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滢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并认可群文阅读的效用,方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高效的阅读,帮助其不断积累阅读经验,拓展其知识面。而诗词鉴赏作为高中语文重要的组成内容,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方面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务,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学会品鉴作品呈现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杜甫的《蜀相》被选入部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该诗作为自读课文,给予了师生更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在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教学,可使课堂展现别样风貌。
一、择取议题定方向
群文阅读教学要求课堂围绕一个议题展开,议题的择取既反映出课堂的教学目标,又起到为课堂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接触选择性必修教材前,学生已学习完必修教材,因此为学生选定合适的议题,指引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具有自我认知的知识体系格外重要。《蜀相》的课前准备中有以下几种议题待选:第一,以意象“泪”为议题,择取各代诗人作品,比较分析其中“泪”的不同缘由和情感寄托;第二,以咏史怀古题材为议题,串联高中学段语文教材中相关作品,帮助学生把握表达技巧,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择取咏史怀古题材作为《蜀相》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能起到“以一带多”的效果。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达方式为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等;其表达感情,或是对历史的冷静剖析,或是联系历史与现实,表明心志。明确以上两个探究的方向,可较好地起到提纲挈领之效,带动后续全文阅读环节的开展。
二、精析例诗明方法
在课堂实践中,如开始就选择多个文本交付学生,易产生重点不明、课堂条理不清的弊端,所以教师应精析例诗,为学生做出正确示范,指明理解方法。
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对《蜀相》进行整体感知,知晓时代背景;再从标题明确全诗的内容与布局;继而回溯诗作,感受杜甫炉火纯青的表达技法,及蕴含的深刻情感。
其次,由学生自行分组,对两个方向进行讨论,相互点评,教师跟进总结。
方向一(表达技巧):1.设问发端。首联看似自问自答,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2.反衬。颔联一“自”一“空”,以乐景写哀情,有物是人非之感。3.借景抒情。前两联着意写景,后两联抒情。4.用典。用“三顾茅庐”典故,为尾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埋下伏笔。
方向二(思想感情):本诗借寻访武侯祠,赞颂诸葛亮的一生功绩与赤胆忠诚,又借其功业未就,感叹诗人自身际遇,在咏古凭吊之中,表明心志。
三、自主理解寻感悟
以一带多的阅读模式,是在精析例诗的基础上,利用已学或全新的诗词,来巩固、深化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认知,使课堂形成广度、深度和温度的有机结合。在教师主导分析后,依照课前议题,选定三国题材的咏史怀古诗作为阅读内容,将《蜀相》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辛弃疾《南乡子》进行整体设计,确定讨论主题为“咏史怀古说三国”,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再概括探究,以求融会贯通。
方向一(表达技巧):1.《赤壁》所用艺术手法:以小见大,后两句并未点明赤壁之战的胜负,而是通过二乔的命运,设想孙刘阵营败亡的结果,含蓄内敛。2.《念奴娇》所用艺术手法:(1)虚实相生。上阕为实写赤壁险要地势,下阕虚写火烧赤壁场景,气势磅礴。(2)烘托。重点塑造周瑜,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引出“多少豪杰”的感叹,再归于周瑜一人,从景和人两面烘托其少年得意的风姿。(3)借景抒情。上阙写出长江气势,更涵盖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表达了苏轼对三国豪情的向往,也为下阕抒情做铺垫。3.《南乡子》所用艺术手法:(1)用典。辛弃疾精于此法,“不尽长江滚滚流”即化用杜甫《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不着痕迹,与全词浑然一体。(2)借景抒情。从悠悠长江起笔,道尽三国故事,纵观古今往来,抒发其激昂之思。
方向二(思想感情):1.探究《赤壁》所寄之志,需知人论世。杜牧曾多次上书朝廷进言抗衡藩镇与吐蕃之策,但不被采纳,故本诗剖析三国成败外,也暗含杜牧愤懑的不平之气。2.《念奴娇》咏写赤壁和周瑜的背后,是苏轼被贬黄州的忧愤与对自身的感叹,但全词意境宏大,确是豪放派的扛鼎之作。3.《南乡子》借赞颂孙权年少英雄,不畏强敌,写出辛弃疾对偷安江南的南宋朝廷的愤慨,更是千万百姓要求奋发的时代之声。
这三首诗词是缅怀先贤,更是借古抒怀,寄托了三位作者不同的人生思考。本环节为课堂限时训练,学生于课前准备时获取相关阅读篇目,自主理解、作答,再由教师进行点拨与启发。
四、求同存异话比较
师生在经过精析和自主探究后,都对群文阅读的诗词有一定感知,而比较阅读作为诗词鉴赏的常见方式,可用于课堂,加以辅助、补充。师生应遵循“整体把握,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寻求鉴赏方法上的提升。
在表达技巧的归纳上,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鉴赏知识,但落实到具体篇目仍需转化的契机。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技巧一般有类型化特点,借景抒情是常见手法之一,这里的“情”是广义上的“情”,并非只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还包括诗人的哲思、抱负、理想等(《格律诗创作述略》,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232页)。诗词采用该手法,学生可借课堂实时训练,发展、创新其思维。又如用典,《文心雕龙》里诠释其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上述诗词有一半直接用典,因三国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学生理解并不费力;但其他诗词所涉典故,则要求学生涉猎历史,参考注解方可体会,这也是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必由之路。
咏史怀古诗是作者情感超脱于“史”与“古”之上的投射,不同作品常有差异化的表现。如《念奴娇》与《南乡子》,在词风上有同工之妙,皆是豪放派代表作品,但在情感趨向上又有迥异之处。苏轼偏向自身与历史人物的共鸣,以豁达之姿稀释眼前苦闷,将个人的志趣升华为文人的共鸣;辛弃疾则是借古人之口,诉说千万南宋百姓对恢复中原的殷殷期盼。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追求诗词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把握特征与技巧后,浸入式的体悟尤为重要。
五、延伸课外提素养
群文阅读教学要求师生既要有全面认知的大局观,也要有细处品味的感悟力。唯有师生共进,在课堂以一带多,以精讲带群文,在课后以诗词鉴赏带动多类型文本,方可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真切感受文学之美,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