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入古雅自来——书画入古与求通达变

2022-05-30 10:48杨鸿圣
中国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书画艺术国画笔墨

杨鸿圣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书画艺术,系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耀眼的明珠。近日,在嘉兴美术馆举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眼球。笔者作为数十年对古书画膜拜学习者,更是不愿错过机会而数次前往,不停地目赏心摹。从国画种类的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到书法书体的楷、草、隶、篆、行;从表现手法的水墨、青绿、浅绛,到形式多样的中堂、手卷、册页、手札。一千多幅展品基本上都是原大仿真,超一流的高清印刷,让观者心潮澎湃,流连忘返。

为什么高温季节一个古代作品的仿真印刷品展览,观者如潮,如火如荼?笔者认为,除了作品的丰富精致,更多的应是人们被雅致的古意之气、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从而给忙碌的工作生活注入了一丝安静。

用心观摩并结合自己常年学习书画的经历,不难发现一幅真正好的书画作品,一定是笔墨技法熟练、传统功底扎实、古意盎然又求通达变且注入了时代生活元素。

书画入古 清雅悦心

画无古意难入道,书欠古意不文雅。入古,即为作品之意境高古,它不同于摹古、仿古,前者为境界,后者系学习基础手段。

入古不是口号,它需重要条件,即作者笔墨技法过硬、文化修养高深和艺术创造力强。假如作品仅视觉“好看”而少内涵,则味同嚼蜡,支撑不起品赏兴奋点。诚然,一幅传神高妙的书画作品,定当笔墨畅神、情景交融、古意盎然、品类鲜生,让观者赏之如身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气定神闲,忘却烦忧。

书画求通 方能高贵

真正的书画艺术须相通——学书法五体相通,学国画则与书法相通,且有旁类知识补充——触类旁通。

中医界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经典之语,此话与书画界一脉相承。书画相通,犹如一个家庭,成员虽有各自独立的一面,但又有着血液和亲情关系,互相不可分割。

书画相通关键在于书画同源,即为书法和国画最高的技法——书写性。

就国画而言,民间有“好字不如烂画”之称,为何?大众恐怕只从表象上去解答这个问题。其实,从深层次剖析就是合格的国画需要过书法功底关,熟悉丰富的笔墨语言。试想,数千年来,哪一位画家不是一手好笔墨、好线条?哪一幅经典名画(指中国画)不是以书法线条入画?真正的中国画既有书又有画。所以,画从书出,印从书出,这是不可颠覆的中国书画艺术真理,这就是“通”。

坊间曾有言:一招鲜吃遍天。其实这是形容民间艺人学会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与做真正的书画艺术家毫无关系。真正的书画艺术家,绝对是通而广学博识的,无论古代的王羲之、吴道子、王维、荆浩、董源、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唐寅、朱耷、赵之谦等,抑或是近现代的李叔同、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等,都不仅有一技之长。

书有画意,画有写(书法之笔)意,两者通会则为高境界也。我的老师、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院)教授、现已95岁高龄的吴德隆先生,以前也多次以潘天寿与沙孟海两先生为例,给我讲述“两意”通会的重要性。

达变有己 时代有痕

学习创作书画艺术,既要从古代经典出,又不能一味效仿古人,更不能成为时人的复制品,故“达变”是一个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变,是艺术水平积淀到一定程度的化境,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笔者所说的“达变”则认为对书画之技到了炉火纯青,对书画艺术之理认识透彻而功到自然成的嬗变。

要“达变”,务必要“苦其志、劳其心”,其中会临摹、写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当然,“写生”用照片和面对古代经典作品临不像就叫“意临”的,人人都会,而能实地“写生”出精彩作品和从仿真“实临”再到高级“意临”的人则很少。会写生临摹和能写生临摹,是成为真正艺术家的不二法门。如写生山水,能悟其山静水动之态势,以知山重水秀之气象,然后,开拓胸次,以手中之笔墨与天地造物争奇。再如草花柔媚,木花苍劲,不作实地写生,何来分析总结?还有晋书达韵,宋书求意,如不做实临揣摩,如何与古人对话体悟真谛?

因此,只有吃透古人精神,先究笔墨,再炼形、炼意,继而得气、得神,然后通会姊妹艺术,具有丰厚文化学养和人生阅历,拥有独特创造思想,了解时下书画现象和面貌,方可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步入艺道而自然“达变”。若不会临摹古代经典作品、不会写生,而对时人作品津津乐道,那就不可能“达变”,终成空中楼阁而已。

“达变”要雅变,不可俗变;要有个性,不可有习气。雅变有个性的书画艺术,又有大美与小趣之分,如中国画有写实和变形装饰之别,前者归大美,气象大,后者系小趣,气象小。写实较之变形难度更大,六朝人谢赫早有论言:“画者写真最难。”因此,大美、大气象的写实艺术,应是“达变”的高度目标,当然,没有笔墨技法的“画照片”不值一论。

“达变”,不仅是作者纵向技法之变,而且要横向多形式之变。如观众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笔法和章法创作,就如文章一样,给不同的人阅读就要有不同的写法和语言,否则无法广泛交流沟通,也就达不到创作目的。

“达变有己”须要有过硬的传统功底,有文化修养,又有创新意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书画也一样,不能抄、拼凑古人的作品,也不能抄袭今人,而是应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向上跳起来,向前进一步,将个性面貌呈现,且风格独特又出自传统,所以,我们不要被一时的“流行”所左右。

20年前,我在中国美院高研班读书时,朱关田老师对我讲过两句话印象深刻:一是用抽烟喝酒的钱多买好材料,二是自己努力创作好作品,有个性又能从传统中走来,让人一看到作品就想知道这是谁的作品。

笔者认为,在“有己”中,我们对自己应该更加严格一点,要求更高一点,不能因为仅仅所作的画、写的书法、刻的印象古代某某人,或者特别像清代之后的某个流派风格就说好,这个要求太低。我们要的不是像谁,而是承续了谁家的基因又不像谁才是。应该要在吃透古人的基础上,有新意,又是自己的个性。

有了自己,还要有时代精神,这是攀登艺术高峰的更高要求。只有高标准继承了传统笔墨技法又严要求注入了时代元素和时代精神且具正能量的作品,才能算得上真正优秀的中国书画作品。我们传承至今的经典书画作品,不都烙下了不同时代的印痕吗?历史证明,往往有着时代记号的作品,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记忆。

学艺艰辛,习艺快乐。在这美好的时代,愿与真心有志于书画艺术的朋友们一起,抛开浮躁,潜心研习,入古通会,求通化境,成功“达变”而成就自我。

猜你喜欢
书画艺术国画笔墨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笔墨童年
国画欣赏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书画艺术殿堂学生作品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2015年会胜利召开
伍文胜书画艺术
国画等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