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鼎法
我居住的小區有一位耄耋之年的老翁,是一位退休的乡村医生。沉默寡言、心事重重,常常一个人坐在花丛旁的石头凳子上发呆。时而唉声叹气,时而哼出笑语,时而眼噙泪水……这位老人如此喜怒无常,是不是有点精神问题?原来,他的情绪变化与他儿子漫长疾病过程的起伏有关。他在回忆儿子小闻不堪回首的往事,在锲而不舍地寻找儿子的发病原因……
小闻半岁就远离父母,从小体弱多病,十六岁就患上精神分裂症。尽管柳暗花明过去了许多年,作为小闻父亲的这位老人一直念念不忘儿子的病症,穷追不舍地对精神分裂症追根寻源。多年来,他拜访了一个又一个精神科医生;读了许多有关精神疾病的书籍、杂志;也查找了许多网上的有关资料……因此,他得出结论:儿子的疾病并非无缘无故突然发生,而是因为从小开始的日积月累的心理创伤留下的后患。
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中秋节之夜,小闻呱呱坠地。给一对从大城市来到山旮旯里“安营扎寨”的夫妻带来无穷快乐。他们在乡村医院工作,医院,就是日夜吃住都在那里的家;家,就是医院里一间可以摆一张床的小房间。不管白天黑夜,病人来了就看病,不看病了就可以钻进小房子的家里照顾宝宝。忙碌紧张的一天天过得很快,小闻在充足母乳的喂养下长得白白胖胖……
一天,小闻的姥姥姥爷等亲戚们心血来潮来到乡村医院看望他们。一见面就对小宝贝爱不释手……竟然提出一定要把他带走。一伙来人都七嘴八舌地说:“这里太差了,城里条件多好,我们都会帮助带好”。宝宝还只有半岁,他们本来打算母乳喂养到一岁多,让他就在父母身边成长。
姥爷姥姥说:“我们无所事事,寂寞无聊……城市条件好、读书好,前途无量,在这里让宝贝从小跟着你们吃苦,我们很不放心……”既然完全是为小宝宝着想,父母只有忍痛割爱放行。
宝贝不在身边,牵挂啊,想念啊!每年好不容易翻山越岭去城里一两次看望小闻,却让父母大失所望:苍白消瘦、安静木讷,天真活泼却见不到一点……原来,小闻成了一伙人的“宠物、玩物”,完全变成了温室花朵!父母几次打算接回宝宝,都被姥爷姥姥婉拒。
在当时还是贫穷的时代,在姥姥家里虽然有吃有穿,但却失去了母亲的疼爱,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母爱!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能有心身健康吗?失去母爱的孩子必然会留下影响深远的心理瑕疵。
小闻从小被关在房子里没有什么户外活动,三天两头感冒咳嗽,吃药打针是家常便饭。上了小学、中学以后也被管得很严格,只能在家里陪着两个唠唠叨叨的老人……偶然老者出门时才有可能带外孙出去兜风,但是一举一动都得按大人的指挥棒行事。这种外出,只有大人的随心所欲,没有孩子的心想事成,孩子能不压抑吗?
姥姥、姥爷的亲朋好友不少,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小闻必然要拉出来唱歌跳舞,逗得满堂大笑,自己则累得满头大汗……客人晚上来的多,小闻的“再来一个”表演影响了他的睡眠。婴幼儿时期睡眠多么重要!
孩子,尤其会走路的孩子,渴望的是同龄朋友,喜欢和小伙伴在一起“无拘无束”地玩耍。大一些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你追我赶更是淋漓尽致的痛快,负性情绪常常只有在小伙伴中宣泄才好……“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就是白头翁;摸爬滚打捉迷藏,小时朋友最难忘”。可惜,小闻没有竹马朋友。小闻完全成了“笼中鸟,池中鱼”,身心必然受伤啊!
读高中,尤其读高三,学习无比辛苦,一寸光阴一寸金。同学们的父母都非常注意孩子的劳逸结合,在饮食、睡眠等方面十分关心。可是寄人篱下的小闻不可能得到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照顾。父母几次要接回乡下读书,却因种种原因未成。其间,姥爷过世了,家里乱作一团,姥姥情绪更糟糕,整日哭哭啼啼,小闻无法安心读书。而且小闻一进门,姥姥便唠唠叨叨,把坏情绪往外孙身上发泄,小闻成了姥姥的出气筒。
一次小闻正在聚精会神读书,姥姥又来到小闻身边无话找话。小闻半响没吭声,埋头看书,怠慢了她一下,姥姥火气冲天,难听的话、无中生有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小闻忍无可忍,怒发冲冠,把自己心爱的书撕得粉碎……长期积累的心理创伤终于被这一次刺激引爆了,小闻的精神分裂症暴发了。远在山谷里的父母却爱莫能助!
这位可敬老人,自从儿子生病后就孜孜不倦地要对儿子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来个追根寻源。这位一生都在乡村医院治病救人的医生,对精神疾病全然不知。只是儿子病了后才对精神分裂症这个陌生疾病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儿子患病起,这位倔强的老头几乎将所有精力、时间都用在对儿子疾病的思考上……精神疾病的探讨研究谈何容易,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等许多现代检查对精神疾病也只具有排除性诊断价值……这位乡村医生殚精竭虑找到的只不过是可能与他儿子发病有关的一些因素罢了。
事实上,以往研究也表明,儿童时期,尤其婴幼儿时期的精神创伤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仅是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的根源,而且可能是多种器质性疾病(神经性皮炎、顽固性胃肠疾病、癌症等)的隐患……家庭不和、父母离异、教育粗暴、情感忽视、心理虐待等都可能是日后乃至成人时期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