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镇平
诏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闽粤交界处,毗邻广东潮州,历史悠久,山川毓秀,地灵人杰,文风炽盛,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素有“书画之乡”之美称,第一任知县何春竟是明朝著名理学家王阳明的亲传弟子。在其知诏安县时,用阳明教化,致力传播阳明学说,受其教化,自此文风大兴,科甲鼎盛,最终成就“海滨邹鲁”。
诏安县的首任知縣是谁?根据民国版《诏安县志》记载,是何春。其为雩都人,即现江西于都,举人出身,明嘉靖十年到任。
何春到任前,尚还没有“诏安县”。史料记载,诏安地处闽粤界区。晋义熙九年(413)起,诏安属义安郡绥安县地,至隋开皇十二年(592),绥安县并入龙溪县,诏地遂属龙溪县。
唐垂拱二年(686),经开漳圣王陈元光奏请,析龙溪县南境故绥安地置漳州府并立漳浦县、怀恩县两县,诏地遂属漳州怀恩县管辖,县治设在今诏安县城南诏。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因瘟疫流行,人口逃散,怀恩县被撤销,并入漳浦县。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丹诏大地人口又慢慢多了起,经济也开始活跃起来。但又因远离漳浦县治,治安十分不好,苦于没有一个县级行政机构来管理,大大制约了当地的发展。于是许多乡民纷纷向上呈请设立县治。明弘治十七年(1504)南诏乡民许仲选等向上呈请设立县治,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衙门经过协议,只在南诏设守御千户所。
千户所毕竟是一个军事机构,和乡民们所需要的发展地方经济、维持社会秩序的县治的期望值还有所差距,于是诏安乡民再次请奏置县,但仍未果。
明正德十六年(1521),三都宝桥(今诏安深桥镇上营村)人叶亹高中进士后致仕,于明嘉靖七年(1528)任经历。作为丹诏本地人,叶亹对于乡亲们多年一直谋求设县一事很清楚,也颇为支持。所以他亲手执笔写一份《奏设县治疏》寄回老家,让乡亲们再次请奏置县。乡亲们接到叶亹从京师寄来的奏稿和来信后,大受鼓舞,商议后还是以乡绅许仲远的名义上呈奏疏,而与此同时,叶亹则在京城配合活动。
明嘉靖九年(1530),朝廷终于敕准,析漳浦县之二、三、四、五为诏安县,取名“南诏安靖”之义,治所设在原怀恩县的县治南诏,隶属漳州府。
翌年,明嘉靖十年(1531)朝廷任命何春为首任诏安知县。漳州知府则派通判陈贤前来筹建县署和儒学宫。县署以原漳南道府馆(今县政府旧大院处)为址,儒学学宫在县署之前,前为文庙,后为明伦堂,与丹诏书院为邻。
自此,丹诏大地正式开启一段崭新的历史篇章。
那么,何春凭什么能成为诏安首任县长,他有什么才华与能力呢?或又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呢?
清版《雩都县志》“举人”中记载:何春,字元之,西一坊(今于都贡江镇)人,何泰之弟,弘治甲子科(1502)以诗经中式七十七名。
雩都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以东,东邻瑞金市,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邬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而就在明正德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民乱席卷了闽、粤、赣交界边区。
1993年版《平和县志》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詹师傅与温火烧率领农民在芦溪、象湖武装起义。正德八年,附者日众,声势浩大,转战闽、粤、赣边区,致使“三省骚然”。
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死后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正德十二年(1517),农民起义军被王守仁率闽、粤、赣三省官兵镇压,盘踞在闽粤交界山区数十年之久的山民暴乱被肃清了。为了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民众安居乐业,王阳明在这片民乱之地奏设广东和平、福建平和、江西崇义三县。
其中福建平和县是割南靖清宁、新安等里,漳浦县二三等都添设的,上疏不久便得到朝廷批准,于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置县平和县,取“寇平而民和”之意。
公元1517年,王阳明平漳寇自上杭班师路过雩都,雩都民众奔走迎接,这时,王阳明即兴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关注民生的情怀,“积雨雩都道,山途喜乍晴,溪流迟渡马,冈树隐前旌,野屋多移灶,穷苗尚阻兵,迎趋勤父老,无补愧巡行。”
正德十二年(1517)九月,王阳明利用公务之余在赣州设台讲学,吸引四省周边许多文人学者纷纷过来听课,其中就包括何春。
据《雩都县志》记载:“何春从小意志高亢,不肯效法今人,言称‘世无周程诸君子,吾不当在弟子之列。”不过,当他听闻王阳明在赣州设台讲学时,马上对他的弟弟何廷仁说:“王阳明先生是孔、孟的嫡派,吾辈应当北面师事之。”于是,何春便带着弟弟何廷仁一起拜王阳明为老师。从此后,何春苦心钻研理学,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时间一久,就体会到王阳明学说的至要。
王阳明听了何春的一些学习心得后,很吃惊也很高兴,对他的弟子们说:“何元之的功夫,真所谓近理着已也”。得到王阳明的赞赏后,何春更加努力潜心研究王阳明的学说,后来还与何廷仁、黄弘纲、管登一起并列成为王阳明在赣传学的主力骨干弟子。
而学到王阳明心学的何春,则在正德十四年(1519),在罗田岩濂溪阁右悬崖处开辟“观善岩”讲肆,请王阳明书写“观善岩”三字匾额。“何春开辟观善岩,日与同志谈学,寄兴于烟云水月之间,有舞雩归咏之风。”明嘉靖十年(1531)朝廷任命何春为首任诏安知县,于是何春就离开雩都,赴福建诏安就任,成为诏安县“首任知县”。
王阳明因奏请朝廷设立平和,至今仍被平和人尊为“县父”,而他的弟子则在14年后,成为与平和县接壤的诏安县首任知县。设立平和县时,从漳浦县析走部分区域,而10多年后设立诏安县时,也是从漳浦县析走部分区域,这或许也能成就师徒俩的一段佳话。
在明朝,以举人出身直接任知县的不多,何春也是在中举29年后才有机会出任知县,这里面或许也有王阳明的作用吧。
作为王阳明的亲传弟子,何春对王阳明先生是相当崇拜的,不管是为人、为学、为文和为官,都以老师为楷模,他作有一道五言古诗,是步王阳明韵而作,其题为《重九罗田岩登高夜步阳明先生游青原和黄太史(山谷)韵》。
明嘉靖十年(1531 ),接到朝廷的任命后,何春结束在于都罗田岩濂溪阁右悬崖处开辟“观善岩”讲肆,马不停蹄赶到诏安就任知县。面对百废待兴的一个新县份,他积极推行前几年被阳明先生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南赣乡约》,通过民众自治,维系基层社会稳定;兴建书院,培养学子。“教民行乡约,习文公家礼。毁淫祠,禁图赖。”移风易俗,强化社会治理。在政务之余,效仿阳明先生“召诸生讲学”的做法,兴办社学,教育百姓。公务之余,集诸生于“明伦堂”,并到各社学,传授理学,讲明人心道心之旨,三纲八目之微,“听者咸有醒发”。
何春知诏安县时,也做了一些基建之事。如《福建通志》记载,旧漳南道府馆故址,明嘉靖十年设县,通判陈贤创建中为正堂……西为典史……十一年知县何春改建典史。
《诏安县志》也记载,诏安县城池,宋为南诏场,又为沿边巡检寨。弘治十七年,设南诏守御千户所,始拓城西偏而广之,砌以石,围一千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六尺。嘉靖九年,设县,遂为县城。十二年知县何春……重修。
何春在诏安时间不长,只有区区三年,由于其在任时,从容进行礼乐以教化民众,将大明姚江之学以化民成俗,然后就改任直隶含山令,正德十八年(1523)又任霍山令。县志记载其离开诏安时状况:“改知含山,行李萧然,民至今思之。”
何春在霍山的前任、后历任户部主事、云南广西府(在今云南省泸西境内)知府的欧绍说(号屏冈)对何春的评价极高,他说何春:“历官三郡,能使其民知廉耻自重,虽然是僻坞寒墟,皆置社学,雍雍弦诵之声震动山谷,真学道爱人之君子也,无愧阳明弟子矣”。何春留有多首诗词,其平生著述集成《忖言集》,藏之于家。
丹诏大地开始置县后,地方基层的管理得到加强,社会秩序得到改善,同时,首任知县何春又有大才,带来王阳明心学、姚江之学,加强了地方教育,使得诏安民风渐开,文风日盛,为继任者奠定一個非常好的基础,至此,丹诏大地文风大开,至清一代已是人文蔚兴,科第迭出,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滨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