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地理條件優越,“三面環山,三江彙聚”,具有漫長海岸線、良好港口群、廣闊海域面。經濟腹地廣闊,泛珠三角區域擁有全國約1/5的國土面積、1/3的人口和1/3的經濟總量。截至2020年12月,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達8617.19萬人。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本世紀以習近平主席為首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
具體地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指國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指導的重大部署建設工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思路是圍繞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通過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積極推動大灣區各方面工作,打造高標準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建設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為主軸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創新極。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首先要積極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內地與港澳交通聯繫,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注重發揮好港珠澳大橋的示範效應,促進粵港澳三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有關方面正在編制和完善包括交通、能源在內的基礎設施領域專項規劃。
在商業環境方面要促進要素流動便捷高效,深入推動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人員車輛往來和通關便利化,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在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等方面探索實行更加便捷高效的監管模式,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
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增強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金融、生態環保及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合作,攜手打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
通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推進重大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平臺的試驗示範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發揮各自優勢,與港澳共建各類合作園區,擴展經濟合作發展空間。
要通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改善民生環境,共建優質生活圈,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增加優質公共服務和生產生活產品供給,制定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港澳同胞特別是青年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等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只有60多萬人口的澳門由於受到地域面積和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產業選擇單一,發展空間狹小,形成常年依靠博彩旅遊業支撐城市經濟。而這一單一的產業結構和極度依賴旅遊市場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歷次國際金融動盪和經濟危機時都暴露出弊端。而自2020年初以來出現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極大衝擊和破壞了全球經濟及其秩序,而作為市場晴雨錶的旅遊市場更是首當其衝,下滑嚴重。
兩年多來的疫情重創澳門經濟,使這個高度依賴旅遊市場的微型經濟體地動山搖、斷崖式下滑,企業生存、居民就業、財政稅收、民生問題等都經歷著嚴峻考驗。此時此刻,國家領導人多年前指出的澳門要適度多元發展的忠告猶在耳邊,教訓深刻,必須切實地進行反思、總結和行動。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粵港澳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提出多年,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2月18日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已過去的三年多時間裏,澳門一些先知先覺者已突破傳統思維束縛,緊跟國家發展大勢,率先走出澳門,勇敢地踏進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闢拓展商機和探尋發展之路。他們用自身的實際行動踐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開拓創新,勇敢邁步才有可能走向希望的田野,切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本刊本期“焦點直擊”欄目繼續以“聚集粵港澳大灣區打拼的澳門人”為題,邀請部分近年來走進大灣區尋求發展新空間,以自己的親身創業經歷和感受,見證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過程的澳門人談經歷、談認識、談體會、談感受、談建議,以供本澳及內地相關部門及讀者關注和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