名誉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总能回想起那段与老友相聚的时光,那段为运河申遗奔走的时光。

2005年12月,时年89岁的古文物学家郑孝燮、81岁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和61岁的朱炳仁共同起草了一封运河申遗的公开信,寄给大运河沿线18位城市市长,拉开了联手参与大运河申遗的序幕。

创作壁画传承历史,提出保护运河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总结出多层次展示、原功能使用、原生态干预的“零保护”理念……后申遗时代,年近耄耋的他依旧步履铿锵,停不下保护大运河的步伐。

以连环画形式创作《大运河传奇》等作品的北京通州作家刘恩东,则不断探索创新让老百姓清晰感受大运河文化底蕴和魅力的方式。尝试让连环画与AR、3D全息投影等科技融合,让画作变“活”,让大运河的传承变“活”;创造“大运河小剧场”,帮助观众根据连环画上的内容“进入”角色,或自己配音、改編故事“沉浸”运河文化中。

如今,数座以传承大运河文化为己任、坐落于大运河畔的“咱家书房”更成为大运河文化传播的最佳公共空间和百姓喜爱的精神家园之一。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二年级学生孙佳旭(音)手捧心爱的课外读物,再次来到坐落于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内的京杭大运河书院阅读,“这里有很多书,我可以在楼上的免费阅读区读喜欢的书。”孙佳旭说。

水是大运河的血脉,文化是大运河的灵魂。悠然流过千载的大运河及其灿烂文化,不仅留存于博物馆、历史遗迹、人们的回忆中,更鲜亮地活在当下,活在更久远的未来。

文旅融合续新篇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如今,大运河正给两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浙江安吉,马继红走访了诸多生态茶园,与每一位茶农深入交流,了解他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上村美民富的生动实践;在千岛湖下江村,她了解当地搞多点经营,壮大茶产业发展民宿,并把几十万株茶苗捐给贵州、云南等地,先富带动后富的感人故事。

与此同时,运河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1年开馆不久,每天1万个预约名额,往往开放几分钟就被约满,成为古城扬州新的热门地标。

江苏也印发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计划打造1至2个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2个左右国际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0个左右省级及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随着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京冀旅游实现新的突破。来自河北的游客可亲身感受“运河号子”进北京的场景,北京的游客也可乘船到河北香河潮白河大运河国家湿地公园,一览大运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今年4月,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全线通水,古老运河更迎来了世纪复苏。“等到大运河全线通航那一天,我一定乘船从北京到杭州,感受千年大运河碧水汤汤润两岸所带来的新的面貌和生机。”马继红说。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老百姓是阅卷人。”随着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这条纵贯南北的一河碧水,必将以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姿态,助力两岸百姓“致富之舟”扬帆奋进,奔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