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规模逐渐变大,随之而来的是对项目管理的高要求,而其中信息管理是项目管理最薄弱的环节。施工阶段信息量庞大,其信息管理的好坏对整个项目具有重要影响,而风险评估具有明确施工阶段信息管理重点的作用。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管理内容以及交互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管理风险进行分析,针对影响程度较大的风险因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管理风险评估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信息管理;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6903(2022)08-0072-03
0 引言
隨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稳健提高,建筑物对人们的意义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居住场所,如今的建筑物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也逐步向大型化、复杂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与之而来的就是更高标准的信息管理要求。但在实际施工活动中,由于管理观念落后、缺乏健全的信息管理体系以及成熟的技术支持,导致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模式上,无法适应当前多部门、多环节的项目管理要求以及信息量大、来源广泛的工程信息,而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许多问题如权责难以界定、大量工程变更、工期延误等都与信息管理有关[1]。
1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管理分析
1.1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管理内容
1.1.1 施工前准备阶段
施工前准备阶段主要是为施工阶段的顺利实施而做准备,包括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以及配备施工实施阶段需要的人员、材料、机械等一系列事务,因此也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该阶段信息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取得相关施工资质以及将设计阶段的诸多信息转换为施工信息。
1.1.2 施工实施阶段
施工阶段集中了建设项目的主要生产活动,因此施工阶段信息管理的工作相对于其他两个阶段更加复杂、广泛,如当涉及到设计变更时,相关信息需要在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之间流转至少两次。该阶段信息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关于进度、成本、质量、合同、安全、环境、风险、技术的数据支持。
1.1.3 竣工验收阶段
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是施工全过程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最后一项工作。它是建设投资成果转入生产或使用的标志,也是全面考核投资效益、检验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1.2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流通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单位、政府相关部门6个相关信息主体。
1.2.1 施工前准备阶段
本阶段信息管理的主要参与方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此阶段需要注意,从外部环境获取法律法规时,不仅要满足国家的相关规定,还需要注意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相关规定;市场上材料价格、机械价格、人工价格等具有时效性,需要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及时更新。
1.2.2 施工实施阶段
本阶段信息管理的主要参与方为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
成本管理:建设单位在确定建设项目的总投资后就需要进行WBS分解,将总投资分配到子项目和项目实施的各个分阶段当中,并编制建设项目概预算。同时,在项目实施建造的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对项目成本进行实时、动态的监管与控制,保证项目建造成本在投资计划之内[2]。
进度管理:为保证建设项目在无不可抗力因素的条件下,可以如期交付使用,不仅要编制建设项目总进度规划,还需要对各子项目和项目实施的各分阶段的进度进行规划,同时施工单位还要向监理单位以及建设单位提供项目实际进度情况,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以便施工单位及时调整施工进度。
质量管理:建设单位首先需要对建设项目的质量做出控制标准,并且施工阶段大部分项目都具有施工顺序,后续的施工作业可能会对前面的项目进行覆盖,因此需要对建设项目各阶段和各子项目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形成质量评定报告。
合同管理:施工阶段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出现合同变更的情况十分常见,同时合同作为工程索赔和工程款支付的主要依据,合同管理也具有严格的要求和复杂的流通过程。
安全管理:建设单位首先需要对建设项目建立安全保证体系,施工单位在此保证体系下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施工作业开始前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安全教育,对建设项目各阶段和各子项目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形成现场安全检查记录,对安全事故进行报告、备案。
1.2.3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的信息主要是基于施工前准备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得到最终的竣工资料,一般建筑工程的竣工资料收集组卷由施工单位完成。
2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管理风险评估
2.1 信息收集的风险
2.1.1 信息流失
建筑工程的建造过程具有分离的特点,一个单项工程会包含若干个单位工程,每个单位工程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分部分项工程,各个部分的工程交接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如果衔接不当就会造成重要信息的泄漏和流失[3]。
2.1.2 信息存在偏差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持续时间长,信息来源复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均会产生大量信息。面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数量多、种类繁、更新快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容易存在偏差。
2.1.3 存在人为失误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收集的场所主要是施工现场,而施工现场的环境复杂、条件恶劣,信息收集人员很可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在收集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对真实情况产生误判。
2.2 信息整理加工的风险
2.2.1 不能全面整合信息
由于协同工作平台并未得到普遍应用,导致在施工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参与方大多是使用本专业相关的软件进行信息管理,这就导致数据格式不统一,无法将各阶段、各参与方 的信息集成进行统一的整理加工,致使最终可以加以利用的信息减少。
2.2.2 未对信息进行核查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原始信息被收集后进入到信息加工阶段时,信息管理人员通常会选择对信息直接进行加工,缺少必要的信息核对程序,如此就可能造成初始信息的偏差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进一步扩大。
2.2.3 整理加工效率过低
建筑工程施工具有有序性和一次性,信息整理加工的速度与施工速度不匹配,势必会影响整体施工进度,增加工程施工成本,甚至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2.3 信息传递的风险
2.3.1 传递方式落后、不够专业
目前建筑工程主要是采用较为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快递、线下会议、邮件、传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信息传递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传递效率低下,提高人工成本,并容易在多环节传递过程中出现错误和遗漏。
2.3.2 信息泄露、信息失真
当前数字化信息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建筑工程对于数字化信息的传递方式是使用社交软件,使用社交软件对信息进行传递也有诸多问题。社交软件信息传递的数量和大小有限,无法实现大批量信息的快速传递;社交账号的主要功能是社交,信息传递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此外,社交软件在进行信息传递时,会自动压缩图片等信息,容易造成信息失真。
2.3.3 传递的信息存在偏差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情况复杂,信息发出方可能将收集到的具有偏差的信息传递给其他项目参与方,导致偏差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损失。
3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管理风险防控建议
3.1 信息收集阶段风险的应对措施
建筑工程存在大量的隐蔽工程,一旦施工完毕就不能再次查看,所以如果对于隐蔽工程出现信息收集遗漏,极大可能会导致该部分信息永久性缺失。因此,要参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多方意见,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制度。鉴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层层分级特点,信息收集时需要从制度上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收集规范流程和部门,统一采集和核实信息,避免不同项目、多个渠道之间的信息混乱情况。
在施工准备阶段,由专业信息管理人员对项目施工阶段将产生的信息分部、分项进行统计,在项目施工时,有计划地对信息进行收集,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要求多名信息收集人员共同进行信息收集,保证项目各参与方的决策、施工单位建造实施过程、监理单位的检查报告等原始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4]。
3.2 信息整理和加工风险的应对措施
如果信息在收集阶段存在偏差,而整理阶段未对信息进行核查的话,那么偏差会在加工的过程中进一步放大。当具有偏差的信息在进过各参与方反馈后又回到整理加工阶段,偏差还会再次放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对项目管理目标造成影响。
对于信息整理和加工阶段风险应保证信息整理加工人员与信息收集人员不同,在信息加工开始前由信息整理加工人员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核查。同时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形成多级联动,一旦信息的接受者发现信息存在偏差,可以及时对信息整理加工人员进行反馈。
在进行信息加工时,要规范信息整理加工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信息的核实和保密程序,招聘和培训专业的人才进行信息整理加工。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结合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加工的专业化水平,降低错误率,降低可能的人为风险和人力资源成本。
3.3 信息传递风险的应对措施
施工阶段信息交互复杂,各参与方均会产生信息发生与接收,对于信息传输的方式的选择存在很大主观性与随机性,当所选择的传递方式不适合传递的信息时,就会造成较大风险。应在信息收集阶段编码时,对信息格式种类进行区分,对不同格式的信息确定选取合适的传递方式。在建筑工程项目部建立专用网络,并将信息管理设备组建成工作组,可以有效减少大量数字化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泄露、失真的风险。定期组织各参与方举行线下工作交流会议,减小信息传递的压力。
从技术手段上来说,为了降低信息的风险,可以使用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和软件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比如把EPC引入到信息管理中,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分类、传递和共享,可以大大节省人工,提高信息共享能力,方便信息参与各方和信息传递人员提升工作效率。
3.4 信息储存和应用风险的应对措施
建筑工程由于信息量大,各参与方都有具有专业特色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同参与方发出的信息的格式会存在差异,导致信息接受方不能有效地使用相关信息,或者信息接收方查看的内容与实际发出内容存在差异。
对于信息储存和应用,应对限定打开方式的数字化信息,将信息以通用的格式进行储存,如docx、dwg等格式,或者改变信息载体,以纸质作为载体进行信息的储存。对信息的储存也应注意储存的条件,纸质文档储存在防火防潮的地方,云服务器储存的数字化信息要关注云服务器的稳定性以及保密性,重要的信息文件应采取多个途径进行储存,避免出现“孤本”的情况[5]。
信息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存储和分析工具,比如IMiser在线信息存储工具、Hadoop数据分析工具等,對工程庞大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处理,从而让信息数据管理更加科学化,信息数据的价值最大化,减少传统纸质存储应用的损坏风险。不过,对数据技术的使用,也要注意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信息的泄露和病毒威胁。
4结语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管理风险评估水平整体偏低,因此,需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管理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管理进行风险分析研究,有助于提高从业人员对信息管理风险防控的意识,为行业顺应时代发展,推进信息管理数字化手段提供有力支持。
由于每个建筑工程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风险因子的准确辨识也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在具体的研究和实践中,可以适当缩小目标,如分别以进度、质量和安全等方面为出发点,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信息管理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予以更加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建伟,冯学旺.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研究[J].信息化建设, 2016(5):137.
[2] 陈建军,卞艺杰.层次分析法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水利经济,2007,25(1):13-15,39.
[3] 陈小文.建筑工程施工风险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7:19-25.
[4] 刘恒,刘春,周义舒.基于PHA-LEC结合层次分析法的隧道施工风险评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8):17-22.
[5] 范丹丹,羊海米,张蓓蓓,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地铁站消防安全风险评估[J].工业安全与环保,2021,47(3):4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