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2022-05-30 06:01:16吴娟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技能校企院校

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责。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供需结构性问题、校企合作及“三教”改革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推进1+X证书制度;强化政策保障,促进高职校企合作深度和可持续合作;加大“三教”改革力度,提升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精准度,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难题。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适应经济转型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势在必行。从2019年至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系列文件相继发布,对于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而高技能人才培养则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升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精准性,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当前高职学生就业来看,以李学谦,陈兴明对我国七所“双高”职业院校的2017-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研究为例,当前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不高,毕业生离职率居高不下,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不高。另据李彦奇对58同城招聘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本科学历占总就业生的比例最高达到64%,专科学历占比仅为8%,与往年学历结构分布相对比,专科毕业生占比下降明显。

从社会需求来看,据人社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此外,2021年国家统计局对包括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面临的最大问题。高技能人才难招,技术工人难招问题凸显。

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技能人才的难招凸显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失衡,凸显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凸显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高技能人才要求有差距。

2.高职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持续性

虽然众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却缺乏深度。一方面,由于深度的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的支出,而收益又非常有限,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缺乏吸引力,这导致在很多育人的关键环节上因为缺乏共同的愿景难以协同。另一方面,专业对口的企业也不一定在学校所在区域,增加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阻力。加上企业受经济环境及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较大的困难,甚至破产,导致校企合作的持续性遭到破坏,提前做好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无法开展。

因此,基于各种考虑,许多高职学院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仍然偏传统,尤其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上,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企业并未真正深度参与进来。

3.“三教”改革力度不够

2019年,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师、教材、教法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需要加大“三教”改革力度。

在“三教”之中,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又是教法的实施者。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54%,已达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但是“双师型”教师各地认定的尺度也不一致,“双师型”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不够高,缺乏实践经验丰富、实操技能强、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教师队伍。

教材方面,教材的形式上仍旧比较单一,而新形态教材未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技术和产业的升级,加上教材的编写存在周期性,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未能及时在传统的教材中体现,加上大部分教材内容采取和本科教材类似的编排,更多的是强调理论,缺乏鲜明的实践导向性。这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技能习得与市场岗位专业能力不匹配。

教法方面,许多高职教师仍然把理论灌输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轻视实操实训环节,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衔接松散。许多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启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翻转课堂等形式,但是并未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堂效果较差。

三、对策

1.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推进1+X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服务任务。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化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技能人才难招的窘境,改变高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必须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应积极关注地区产业发展动向及区域发展规划,通过政府等职能部门主动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协作关系,深入区域内的优质企业调研,精准掌握区域产业需求,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培養体系。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推进1+X证书制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不仅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还要融入相应的能够被行业认可的1+X证书,实施以证书评价标准为引领的评价体系变革,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2.强化政策保障,促进高职校企合作深度和可持续合作

政府部门可积极借鉴瑞士、德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并出台相应政策,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激励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和企业是具有不同的属性,合作过程中难免因为利益产生冲突。为保证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建议校企双方合作前,充分交流沟通,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构建清晰、规范、合法的信任关系,建立互惠共赢、 协同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合作过程中,要及时修正校企合作运行轨迹,使之健康、高效发展。

在合作模式上,要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共建共享校企资源,根据行业需求,结合专业特色选择最佳的合作模式。根据尹秋玲、杨华的调研,高职院校主要有委培、工作室、学习型工厂、综合平台、校企一体化这五种实践模式。这五种实践模式各有优势和特色,各学院可根据地方产业和学院专业群的匹配度进行选择。比如上市公司广东坚朗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持续与多所高职院校开展订单班。这种订单班形式的委托培养模式通过制定差异化课程标准,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精准度,实现了人才培養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是解决人才供求矛盾的好途径;又如阿里巴巴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新零售人才孵化基地,这种兼具生产经营和学生实践实训双重功能的学习型工厂的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加大“三教”改革力度

3.1组建一支师德高尚,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强化党对教师的引领,铸牢思想之魂。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培育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既要对内部的教师开展多形式的技能培训,让教师真正地走入实践,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反哺课堂,打造“金课”;又要积极从行业引入高技能型人才,实现能工巧匠进课堂,通过引培相融,增数提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

3.2加强教材建设,开发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新形态教材

在教材内容方面,教师要深入行业调研,和行业专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编制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应用性强的教材,改变传统教材实践性弱等问题。

在教材形态上,可根据课程的匹配度选择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化等新型教材。由于数字内容部分可随时进行扩展、修正和更新,因此及时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等呈现出来,解决传统教材内容陈旧等问题。

3.3改变传统教法,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

笔者对重庆用友软件有限公司、重庆麦积集团、重庆江裕财务顾问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访企拓岗促就业的专项调研发现,企业不仅重视员工的技能和素质,强调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证书才允许上岗,还重视员工的“职业认同感”。他们都认为在应用性强的课程开展基于真实市场环境的场景式教学非常有必要。

场景教学的核心特征是“体验为王”,它强调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美好体验。通过场景教学,解决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既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又可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创新创业能力。

为达到良好的场景教学效果,建议课程的校企师资团队在课程实施前,应结合课程内容梳理1+X证书标准所蕴含的职业应用场景进行场景设计,并做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进入角色等要素的构建;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完成相应任务的方式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沉浸在角色中,鼓励其分享感受,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课堂;教学完成后进行反思、评估和修正。此外,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技能比赛,真正做到岗课双融,赛证互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加大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力度,借助多媒体、云班课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场景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良好体验,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吴娟,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高技能校企院校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8:47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焊接(2016年6期)2016-02-27 13:04:58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