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2022-05-30 02:14:45周娟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海棠树寄情背影

周娟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围绕阅读主题收录了大量的同主题文章,不仅为学生拓展课堂所学知识提供了帮助,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文。“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的主题写作课,通常以课内及丛书配套的多篇文章引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这几篇文章写作共性的分析,提取契合学生写作实际的写作元素,打开写作思路,习得写作技法。下面,笔者以教材文本《背影》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老海棠树》《月是故乡明》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寄情于物”这一写法的提炼与运用。

一、读类文,提炼写作元素

“寄情于物”指将抽象的情思凝聚在某一具体的形象上,让这一具体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并贯穿全文,使作者的情思附着在这一具体的形象上。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寄情于物”写法的典型代表,作者将“背影”作为寄托情感之物,将抽象的情思具象化,使之“言之有物”而非“空洞无物”。文章详写了“背影”,作者把“背影”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父爱的象征物,巧妙地表现了深切的父爱,使读者既能从父亲的“背影”里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又能从中理解父爱的普遍意义,从而领悟文章深厚的意蕴。

《背影》一文的主题及选材贴近学生生活,结构规范,明暗线索清晰,详略安排得当,情感真挚朴实,“寄情于物”的写法自然,是学生读写共生的极佳范本。在写作指导课上,笔者将《背影》的“寄情于物”这一写作元素作为写作指导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然后,笔者出示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史铁生的《老海棠树》和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帮助学生印证“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这两篇文章均运用了“寄情于物”的写法,两文的情感分别是亲情和思乡情,所寄情之物均为自然景物。这两篇文章的主题选择、材料内容、结构思路、语言风格与《背影》异曲同工,都非常贴近学生生活与写作实际,学生易于模仿和借鉴。

二、巧分解,细化写作元素

对于初中生而言,“寄情于物”是一个概念性很强的写作元素,如果不进行细化或分解,学生只能获得概念上的意义,不利于学生在写作中迁移、运用。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寄情于物”这一写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1.“物”“我”相融,关涉独特体验

在构思选材与情感抒发方面,寄情之“物”的选择必须与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相关,且符合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如史铁生的《老海棠树》,在作者的记忆中,奶奶、老海棠树与作者的童年是不能分开的,春日满树繁花,奶奶糊纸袋,“我”唱歌,夏天枝繁叶茂,奶奶补花,“我”与奶奶斗嘴……老海棠树寄寓了奶奶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精神,寄寓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与痛悔。老海棠树出现在史铁生回忆奶奶的所有画面中,与史铁生对奶奶的思念、痛悔之情密不可分,老海棠树就是作者精心选择的寄情之“物”。

在《月是故乡明》一文中,季羡林写故乡明月没有山的陪衬,却有小苇坑之水的映衬,描绘了作者儿时在月光映照下于小苇坑旁玩耍、捡鸭蛋的往事,作者将故乡月亮与自己背井离乡、漂泊天涯时见到的月亮进行对比,“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是作者永远忘不掉的“小月亮”。季羡林所描摹的故乡月,没有摄人心魄之美,没有与众不同之异,却有着个人独特的儿时回忆与情感。苇坑中的“小月亮”也是作者精心选择的寄情之“物”。

2.线索贯穿,以“物”串联全文

在文章结构方面,作者寄情之“物”应串联起全文的事件与情感。“物”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需要在文中多次出现。

《背影》全文四次提及“背影”,开头即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详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写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第四次为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写,“背影”就贯穿了全文,将几件事有机地联系起来。

《老海棠树》开篇即点题,“要种一棵海棠,纪念奶奶”,接着以时间为序,分别描绘了奶奶与老海棠树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温暖画面。“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文末奶奶逝去,“老海棠树也便隨之轰然飘去”,深化了奶奶与老海棠树的紧密联系。

3.细致描摹,物象传神寄情

在语言描写方面,“寄情于物”类的文章应关注“物”的描摹,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让“物”立体起来,更好地寄托作者的情感。

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描摹情真意切,被誉为“历久传诵而感人至深”之文,其语言并不华丽,但贵在真诚质朴。作者首先以“黑”“深青”等形容词描写父亲衣着,接着用“蹒跚”“探”“攀”“缩”“倾”等精准的动词细腻描摹父亲努力的模样,以特写手法将父亲的背影形象定格下来,最后以“流泪”的情感反应烘托背影,深深感动了读者。

《月是故乡明》中,季羡林对故乡月的直接描摹并不多,文章主要通过抑扬和对比手法抒发作者对故乡月的独特情感。作者首先写故乡月没有古诗文中山的陪衬,故乡水没有洞庭湖“八月湖水平”的气派,文末却写世界各地风光旖旎、平沙无垠、碧波万顷等环境中的月亮都不及自己故乡的“小月亮”,正是这个没什么特别之处的“小月亮”让作者永远难忘,更显作者思乡之切。

4.“物”“情”合一,融真情于物象

在情感抒发方面,“寄情于物”类文章所寄之“情”与所托之“物”应合而为一,写作者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时应积极、主动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月是故乡明》中,作者首先以心理感受间接突出对月亮的情感,如“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乐不可支”“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的情感被凸显出来。其次,作者在直接抒情的语言中不断提及“故乡”和“月亮”这两个关键词,如“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等句。作者在抒发情感时,紧紧扣住月亮与故乡,让思乡之情有了“月亮”这一实体承载,更直观可感、真实动人。

《背影》的作者虽未直接言明对父亲的复杂情感,但开篇即以“最不能忘记”形容父亲的“背影”,而且这“背影”在后文中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里”,文章末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饱含深情。作者的情感克制而内敛。作者并不直接抒情,而将情感寄托在对“背影”的描绘和感受之中,这正是“寄情于物”类文章能感人至深的原因。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观澜校区)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海棠树寄情背影
花与叶(二)
两个背影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36
不忘初心,以“版”寄情
少儿美术(2021年4期)2021-04-26 13:45:30
背影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0
背影
当代工人(2020年12期)2020-07-23 11:44:04
校园里的海棠树
老海棠树
小读者(2019年20期)2020-01-04 02:13:30
寄情于人、事、物、景中
海棠树四季
寄情风景
大众摄影(2014年9期)2014-09-17 06: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