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爱国者》选自意大利作家埃·德·亚米契斯的长篇小说《爱的教育》。小说初版于1886 年,是一部儿童文学经典。它采取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选文中,安利柯的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少年爱国者的故事。
今天上午,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名为《少年爱国者》的故事。我被故事中主人公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老师说他每个月都会给我们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我高兴极了。
“从今天开始,我想把许多好少年的美德善行,一一编成故事来讲给你们听。希望你们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老师在讲台上说完,台下一片笑闹声。
“肅静一点儿!再吵就不讲给你们听了。”
老师一边笑着,一边推着眼镜。老师照例每个月讲一次故事。他所讲的,我在日记末尾特别标上了每月例话四个字。老师又以动人的语调,慢条斯理地讲了起来。下面就是老师今天讲给我们的《少年爱国者》:这个故事, 发生在一艘从西班牙巴塞罗那驶往意大利热那亚的法国轮船上。
船舱的一隅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衣衫褴褛地蜷缩在那儿。他畏缩地躲避着别人的视线,在这二等舱内显得十分不协调。
描述了少年的外貌与衣着特征,并以此作为悬念来引发读者对少年遭遇的思考。
一个喝醉了酒的西班牙人走过来问他话。可是,不管问他什么,总是得不到回答。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瑞士人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装有小半杯酒的大酒杯。几个人七嘴八舌地问着,那少年只是瞪视着,目光中充满畏惧和厌恶。
“你的爸爸妈妈呢?”一个妇人问道。
提到父母,这少年几乎哭了。他撇着嘴,眼圈发红,眼角有些湿润了。
“我的爸爸妈妈住在帕多瓦。我这次就是要回家去!”少年终于开始答话。
少年又支支吾吾地说:“两年前,爸爸把我卖给马戏团卖艺的人。我们全家靠爸爸种田来维持,后来爸爸身体不好,干不动了,我又太小,才不得已把我卖了。以后,我随马戏团跑过好多地方,马戏团老板为了逼我练把式,对我拳打脚踢,还不给饭吃。”
运用插叙的手法解释了少年衣着破烂、行为怪异的原因。虽然这段叙述简洁明了,但足以唤起读者对少年的同情。
说到这,他被泪水哽住了,再也说不下去了。
几个人听后对望一眼,又急问:
“后来呢?”
少年甩甩头, 擦干泪水, 坚强地说:“后来,我逃到我祖国的领事馆, 那儿的人很好, 要送我回家呢!”
他的眼里闪现了一点光彩。
“你去的是意大利的领事馆吧?由领事馆的人送你搭上这艘船,叫你回到意大利的故乡去,是不是?”
少年点了点头。
“他太可怜了!”
一个喝得烂醉的西班牙人,酒后气盛,慷慨解囊,给了那男孩一枚银币。其他好多人也都分别送给他一枚银币或六枚铜币。有些妇女,争先恐后地把银币往少年面前的桌子上一丢,故意使这些银币发出声音,似乎在显示自己的慈悲心。少年的脸上绽出了笑容,他边道谢,边拾钱。夜深了,从船舱的圆窗眺望地中海的波涛,只见黑黝黝的一片神秘。
扔钱的动作暴露了她们并不是出于同情,只是想通过对少年的施舍来显示自身的优越感。
少年爬上他的床,把手伸进衣袋里紧紧握住那些钱币。
握着握着,银币和铜币都热乎乎、汗津津的了。
少年欣喜若狂地想着:
“拿这些钱买点儿好吃的东西填饱肚子,到了热那亚再买件旧衣服换上。然后把剩下的钱带回家去,爸爸妈妈该有多高兴啊!现在,不知道爸爸的身体怎么样了?”想起这些,他恨不得马上飞回去。帕多瓦和热那亚虽然都是在长靴形的意大利的北端,可是,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到了热那亚还要乘坐火车,才能回到帕多瓦。
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这些钱对少年的重要性, 衬托出最后少年把钱扔给那几位乘客时的难能可贵。
少年一边摆弄着那些银币和铜币,一边心中在盘算着,不时又从床帘的缝儿去偷偷看一下那些送钱给他的人。
那些人中有三四个人还在灯下喝酒谈天。
“说起来,意大利的旅馆真差劲儿!”
“饭菜太坏,老板太滑,服务员对待客人不热情。”
“还乱收钱!”
“火车又脏又慢!”
“街上的乞丐又那么多!”
“扒手也多,强盗杀人不眨眼,听说这些都是世界一流呢!”
“晚上,外国人如果单独出去很危险,听说往往会被抢得精光,甚至还会被捅一刀呢!”
“没有说错吧?意大利简直是强盗的国家!”
突然银币和铜币噼里啪啦地就像下雹子似的打在他们的头上和肩上,然后乱蹦乱滚地落在桌子上和地板上。
“谁疯了?”
刚一回头,又是一把铜币飞了过来。
“你们这种人的钱,我不稀罕!”少年从床帘的缝儿探出头来嚷着。
“把你们的臭钱拿回去!”少年愤怒地指着他们说,“我不会接受你们的施舍,你们这些粗鲁的人侮辱了我的祖国!”
(选自《爱的教育》,埃·德·亚米契斯著,爱德少儿编委会编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 年版,有删改)
阅读思考
1. 少年最初收到乘客们施舍的钱币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当他听到有人侮辱他的祖国时他又做了些什么?
2. 如果你是文中的少年,你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