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露
曾受各界追捧的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通证)和数字藏品行业,如今似乎要进入冷静期。数据所有权归属不清晰、缺少交易闭环、基础设施割裂、场景应用不足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完美的解答。如今一线平台“幻核”的停摆,更是让市场怀疑“数藏是不是凉了”。
8月16日,南方都市报湾财社以“‘退烧之后,数字藏品将何去何从?”为主题组织了一场线上研讨会,邀请了多位数字藏品业界、学界人士来探讨价值锚点以及未来发展路径。
在研讨会上,红洞数藏CEO张贝龙提到了市场上对于“无聊猿”的疑问,“一只猴子怎么炒成这个样子?价值在哪?”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也抛出了类似问题:入局者上千家,很多数码藏品都不是唯一的,稀缺性已经被稀释,“在新的行业发展阶段,数藏的价值锚点、价值源泉在哪?”
在北京中盾律所高级合伙人邓雷看来,无论是NFT还是数字藏品,最大的作用在于确权,比如信息时代所产生基本都是数字内容,一个word、一幅画等,但这些不是数字“资产”。例如,房产之所以是资产,是因为其具有唯一的权属凭证,NFT可以通过技术确定某个事物在什么时候上链、由谁上链,对上链的数据内容进行溯源、确权。“如果抛去政策监管,NFT在房屋买卖、证券交易等方面是最便捷的,分歧最少的,但在这些领域目前无法推进,只能暂时在文创、知识产权类领域实现。”
陈端认为,由于中西方在货币流向和各种各样体制政策等社会自然支撑度不同,数字藏品未来必然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立足当下要服务实体经济,提振低迷的C端消费,寻找需求共振和价值共创的过程,并且一定是从不同的维度激活原有的社会需求,在数字藏品这个新的载体上形成深度的连接共制。”
她称,以无聊猿的运作为例,代表了一种更开放的生态,其价值不光源自于简单的流量推动或话题潮动,而是将线下很多明星积累的IP效应通过新的机制形成、新的社群化圈层,盘活社群化运营,形成强社群绑定效应,实现可持续的增值。如果单以投资为导向,价格炒作为盈利点,显然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但如果它能满足消费者当下的情感需求、社交需求、场景需求,创作者能从数字版权收益处得到稳定的增长,将激发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加入,吸引更多C端的消费者,数据沉积越来越多,价值也将放大。
对于数字藏品的价值,洞壹元典创始人兼CEO晋佳圆并不认同市场上流传的“卖得出去是NFT,卖不出去是JPEG”,他认为,二次交易并没有决定数藏的价值,而是在逐渐回归数藏的艺术价值或者商业价值。数字藏品进入流通市场,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扩充粉丝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IP方去告诉用户作品所表达的是什么,創建更多更强烈的用户共识,并不断维护、更新升级。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于佳宁同样认为,NFT本身只是一项技术,其价值属性需要通过具体使用应用场景赋予,再如权益类NFT也正在探索,适用于品牌方会员权益的场景,可以锚定品牌方某项业务的收益分红权,或锚定品牌方某个限量产品的优先购买权等。
于佳宁从社交场景出发,认为“在Web3.0时代,我们可能不会从朋友圈了解一个人,而是从其拥有的数字藏品类别理解其社群归属,再去元宇宙的数字空间里参观他的房子以及展示的藏品,了解其个人风格,在这一过程中,数字藏品、虚拟土地等都在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在研讨会尾声,邓雷律师表示,一些从业者并不清楚国家监管与创新之间的界限,他建议相关协会或者更高层次的监管机构能出台操作指引,列出负面行为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