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建功立业的西农学子

2022-05-30 10:48李嵱
新西部 2022年8期
关键词:基层工作

李嵱

他们犹如新鲜血液,被输入到西部乡村建设的最前沿。他们选择西部乡村基层作为工作的第一站,作为踏上社会的第一个舞台。他们誓言在基层建功立业,做工作的主人,也做自己的主人。繁星点点,虽然散落西部各地,但他们却将西农的校训和人文精神带到了基层,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基层,到处可以看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的身影。

无论是选调生,还是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当他们真正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融入到基层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们也都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曾经我认为,是西藏需要我,而现在我认为是我需要西藏。在四年的基层工作中,我看到了西藏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里大有所为,希望自己能够在这里谱写人生华章,希望自己能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希望自己能够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而我也正是这样践行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2017届本科生陈静在西藏扎根四年后如是写道。

西部计划志愿者马玉娥是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她在自己支教的边疆小学开展“我的大学梦”活动,让班上的45名小学生与三所高校优秀大学生开展了书信互动交友。“我要感谢西部计划,是它让我融进了时代的血液中,感受时代的脉搏!”马玉娥说。

西农学子用行动践行西农人的初心使命,生动展示当代青年扎根基层、建设基层的责任与担当,让西农党委副书记闫祖书颇感振奋。在2022年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征仪式的合影照片中,站在学生中间的他,脸上洋溢的笑容里透着激情和骄傲。

选择基层,让他们找到了踏实落地的感觉

在秦巴腹地的村民家体悟到母校的教诲是什么滋味?

2019年硕士毕业后,方沂蒙(西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专业2019届硕士研究生)毅然决然加入选调生这支朝气蓬勃的队伍,她来到地处巴山腹地的安康市平利县八仙镇,担任龙门村村主任助理。

初到龙门,无论走到哪一家,主人总会热情地招呼她坐下喝杯热茶。“茶”就成了这个位于巴山脚下、藏在云雾之中的小山村给她留下的最初印象。悦耳亲切的乡音,伴随沸水冲泡散发出来的悠悠茶香,让从来不喝茶的她渐渐地爱上了喝茶,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刚到村里,村主任便带着她这个初出茅庐的助理三天两头往村民老黄家跑。老黄早年因矿难导致肢体三级残疾,意志消沉,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村主任多次上门做工作,但都碰了一鼻子灰。但方沂蒙记着村主任的话,“我们一定不能让一个村民在脱贫路上掉队”,继续上门找老黄谈心,逐渐赢得了老黄的信任。

老黄重拾年轻时候的干劲,通过“5321”贴息贷款发展中药材近20亩,又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扩大了种植面积,新建了茶叶等加工厂房,实现年收入近10万元,还带动了60多户贫困户就业。眼看着老黄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村主任那颗揪着的心踏实下来,方沂蒙也第一次尝到了收获的滋味。

“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每每想到老黄家的故事,方沂蒙就想起这九个字,这不就是母校所要教给我们的立身之道吗?

许梦婷(西农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護专业2020届本科生)出生在安康市的一个小乡镇,读初中时,因家中变故差点失学,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下,才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所以尚未毕业时,她就立志毕业后要学以致用,回家建设家乡。2020年,她选报了“三支一扶”,如愿成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

许梦婷服务的大道河镇是安康市岚皋县最偏僻的一个乡镇,与县城之间汉水相隔,每天仅有一趟“乡村通”班车。如此偏僻的山区小镇,外人很难想象这里的崎岖山路曾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发展阻力。

有很多朋友问许梦婷,“你从‘双一流高校毕业,为什么会选择回到山区小镇,工资微薄,不如去大城市工作。”她的答案简单而坚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这块贫脊的土地养育了我,我也希望尽己所能为“她”做一些贡献。

许梦婷的家乡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小镇,主导产业就是农业,她在农业站工作,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刚到站里,她就接下了长江十年禁捕的工作,调查渔民渔船情况,又协助安排会议宣传禁捕意义,与渔民交流沟通,这对一向不善与人交流的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她努力改变自己的弱点,积极主动承担复杂的工作,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希望早日成为业务好手。

哈萨克族学子阿克库·买西肉浦(西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是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2019年度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基层工作的淬炼中,她也收获了宝贵的自我成长:“我发现基层工作不仅是在奉献,同时也在收获。村委会的工作大部分需要与群众沟通,处理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大多数烦琐复杂,有时会有些许压力。但一年志愿工作积累的经验使我不再陌生、胆怯,我变得更加认真、细心、勇敢,我学会了与群众沟通,明白了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角色适应,他们各有各的突破路径

走进基层的学子们,他们大多是通过眼前的小事琐事作为突破口,融入到当地生活,从而找到自己“被需要”的角色感觉。

马文华(西农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2019届本科生)2019年考取陕西省选调生,现工作于杨凌示范区杨陵区财政局,挂职大寨街道西卜村担任村主任助理。

驻村第一天起,马文华就在思考:“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他每天奔波在村里的小路上,经过扎扎实实的工作磨练,逐渐从懵懂的毫无经验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接地气的“小村官”。相比初来乍到时的生疏茫然,现在的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信念。

基层是个大熔炉,大学毕业后七百天的驻村“回笼深造”,让刘娟褪去书生稚气,迅速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与蜕变。

刘娟是西农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014届本科生,2018年考取陕西省选调生,现工作于商洛市教育考试管理中心。2019-2020年在商洛市丹凤县铁峪铺镇花魁村驻村锻炼。刚到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刘娟在交纳合疗、开具证明时就被村民质疑刁难。村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她找准问题症结,利用两个月时间跑遍8个村民小组300多户,梳理更新了涉及村情民情、脱贫攻坚的20多类台账,建立了村情民情“资料库”。

“主动摆正位置,与群众打成一片,用心用情干事,吃苦耐劳工作,是我成长的突破口。”脱贫攻坚时期,刘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了382户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信息系统,主动负责易地搬迁、光伏发电、健康扶贫等工作。为了稳固壮大集体经济,她主动领办集体经济肉驴项目,天天蹲点学习养殖经验,想方设法与负责人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又带动3户贫困户增收。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驻村干部获得了信任,连他们的食堂也开始有悄悄留下的“百家饭”了。

“在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气中,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不求石破天惊,只需润物无声。”这是刘娟基层工作的深刻体会。

郭孟凯(西农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8届毕业生)在2018年考取陕西省选调生,曾在渭南市蒲城县紫荆街道黄家村驻村锻炼,现工作于渭南市蒲城县委办公室,担任综合组干部。

自從成为选调生,郭孟凯就以“脱贫致富,产业为基”为思路,积极为村级产业发展想办法、谋出路。他带领镇村干部返回母校寻找食用菌专家杜双田教授“取经学艺”,确保双孢菇产业及时落地。同时,参与建设黄家村电商平台,开拓县内市场,利用微信推文宣传营销。在菌种被污染之际,立即对接学校导师,及时处理杂菌,减少损失12万余元。在“紫荆街道名优产品进西电”活动中,努力当好宣传员和销售员,两天内销售双孢菇6000多斤,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订购销协议,为发展订单农业奠定基础。他还邀请学校专家教授就金银花种植、大棚瓜果蔬菜培育开展专题讲座,进行现场讲解。在金银花丰收季节,动员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亲自采摘、烘干、晾晒,助力推进村社合一体制在黄家村落地生根。依托星级村的创建,他探索出文明户评选、老年协会、乡村夜校、空中课堂、道德讲堂、志愿者服务、爱心超市、红白理事会、村级自乐班等十大载体,试图激发全村内生动力,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双同步。

融入基层,他们各有各的法宝

走出校园不久的尹鹏先(西农林学院生态学专业2018届博士毕业生)对基层还比较陌生,带领老百姓种什么?养什么?怎么卖?如何破解产业发展的困局?都成为摆在他眼前的现实问题。不过,他很快找到了自己融入基层的“法宝”——向当地老百姓请教,拜群众为师。

2018年,尹鹏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先后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函、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录取通知、陕西省选调生录用通知以及在高校工作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他放弃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放弃在高校工作的优渥环境,做了一名选调生,来到秦岭深处的汉中市留坝县烧房坝村工作。

起初,农户对尹鹏先总是“敬而远之”,认为他是来“镀个金”就走的,但相处时间久了,他们发现这个年轻人是实实在在愿意为村子做实事的,就开始和他无话不谈。在这种密切而亲近的接触中,尹鹏先开始慢慢了解并熟悉农村工作。

尹鹏先发现,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村内还没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于是,他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决定在村里发展香菇产业。

村上的扶贫社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建起了能产20万筒以上规模的香菇生产基地,又用了一个半月,组织村民生产出23万筒袋料香菇菌筒。大家的这份干劲,让尹鹏先信心倍增。此后两年时间,全村香菇生产蓬勃发展,吸引了35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培育产业大户58户,占常住户的50.1%,同时带动全村所有劳动力参与务工。

截至目前,烧房坝村累计发展袋料食用菌103.6万筒,总产值超过600万元,带动参与农户年人均增收7400余元,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发展项目、人人参与增收”的良好局面。尹鹏先还积极为本地农产品直播“带货”,在央视视频、京东直播等媒介宣传留坝“棒棒蜜”、留坝香菇等消费扶贫产品,为留坝农特产品销售开辟出新路径。

马小军是西农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2019届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2019年被甘肃省招录为省直单位省水利厅定向选调生。现工作于甘肃省舟曲县峰迭镇狼岔坝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马小军的工作是通过贫困户、边缘户、致富带头人找到突破口的。驻村后,他迅速转换角色,立即投入基层村务管理各项工作。第一时间常态化入户走访了解村内基本情况,广泛征集群众对整村发展的意见建议。接着,他从改善村居颜值入手,搭乘“五无甘南、美丽舟曲”建设快车,带领全村掀起“党员带头干、群众齐参与、人人都是环卫工”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还用“地方话”“家常话”正向引导和鼓励村民以主人翁意识投身村域环境卫生整治,实现了升级版旅游村建设和整村颜值大提升的双赢目标。

在狼岔坝村,马小军不仅赢得了全村群众的广泛认可,也实现了自身发展从“单面手”向“多面手”的转变。对此,他的领悟也是朴实而深刻的:“从最细微处体察民情民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因此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常怀百姓之心、群众之情。”

在基层大学堂,他们茁壮成长、生猛蜕变

从皖西到渭南,从皋陶故里到诗经之乡,西农学子姜越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服务“三农”的奉献之歌。

2011年9月,姜越从安徽考入西农葡萄酒学院学习,2018年完成本硕七年学业之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到基层工作。2018年7月被录取为陕西省定向选调生,分配至渭南市合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挂职环北社区居委会任主任助理。

合阳县是曾经的贫困县,地处黄河西岸。在这里,姜越经历了新环境、新方言、新工作等多重挑战,但在自己的努力下,很快适应了从科研工作到基层工作的转变。按照脱贫攻坚要求,她包联3户贫困户,其中两户以务农为主。姜越结合专业知识,根据物候期制定了田间管理要点时间表,为农户提供最先进的种植技术,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一次,农户家葡萄染上了霜霉病,姜越比农户还着急,多方联系母校葡萄酒学院的老师和专家,带着病叶和照片往返数次,探讨合理的农药配比和喷施频率,最终保障了农户收益。

另一户贫困户常年外出务工,留下儿子备战高考,姜越坚持定期入户走访、了解困难,在生活和学习上做足保障,最终使孩子顺利考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如今,三户贫困户早已脱贫,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在社区工作期间,姜越始终坚信“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的道理,一家一户跑、一字一句问、一言一行做,协助完成了经济普查、老旧汽车排查、交通劝导等各项琐碎又具体的工作。最令她自豪的是“爱心教育”四点半课堂,这是社区创办的特色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邀请附近小学教师、社区专职人员、暑期返乡学生等组成志愿服务团队,为辖区贫困户、困难户和外出务工户等家庭的小学生免费辅导课外作业,有效解决了学生放学早而无人接送和抚养人年纪大而无法辅导的问题。慢慢地,“爱心教育”又拓展了心理疏导、传统教育、综合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通过组织小学生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等形式,引導孩子们以实际行动奉献社会、传递爱心。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姜越,自踏入西农,便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远赴他乡工作,她也曾怀疑过、纠结过。2019年春天,在一次公务活动中,当主持人念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她不禁潸然泪下。可每当想起日新月异的村庄,听见留守儿童清脆欢快的笑声,又觉得是那么的安心和踏实。

从求学到工作,陕西俨然成为姜越的第二故乡。2021年1月,姜越通过遴选考试进入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回归“本行”,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收获信任,他们践行着“诚朴勇毅”的校训

冯忠(西农信息工程学院2014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2018年考上陕西的定向选调生,分配至汉中市西乡县委组织部工作,曾担任西乡县杨河镇中雨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中雨村位于杨河镇南部,面积18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小组459户11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0户748人。村子主体在山上,村民居住极为分散,80%以上的村民杂居在全县六个镇(街道)。目前仍在山上居住的多半是独居老人和部分种植、养殖户,年轻人基本都在外务工。村上除了书记和文书是本村人,其他干部都是请的外村人,熟悉村情、民情的人较少。

自驻村扶贫开始,冯忠一步一个脚印投身基层实践大课堂,通过主动交流,与村里的四支队伍成员和帮扶干部都熟悉了起来,大家也逐渐开始信任他这个年轻人。

到了每年农忙时节,冯忠晚上下班后还要和同事去超市帮种植户配送蔬菜、去批发市场售卖蔬菜,有时一待就是一整晚,第二天还要继续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2019年,中雨村顺利完成脱贫任务。2020年底,全村所有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冯忠更大的成长和喜悦来自于发展产业助农增收。刚到中雨村,正赶上村集体和其他大户、散户发展的600余亩高山蔬菜采摘售卖。冯忠参与打造了无公害品牌、打通“合作社引领+大户带动+散户参与+商超直销”的一对多销售渠道,建立农超对接平台,协助快速售卖蔬菜,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后续又引进了跑山黑猪项目,联系农牧企业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场,鼓励新兴农场发展规模化肉牛养殖,为集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通过开辟线上、线下销售双模式,近两年时间,冯忠已协助村上售卖了数万斤高山蔬菜、百余头优质黑猪,不仅给种植户、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很多参与的贫困群众增加了收入。

在入户过程中,冯忠积极引导有劳动技能的群众去种、养殖大户那里务工,主动邀请他们参与村上的蔬菜耕种、采摘工作。鼓励他们转变思想,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贫困户朱方军和其母亲都患有侏儒症,以前全家仅靠几亩薄地维持生活。近两年,冯忠积极动员朱方军到蔬菜基地务工,还介绍他在周边打零工,同时还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仅他一人这两年就实现年纯收入近万元。

苏福(西农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8届本科生)2018年考取陕西省定向招录选调生。七百多个驻村日子里,他看到村庄道路越来越宽阔整洁、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足、产业发展越来越兴旺、非遗工艺也得到了接续传承,而他也从一介书生转变成了一名“村情小灵通”。

宝鸡市千阳县朝阳村是苏福人生第一个施展抱负的大舞台。朝阳村既是千阳县最大的村,也是最需要年轻血液的村。苏福用了三个月时间,走遍全村20个村民小组和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详细了解实际困难和问题。他们的欢乐与忧愁,不仅记在了笔记本上,也记在了他的心里。

村里成立了脱贫攻坚专班,苏福觉得有了主心骨,底气足了很多。面对全村83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工作队核实各家各户信息,做到动态监管、动态掌握,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不出任何问题。

老李是朝阳村的老人户、单人户,也是一名退伍军人,每次去他家都能看到门口闪亮的“光荣之家”牌子。村里不仅给老李落实了低保,也帮他确定了监护人,帮扶人也经常来看望他。每次见到苏福,老李都会激动地对他说:“你们真是比我的亲人还亲。”

在村民眼中,苏福身兼多职:大学生村官,镇长助理、支书助理、驻村工作队队长、扶贫专班第一责任人,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些职务包含着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问为什么的坚持。”在基层的磨砺与成长,让苏福领悟到,村官不是群众口中的“权力官”,而应是群众心中的“服务官”。

他们的自信和成就感从哪里来?

王惠芝(西农创新实验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届本科生)2020年考取陕西省选调生,现工作于杨陵区杨陵街道办事处,担任党政办干事。

在面对一个个问题、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王惠芝更深入地认识和感受到基层组织就是政治治理体系的“神经末端”,是贯彻落实各种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各项政策的最终落点。

从一开始听不懂村民纠纷,到与村干部一起参与纠纷调解,王惠芝不断学习着农村的处事方法和交流方式,学习用群众的方式去看待群众的问题、解决群众的问题。她走访困难党员、群众,做好基层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发扬工作。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真诚淳朴的笑容,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2017年7月,陈文媛在西农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完成三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后,来到位于川渝之间的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的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从事基层工作。

陈文媛记得,上班的第一天,领导给她安排的工作居然是会计,理由是单位会计已经离开半年,相关工作亟待开展和补充完善。此外,由于政工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也需要接手人事相关事宜。陈文媛瞬间感受到自己掌握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知识在这里是用不上的,需要重新学习新的知识来适应工作。

虽然心里曾经有过抵触,但陈文媛还是积极投入工作,遇到问题主动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力争把经手的每一项工作做好做实。转眼间,陈文媛在岳池县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工作已经接近四年,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逐渐成长为一个熟练的业务骨干,对从事的农业产业发展工作也有了不一样的了解和认识。

起初,陈文媛对于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计划、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计划、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意见等工作很是不以为然,觉得那就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对农业发展没什么用不说,还会加重基层负担。后来,她发现花椒产业由于大面积种植和丰收,市场供大于求,造成价格下跌,给农业经营主体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才意识到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工作、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和认定工作,组织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银行贷款贴息资料,她深入了解了农业企业发展经营情况。对于存在困难的企业和销售不佳的产品,她都及时向上级汇报,以便领导统筹安排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企业资金、用地、用人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外,陈文媛还参与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工作、休闲农业日常调度工作以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荐工作。指导相关责任主体申报休闲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省级示范农庄、美丽休闲鄉村、一村一品示范镇,推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让岳池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广安,走出四川,走向中国。

四年间,陈文媛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她也知道,今后关于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更多知识,还等着自己去学习和掌握。

在接近“神经末梢”的岗位上,陈文媛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成就感。

(本文参考资料《行走在基层的西农人》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基层工作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减负年”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不工作,爽飞了?
走基层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