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水、产、城”共治典范

2022-05-30 10:48杨智明
环境 2022年8期
关键词:海湾深圳生态

杨智明

水污染一度是深圳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制约深圳的发展。近年来,深圳以“全流域统筹、全链条治理、全要素管控”为核心,坚持“硬措施、硬手段、硬作风”,深入实施“治水十策”“十大行动”,探索出一条高密度建成区河流污染治理新路子。同时,深圳立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把治水和城市开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人文景观塑造结合起来,实现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水、产、城共治典范。

经过多年努力,一大批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墨汁河”蝶变为市民亲水乐水的“生态河”, 茅洲河、大沙河、东部海堤等429公里碧道让居民重拾戏水摸鱼的美丽乡愁。

巢筑凤至、水生业兴,治水“投入”转化成为可持续发展“产出”。大沙河治理后成为深圳的“网红河”,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相映生辉。昔日黑臭的茅洲河水质达到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案例,茅洲河沿线实现“腾笼换鸟”,将滨海明珠工业园改造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校区,吸引天安数码城、长江股份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入驻,带动光明小镇等都市生态文旅蓬勃发展,逐步成为助推片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保好水”“治差水”

双线作战破解水难题

水污染问题一度成为深圳最大的发展短板和生态痛点。2016年,深圳举全市之力打响治水攻坚战。深圳以流域为单元,将治水项目整体打包,发挥大型企业的人力和技术优势,推动治水项目质量、效率大提升。

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深圳下“绣花”功夫,超常规推行雨污分流,共建成污水管网6555公里,补齐污水管网历史缺口;逐个小区、楼宇开展立管改造,将雨污分流“毛细血管”延伸到每家每户。

深圳创新推行全市域排水管理进小区,修订《深圳市排水条例》,成立专业化排水公司,全面接管建筑小区内部排水设施,实现排水管网全链条、专业化管养。创新推行河流水质科技管控,建立“132个视频+123个微站+300人巡查队伍”的全天候巡查监管体系。

深圳将黑臭水体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提出“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统筹实施“厂网河”一体化治理,开展精细化河道管养,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整治并建立长效机制。

小微黑臭水体包括河、湖、涵、沟、渠、塘等多种类型,主要分布在房前屋后,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对比深圳提出“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

饮用水源是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指出,深圳市一级水源保护区存在1069栋违法建筑和1432宗违法项目,要求全部拆除处置。面对如此艰巨、紧迫的任务,广东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深圳下定决心治理沉疴旧疾,摸索出“相信群众、依法依规、耐心细致”的“一水”方法,累计拆除建筑面积90.32万平方米,转移人口37350余人,实现了一级水源区违法建筑、违法项目“一键清零”,圆满完成督察整改任务。

深圳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17,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破解水资源瓶颈,深圳结合城市供水特点,围绕“大水源、大水缸、大水网”,构建两江并举、三纵四横的水源调配骨干系统,实现东江西江互联互通、供水水厂双水源。投入约150亿元,开展20项水源保障工程,对12个水源保护区实施优化调整,实现保护更严格,水质更优良,发展更高质。

目前,铁岗水库、石岩水库承担着为宝安全区及光明区部分区域部分共约700万人民群众提供饮用水原水的重任,年供水量约5亿立方米,从2005年起,每年通过东江引水提供原水约4.5亿立方米。为了保护饮用水水源水质,1992年深圳市首次在全市范围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铁线保护。之后历经多次调整,目前铁岗-石岩水库一、二级水源保护区面积为71.21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32.9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38.31平方公里)。

为化解水库水质保障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圳探索形成了一套都市型饮用水水库水质保障的新模式,即采用“物理隔离、清污分流、生态修复、调蓄补水”的技术路线,通过修建四座河口生态库(九围河、石岩湖、应人石、宝石湖生态库),实现饮用水水库与入库河流的物理隔离;通过修建石岩南、石岩北清水隧洞及截洪沟,将生态区达标清水与建成区未达标雨水和河水的清“污”分流;生态库修建潜流、表流湿地,广泛种植净水植物,塑造浅滩、草沟,河水入库调蓄净化后,用于河流补水,增加河流生态径流。

从“共建”走向“共享”

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海湾

近年来,通过“美丽海湾”工程,广东海洋生产力和活力大力提升,滨海城市发展的生态优势和战略价值凸显,广东生态之美呼之欲出。在深圳前海,一片美丽海湾生机盎然。

前海一直将生态保护作为新城建设的核心重点。

在建设之初的2010年,前海面向全球征集前海地区的概念规划,从报名的65家国内外设计机构中选出“前海水城”方案设计,以国际视野、前瞻的发展理念确定前海空间发展结构。以水为核心,回归自然生态,利用并拓宽现状流经前海湾的河流和排水渠,引进线性滨水走廊,其中位于扩区前前海范围前湾河、桂湾河、双界河三条滨水廊道,大幅提升前海的滨水界面。

扩区后的前海合作区一以贯之的落实保育自然生态格局理念。目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前海管理局正在编制《前海国土空间规划》,依托前海临山拥海、河涌密布的自然地理格局,在对接全市“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总体格局与“一脊一带二十廊”山海连城计划基础上,通过整合山、河、海、湿地等全要素生态资源,构建前海“环灣保护、连山通海”的“双湾八廊”生态保护格局。

而且,环前海实施“全流域、大会战”模式治理水环境,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并建立入海排放口“查-测-溯-治”“设置-备案-变更-销号”双闭环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实施海洋垃圾全覆盖清理,与香港建立海漂垃圾预警通报机制。2017年以来,前海近岸海域海水无机氮浓度下降了35.8%。

“十三五”期间,前海管理局通过科学规划,按照“新城旧城,分而治之”的治理思路,会同南山区、宝安区管理局在控源截污、底泥清淤、生态修复、景观重造等方面共同努力,系统治理修复前海湾流域水环境。

为构建前海湾外围水屏障,保障前海水安全、改善水生态,由前海管理局出资建设前海-南山排水深隧系统工程(以下简称“深隧工程”)。深隧工程是国内第一条大型、综合性、复杂性的排水深隧系统,集旱季污水收集、雨季污染控制、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三重功能于一体,同时具备旱季、初(小)雨、调蓄、排涝、超标洪水等多种运行工况,定位为“前海水屏障”。

在前海,亲海近海、人海和谐的美丽画面也成为常态。

当地保护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建设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同时,建设亲海空间设施,打通前海湾、大铲湾和宝安中心区滨海碧道,并将前海河、前湾河、桂湾河3条水廊道公园与前海湾滨海空间互联互通,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桂湾公园位于前海中轴,是前海第一个建设的水廊道城市公园,总共45公顷,全长1.9公里,中央水域约占四分之一,是一个一河两岸一岛多层级绿地的带状城市公园,自东向西,色彩色相从柔和渐变到鲜艳,种植特征从自然野趣过渡到都市规整。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如今的桂湾公园在前海呈现了近4公里的自然潮间海带岸,拥有滨海湿地面积5.74万平方米,其中,红树林营造面积达4.5万平方米,其余20%占比的滩涂和浅水区域,重新构建了红树林、潮沟、裸滩和浅水区等生境的完整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为各类海洋和潮间带生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环境。

前海石公园通过环前海湾3.4千米碧道建设,贯通前海湾及水廊道的慢跑、骑行以及多座步行桥连接腹地内流线,串联园区内文化游览设施,打造国际都市游线、自然生态游线、实现文化展陈、运动休闲、艺术观演、生态体验、科创教育、商业服务等活动功能,能够满足周边市民及来访游客休闲、生活、游憩的需要。

红树林是环湾重要的生态基底,是滨海的第一道防线。为更好地发挥出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前海石公园采取生态修复的手法,保留原有长势较好的红树群落,将受风浪侵蚀的空缺潮间带进行补植;依据红树林的生长分布情况创造富有层次变化的植物群落,营造生态绿色岸线,丰富生物的栖息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生物。前海近岸海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3.1以上优良水平。

正在编制的《前海国土空间规划》中已提出,围绕深圳湾和环交椅湾,强化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之势,强调与东莞滨海湾新区、香港北部都会区生态共治,联动大湾区城市共同推进跨界区域性生态屏障等特色生态空间的保护,加强重点河口污染治理、环境整治,共建蓝色海湾。

“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条主線,以“双转变、双提升”为抓手,抢抓“双区”驱动、“双改”示范等重大历史机遇,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河湖长制强化管理,不断提升河流水质,实现长制久清。

猜你喜欢
海湾深圳生态
半封闭的海湾
“生态养生”娱晚年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人鱼海湾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初识海湾女神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