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也算披荆斩棘了吧!”
周日,闹闹、小胖和谢义豪去爬野山,这一片山林没有人工小径,三个人得奋力在丛林中分出一条路来,不一会儿,身上都挂了彩——不是被植物枝条划伤了,就是被小刺刺破了。
小胖拔出胳膊上的一根小刺,瞬间觉得自己成了英雄。
“披荆斩棘的赵思然,身负重伤!”
闹闹鄙视地说:“这算是荆棘吗?杂草、灌木而已!”
谢义豪也说:“荆棘可是很粗有很大的刺,能当武器用。《水浒传》里祝家庄的陷阱,就安了荆棘毒刺来对付敌人呢。”
小胖只好自嘲:“嗯,就算是‘披树斩草也挺不容易啊!”
又“斩”了一片草,他们终于走出丛林,来到正路上。路边有个小亭子,满头大汗的三个人坐下来喝水。
小胖觉得不能白白“斩”草,更不能浪费那根小指甲长的刺,便说:“这次汉字社活动我们来找找‘荆棘怎么样?多大的刺才算荆棘?”
闹闹和谢义豪同意,“好,现在就开始准备。”
谢义豪用手机上网查资料,把“荆”“棘”二字的起源找了出来。“神了,小胖,古人连你刚才的样子都画出来了!”
还真是啊:
荆,简体金文=(人,山中行路者)+(扎在人手上、脚上交错的棘刺),表示穿行山中时扎在人手上、脚上的棘刺。
闹闹说:“这画得太形象了,看来古人被荆棘扎了手脚是家常便饭!”
小胖大笑,忙着把这幅“画像”发了个朋友圈,配上自己胳膊上扎了小刺的照片。
闹闹再看“荆”字的引申:繁体金文=(井,即“阱”)+(扎在人手上、脚上的棘刺),表示猎人或部队设置在陷阱里的竹枪棘刺。“嘿,还真是祝家庄的陷坑武器啊!掉进陷坑的人真惨。”
谢义豪找到了大刺:
棘,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棵树上长满尖刺。
小胖惊叹:“幸好今天我们不是真的披荆斩棘。”
谢义豪说:“看,汉字‘刺字也是从这个象形文字里分化出來的,怪不得。”
闹闹想起来,“咱们上次不是研究了与兵器有关的汉字吗,棍棒算是来自植物的兵器里厉害的,现在看来啊,荆棘更厉害呢!”
“荆棘不可能做兵器吧,”谢义豪断然说,“如果有这样的兵器,历史上怎么没有记载?难道舞着一把大扫帚杀敌,扫帚顶上是尖刺?”
小胖挠头,“大扫帚?我见过这兵器!在哪里呢?大扫帚,好像是和倭寇有关……”
闹闹大喊一声:“有了!戚继光的军队用过这种武器!好像叫狼什么。”
有了关键词,果然找到了这种奇特的兵器:戚继光创建的戚家军中,有一种特殊兵器,名叫“狼筅(xiǎn)”,由柔韧的毛竹制成,用蛮力劈砍很难砍断,再装上矛头和铁钩,就能对敌人造成阻碍甚至杀伤。
谢义豪承认错误:“我的思维有局限,荆棘也能做武器啊!”
闹闹说:“对了,狼牙棒是铁做的荆棘兵器!”
“披荆斩棘,长知识!”小胖说,“今天这根刺扎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