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洁
作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门课程,语文必须被给予更高的地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至关重要,然而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其多有忽视。本文将从语文课前预习意义、重要性等方面探讨,并在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方面提出建议。
一、培养课前预习习惯的背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久稳定地发展,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是必须植根于民族基因的存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经千年,源远流长,身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另外,中国文化复杂精深的特点使我们的学习总在曲折中前进,亦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科就成了我们系统、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最直接的工具。但由于该学科难度较大,我们必须从孩子抓起,在小学学段开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并通过学校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为中国传统文化振兴添砖加瓦。不论是小学语文还是其他学科,都必须真正贯彻课堂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拓展相结合的方法,三位一体,让小学生从无到有地学习、巩固并最终真正理解这门学科。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语文学习也经历了从基本了解到深入理解的过程;因而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在所有学年段中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而课前预习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课前预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或者图书等查询方式,有目的地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然而,在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及学生花费在课前预习上的时间远远不够,情况很不乐观。多数学生根本不会根据教师的要求预习课程,或只在上课前几分钟粗略地浏览课文,简单标记课文段落,圈出字词短语;而带着问题标记重难点、带着疑问上课的学生只能说少之又少。这就更突显出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就学生课前预习说过:“学生上课之前,需切实预习。”学生要想养成阅读习惯,就必须先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在后续课堂学习中便会不由自主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进而得到反馈;如果遇到相同见解,更有满足感和交流欲,获得愉悦感,并会下一次的课程开始前主动预习思考;若遇见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就有了思想火花的碰撞,能提升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前、课中及课后三方面中,课前预习是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初始步骤。虽是初始,却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学生预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自主、主动学习并思考的过程。学生能否真正地做到课前预习,课程预习是不是深入、效果到底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并且,小学生专注力普遍较低,若能养成预习的习惯,对课文的理解加深,效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同时,小学高年级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亦不可或缺。学生学习时总是缺少学习方法,不知如何融会贯通,教师就要在课前预习时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并通过多次训练养成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做到课前能够自主理解,课中加深理解,课后拓展思考,促进小学生全面辩证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三、何为学生课前预习
第一,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上,课文是主体,而预习是课文学习的开端。实际上,预习能将所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拉到更高的水准上,让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查漏补缺,做好准备;让能力较好的学生更独立、深入地思考,这就相当于学生站在一定的知识高度上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想要将语文这一学科学好,课前预习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课前预习是课程开始的重要一步,在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时候,可能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是教师也会有一些引导。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特别是对即将迈入初中门槛的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中,课前预习是他们能否能够快速听懂和领悟语文知识的基础一步。
第二,课前预习是学习预测的手段,教学通常分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教师而言,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可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而对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更是一种对自我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预测,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对后续的语文学习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对课前预习不排斥,不抵触。语文课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明白的古詩词含义,当教师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应该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进行一些引导,这要求学生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排除阅读障碍;另一方面,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问题,及时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信息,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还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预习更是学生的自我练习。其实,语文课前预习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或空间,促使他们独立阅读,辩证思考。从近了看,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是为了给课堂学习做铺垫;而从远了说,预习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为未来的初高中学段学习打好基础。预习本来就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上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它并不局限于在课堂上,预习更多的在于课前准备。很多学生会认为已经下课了,就没有必要再去预习,但是往往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综合素质也会更高。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缺乏预习的原因分析
《中庸》里有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我们没有预先的准备工作或计划的制定,思维就可能不清晰,那么这件事就不太可能成功;有计划、有准备地推进,才能事半功倍。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学习亦是如此,但由于诸多原因,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明显不足,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从学生角度分析
首先,小学高年级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自觉性不够高。如果教师不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学生就会忽略预习这个环节。对他们来说,预习似乎并不属于学习范畴,不仅没什么用,还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当然也有学生仅仅是因为惰性,不愿意预习。即使预习,学生大多都会将其视为一种任务,首先就失去了动力和兴趣,只是被动地根据教师的要求查查生词、标标段落,应付了事,更多的是等待教师上课。对课前预习重视不够,就不能养成良好的主动预习的习惯。被动预习往往不可能给学生带来学习探索的快乐,循环往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比别人慢一步,抓不住知识重点,课后复习就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甚至是学习丢失了兴趣和信心。
其次,不少小学生并未掌握正确的课前预习的方法。通常来说,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更多地偏向书本已有的基础知识,而預习的方法更是单一。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很少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只是大致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不会思考,不会怀疑。认真一点的学生可能会重复阅读课文,但不会主动思考,所以预习的效果并不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总而言之,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预习方法仍处在初级阶段,亟待提高。
(二)从教师角度分析
小学高学年段的学习是为了给学生未来初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指导和培养学生预习能力尤为重要。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传授者,只有教师自身做到了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学生才会在心理上认识预习的重要性。然而,目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前预习多有忽视,一方面可能是教师除教学之外的工作占据了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导致没有多余的精力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布置了预习任务后,也不会有后续的预习检查工作,久而久之,学生就有所懈怠。另一方面,教师也有可能缺乏对学生预习指导监督的能力。如今,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能上好课,却忽略了对教师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之间也少有关于这方面的交流,无法提高综合能力,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前预习指导。
五、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途径探究
上文提到,语文学科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和途径,有一定的难度。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仍在养成中,专注力不够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欠缺,无法同初高中阶段的学生相比,更需要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主动思考的能力,还能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帮助教师积累更多的授课经验。而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的习惯,下文将在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师应激起小学生预习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不少卓有成就的伟人都对其工作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就说过,对其影响最深的就是他对很多事情有着强烈的兴趣,而这也对他后来的事业多有帮助。由此可以看出,保持对某件事情的热忱是成功的源动力。教师如果想真正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而不是停在表面,就一定要激起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当学生不再把预习看成一项任务,好习惯就养成了。教师应改变小学生对语文课前预习的认知,利用多种方法让其认识到提前预习的好处。如可以通过举办晨间活动、学习方法交流会等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邀请课前预习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分享自己如何预习、在预习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怎么才能更有效地预习,交流感想和体会。此外,黑板报、学习宣传角等地方,也可以成为教师宣传课前预习的好去处,全方位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好处,增加其心理暗示,慢慢地让学生意识到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也可提高学习效率,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另外,也可以通过奖励学生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进行课前预习。比如,建立激励制度,教师提供指导,让学生主动预习课文,并提出疑问,然后指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表现好的学生授予荣誉称号,或者给予笔记本等学习用品奖励,并可组建预习交流小组,推举优秀者担任小组长等,如此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预习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除了预习的主动性不够外,不少小学生更不懂得如何预习,只会浅显地熟读课文,不仅达不到预习的效果,还可能会在后续的学习中养成草率的坏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对了,学习才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不仅要让他们熟读课文,查阅生僻字等,还可以用不同的符号、不同颜色的笔、数字等级等来标记课文,做到从简单到难点,从非重点到重点,分门别类地标记。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再结合教师的讲授,就会对知识融会贯通。除此之外,教师也应教会学生在优美语句处、重点地方等写上批注,将自己的理解写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有效记忆知识点。很多学生不注重课前预习,也是因为预习对他们来说是枯燥的,以为通读下课文便是预习,这便需要教师强加引导,用有趣的方式告诉学生,预习也并不乏味。语文课文类型多样,不同的课文可以有着不同的预习方法。如果遇到故事小说类的课文,教师可提醒学生提前查询故事相关资料,并可举行小型故事演讲竞赛等,激发学生兴趣,让预习更有效。而遇到常识类课文时,学生可结合其他学科,咨询学科教师,进行课堂联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检查,落到实处
我们在做事时,必须坚持到底,切记虎头蛇尾。而教师在布置语文预习任务之后,也不能放置不管,否则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更会让学生产生“预习与否都无所谓”的心理。一般来说,语文教师对学生预习结果和效果的检查,最好放在新课文学习的前几分钟,方式可以是提问或抽查。之后,教师应要有书面记录,在每次课后清楚地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记录值得学习或值得改进的地方,以期下一次有所进步。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不可或缺,而在推进工作上,学生自主预习是一方面,但作为学科教师,责任更重。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也就是方法指导,更要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检查,从各方面督促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逐步改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