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量集”助推学生主体学习胜任力的个案研究

2022-05-30 10:48张绍华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9期

张绍华

【摘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胜任力,将为学生形成持续性、有效性学习提供可能。文章分析如何采用“能量集”策略,从反思力、跃迁力、自决力、规划力、执行力和沟通力等不同维度助推学生主体学习胜任力,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阐述了实践的过程、成果和思考。

【关键词】主体学习胜任力 学习能量 能量集

一、研究背景

2021年12月,学校的省级“十四五”规划课题“培养小学生‘主体学习胜任力的实践研究”正式立项,在宣讲中,明确指出学生主体学习胜任力主要由六种能力组成(如图1)。

这里的每一种能力都对我们有着极大的诱惑。“做错的题还会再错”恰恰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反思力;“一到小组合作,热热闹闹却毫无收获”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学习沟通力;“做什么事都要教师和家长用小鞭子催着”,正是因为自决力和规划力的欠缺……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六种能力的提升得以解决。

因此,要助推学生的学习,必须有对应的策略,而笔者采用的策略是“能量集”。

二、“能量集”概述

“能量集”策略的运用贯穿于学生所有学习过程中,包括课堂内外。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体随时对学习伙伴(包括教师)的发言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不仅仅是对方的言论是否正确、有多精彩,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有多大程度的帮助和启发,并用分值(1~5分)表达出这个“程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以表格形式,促进每个学生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发言进行能量收集,这样可以实现在同一时间内,让所有学生都有现场收集能量的机会(见表1,此表嵌于课堂使用的学习单中)。

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能量收集成果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能量集”表格中进行记录。

三、个案记录

这里随机选择了一个学生,记录了其一个阶段的“能量集”的实施情况。

2021年4月12日,该生开始记录每天数学课上的真收获,她能将收获的能量说清楚,所以给她加上1分或2分。

4月25日,时隔半个月,她依然每节课收获满满,且开始不断产生新问题了。也就是说,她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地收集能量,还主动地对能量进行再加工,所以笔者给她加3分。

4月27日,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测量课桌面的面积。该生所在的小组边合作交流,边记录了自己从同伴处获得的能量分,也说出了自己所获得的具体能量。

当时该生就说:“我从洪同学的发言中获得5分能量,原来我以为要把面积单位铺满才能得出桌面的面积,受同伴启发,只要沿着长铺一行,沿着宽铺一列面积单位就可以算出面积了。” 没过2分钟,她又激动地说:“干脆连摆都不要摆了,直接量出长和宽,不就能算出它的面积了吗?”其他组员也都表述了自己所获得的能量。很显然,这个组的成员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学习沟通。

当然,“能量集”里并非每天都是成功的描述,也有失败的描述。5月11日,该生“用钢笔”写作业的目标没有实现,但她并没有放弃,重要的是,这次为了实现目标,她总结了作业未能得到“优☆”的原因,还制定了详细的达标措施,特别强调“从现在做起”。也就是说,她不仅有“自决”,还有“规划”和“执行”。

5月14日,她提到了4月8日的目标。她说:“5月我的能量积分要达到70分,5月14日这天,目标实现了。”一个孩子竟然能够记得一个多月前的目标,且进行对照。她不是随口说说,正如她自己所说:“当你有了一个大理想,只要努力,就必定会实现。”这是自决力的体现,她自己决定目标,自己付诸努力,获得了一种自决的信心。

5月26日,该生体会到“提前写”的好处。她在4月30日从同伴处获取了能量。当时这个能量是“理论”上的,经过几周的实践,能量在自己身上发挥了作用,并且从数学延伸到更多的学科范围。她清楚地感受到:合理规划,能够让自己更从容地胜任学习。

6月9日,一道小小的口算错题,她想了三种有效的方法——连线、竖式、把2看作2.0,这些都是紧扣“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不是简单一句“粗心”了事,这是反思力的真正诠释。

6月10日,该生告诉我们,她有自己的计划本,她深知计划的好处:没有忘写作业、能好好利用时间、能早睡了。她和同学分享了计划本,表现出典型的规划力,还有很强的执行力。

四、分析与思考

(一)看得见的变化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指向主体学习胜任力的六种能力在这个学生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从数学学科角度看,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反思力

反思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自我生长的最大内驱力。具体表现为能自觉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从而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针对一道小小的口算题,这个学生想了三种方法来避免出错,这是反思力的“自觉性”表现;每种方法都指向了加法计算法则的核心,即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正确做题的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计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这是反思力的“深刻性”表现。

2.跃迁力

跃迁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提升自己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包括将所学知识、获得的数学经验、体会到的數学学习方法等,在解决其他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应用能力。

关于计量单位间的进率,这个学生已经关注很久了。有一天,她突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而(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呢?”有了疑问,就会开始研究,从该生的这份研究单中(如图2),可以看出她借助面积单位的意义,弄清了长度单位与对应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她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

3.自决力

自决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在不受外部因素干预的情况下,能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选择与决策的能力,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伙伴的选择,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自我评价等。

在我们班上,作业中的“优☆”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获得用钢笔写作业的资格。这个学生能够通过对自己的作业质量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从而确定自己是否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当她遭遇失败时,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通过更细致、精准地分析,找到可以實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再次向着目标而努力。

4.规划力

规划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预测能力,包括对学习任务与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恰当的自我分析;根据学习任务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进行较为合理的学习规划,制定明确的学习步骤;预期数学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等等。

这个学生之所以制订学习计划,是因为她曾经有过忘写作业、浪费时间、总是晚睡觉等苦恼。想要改变现状,于是她想到用一本专门的计划本制定具体的学习和生活时间安排表。重要的是,她体会到了规划的好处,解决了之前的烦恼,于是会自觉地持续性规划自己的学习,并通过调整,使自己的规划更加合理。

5.执行力

执行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把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的能力。它是把学习规划转化为学习成果,体会数学思想、收获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

6.沟通力

沟通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与教师、同伴相互交流的能力。其既包括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或解释问题,以便同伴理解其意图及方法的过程,也包括能听取教师、同伴的合理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探索方向与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有效讨论与交流自己的观点、思维成果等,在团队学习中达成共识。

在小组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每个成员要说一说“我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了几分能量,因为……受到他的启发,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努力让同伴听懂自己的解释,努力去理解同伴的想法,重要的是,交流之后还能根据同伴的启发,调整、完善自己的思维,使这个学习团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要强调的是,学生不是为了记录这本“能量集”而收集能量,当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的学习能量会自然而然地作用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二)“能量获得”多渠道

学生的学习活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因此,学习能量的获得也是多渠道的。

1.“能量获得”展现于课堂评价中

学生要想成功地收集到能量,首先要倾听同伴的发言,并且通过思考,对照自己的认知状况,判断出对方的发言对自己的影响有多大,从而不断获得学习能量。

【再现场景1】

师:我想采访你啊,图3中,是什么吸引了你,算着算着,就想比一比呢?

生1:我看到这里的乘数20一直不变,而另一个乘数每次乘2,我就想看看,积是不是也每次乘2 呢?

生2:我从他的发言中获得3分能量,像这样有的数不变,有的数在变,其中很可能就会隐藏着规律,以后我也会像他这样,不仅要算,还要去比一比。

【再现场景2】

生1:我用长方形面积来解释这个发现(如图4)。20×2表示一个长20、宽2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40;20×4表示长20、宽4的长方形,面积是80。你们看,第二个长方形长没变,宽从2到4乘了2,它的面积从40到80也乘了2。

生2:我从她的发言中获得5分能量,因为我没想到这个问题还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来解释,很形象,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一个乘数乘2,积也会乘2。

生3:其实我也是通过画长方形来解释的,但没有她画得好,她第二个长方形中间的那条线特别好,让我一眼就能看出宽乘了2,面积也乘了2。所以我获得了2分能量,我知道了画图可以把关键的线条画出来,就能看得更清楚。

从上述场景中可以看出,学生说“我能获得5分能量”不仅仅是指同伴的言论是否正确、有多精彩,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有多大程度的帮助和启发。场景1中的学生遇到口算原本只是想到算一算,从同伴那里知道了还可以边算边想,比一比也许会有新发现,实现了从“解决问题(算)到主动想问题(比)”的跃迁。

场景2中,生2根本没想到“研究数与数的关系”居然可以用“图形”来解释,初步感受了“数形结合”的妙处;而生3自己也画了图,但发现没有同伴的图清晰。这里,同一个发言,对不同学生的启发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是针对“自己”的认知状态,来判断同伴的发言对自己有多大的价值,从而吸收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

2.“能量获得”落实于小组学习中

在课堂上,同一时间,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反馈自己获得学习能量的情况。于是,笔者将“能量收集”嵌入小组学习中。这样,每个学生可以将每个小组同伴给予自己的启发用能量分记录下来,再现了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再现场景3】

师:能说说你从同伴处获得的能量吗?

生1:我原来只是模仿表1,还是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依次乘4,发现积也会依次乘4。(如图5)我看了俞同学的作品,发现他将两个乘数同时都乘2,这时积就会乘4(如图6)。我得到2分能量,原来两个乘数都变,积也是有规律的。陈同学的作品更让我意外了(如图7),他不仅让两个乘数都变化,而且是一个乘3、一个除以3,结果积居然不变!

生2:我也从他们的表格中获得了能量,而且受他们启发,既然乘数可以乘也可以除,那能不能加或减呢?我又设计了一组乘法:一个乘数依次加1,另一个乘数依次减1,结果发现积是对称的,中间两个积是56,两边的积是54!(如图8)

场景3是发生在本节课的第二次小组学习后,学生对自己获得能量情况的反馈。最初,每个学生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变化乘数,但交流之后,他们能体会到:原来乘数不仅可以乘还可以除;不仅可以变化一个乘数,还可以让两个乘数都变化。有的学生不仅获得了能量,还能通过自觉加工,创造出新的变化设计:让一个乘数依次加,另一个乘数依次减。

其实,到了课后,又有很多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他们都是受这个小组的启发,又创造出更丰富的变化方式。“学习能量”发挥了辐射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3.“能量获得”内化于个体梳理中

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能量获取情况,所以每个学生都有一本自己的“能量集”,用来随时记录、梳理自己所获得的学习能量。

在一节数学课中,为了表达自己对“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2,积也会乘2”的理解,学生用了各种方法:讲故事——现实情景表征,摆小棒——实物操作表征,画图——图像表征等。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试着理解同伴的表征。

本节课的初衷原本就不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2,积也会乘2”这个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研究问题。学生感觉到,可以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思维在不断拓展。

综上所述,用能量积累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不仅表现在知识上,还有方法上;不仅是结果,还有学习过程;不仅指向学科思考,还有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