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锋
文学作品作为经典学习的载体,是学生积淀深厚知识底蕴与文化内涵的必然载体。文学作品作为传承文明与优秀文化的方舟,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孜孜以求。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民间故事,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追求。教师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为他们建构适合学习的问题、语境,引领学生在探究作品中拓展延伸,让他们跳出作品浅层理解,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并在不断赏析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使得阅读有深度和广度,值得学生青睐。
一、借助提示,驱动学生自主建构任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涵盖了诸多的经典小说文本。要想透彻理解文本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跳出所谓的定势解读,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读、可思、可写的示范,让他们从中找到更多能运用的切入点。通过教材文本的相关提示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知,帮助他们在主动参与研读中收集更多有效信息,获得深层感知体验。
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一段学习提示,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根据情节的发展脉络去找出林冲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以此大致了解《水浒传》的思想艺术成就。这样的提示是告诉学生要透过小说的情节去深入把握文本的表达内涵,让学生能在深入体味文本表达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多体味其中的独特意蕴。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深入思考,并通过相关的任务建构去捕捉与之相关的有效价值。对此,教师在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时,应多给学生自我探知深思的时间,引导他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捕捉与之相关的内涵,带领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味林冲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真实意蕴。
学生对编者提供的学习提示,需要借助更多的外部力量去深入体味。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可对问题进行重组、提炼和归纳,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需求,探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这样的建构不仅符合学生的探知学习需求,也弥补了语文课堂人云亦云的不足,让语文更有鲜活力。
二、聚焦思维,推动学生由表及里学习
任务阅读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对话语篇进行思考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思维的升华和延伸。从探讨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角度出发,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直觉思维到逻辑思维的深入,引导学生共生辩证与创造性思维。从聚焦思维的角度引领学生由表及里学习,从人物角色、作者和读者的认知心理想法去解剖,揭示有价值的信息要点。
在直觉思维感知中,“厘清情节发展的脉络”能帮助学生从中感受到“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必然性。这些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多半是以偶然的方式予以展现,但更多的是大势所趋的必然。这其中的“逼”字,能让学生从跌宕起伏和张弛有致的解读中找到更多适合自己的理解方法。按照学生的思维理解,可引导学生从“逼一步”—“忍一次”—“退一步”,最终无路可退,自然就会忍无可忍,无需再忍,逼上梁山,也就是造化所驱来理解。在完成了任务学习探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想,按照已知的情节向未知深挖,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捕捉与之相关的细节,以此生成多元独特感知。金圣叹评《水浒传》的时候,用了“……热时热杀读者,真是一卷疟疾文字,为艺林之绝奇也……”来介绍,这其中蕴藏着无数的未知世界,需要学生好好探索一番。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把握天气异常,这为引出人物的命运作了很好的铺垫。此外,教者可引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来找出人物的形象塑造与情节发展之间的关系。运用“寒与热”由自然现象向人物形象转变,让学生在反复对比中获得感思,正如毛钦所言“风雪看似冷酷无情,实则温情无限”,便是最好的诠释。
建构多元意象为学生提供可学习探知的载体,帮助学生在彻底融入意境中获得无限遐想。这种建构真正展现了作者施耐庵的本意,天无绝人之路,大雪让林冲命不该绝,暴雪使得草厅被压垮。从风雪之冷到需要温暖,让人物的遭遇与命运形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也使得读者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更有好奇心。这告诉我们要在研读先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敢于质疑思辨创造。
三、突出欣赏,拨动学生见微知著情弦
離开了欣赏,建构学习便缺少深度与广度。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可谓常读常新,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有限的课堂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的启思,能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的敏锐感知。同样,引导学生在建构学习多元化、开放化的情境中,注重发挥欣赏的导向性,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鲜活认知感触,能使得文学作品解读增添无限的活力与精彩。
从小说的表述要点或者细节处赏析,让学生由阅读者向体验者转变,生成无限的遐想与妙思。在林冲夜宿山神庙的时候,作者用了“掩”上门,拨将门旁边的一块石头“靠”了门。此处的细节描述可圈可点。但是动词的运用可谓是简明至极,毫无拖泥带水的累赘之感。这一连串的动作,不仅切合林冲的做事风格,更是展现了一个曾经掌管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谨慎形象。为此,金圣叹认为这样的极简用笔,完全可省略了陆谦、差拨、富安等人物的出场,可谓意蕴丰富。再来看看毕飞宇在《小说课》中的点评:林冲其实已经将门掩上了,但是,不行,风太大了,关不严实……正好门后有一块大石头……是什么阻碍了林冲与陆虞侯的见面呢?很显然,是门。门为什么打不开呢?门后有一块大石头。门后面为什么要有一块大石头?因为有风。倘若这样逆向推理和构思,也就不难明白作者为何要这样描述了。这是一种建立在多样解读基础上的揣想,更多是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探知的过程,使得自主阅读由“思辨”向“审美”转变。同样,读者在阅读到最后,往往会有感悟:林冲杀仇是不得已而为之,让读者在大呼过瘾中产生一种无比痛快。不过,必须这样解决问题吗?仍有值得商榷之处,面对这样的情节,学生又该怎样思考,值得好好揣摩一番。
以欣赏的口吻去研读小说,帮助学生融入语境进行深入研讨,定会有不一样的认知。学生通过欣赏去破解小说,以探寻迷津的方式给他们以更多的深思,相信会有不一样的独特认知感受。从欣赏的角度挖掘小说的象征意义,让学生透过文字挖掘隐藏背后的故事内涵,定会让小说的研读更加富有深度和广度。这样的方式转变能为学生继续建构小说提供必然的拓展延伸之法。
建构学习的目的在于启思发问,为学生更好地阅读学习提供支撑。建构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任务话题,鼓励学生带着好奇去揭示问题本质,在发展思维品质中不断走向审美创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