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类图书编校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及时发现常见编校问题,积累工作经验,对于提高出版社工作质量有着积极作用。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专业编校人员展开沟通交流,总结出结论:当前常见的科技类图书编校问题包括缺乏规范性与统一性、编辑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因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书稿质量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建立健全科技类图书的编校制度、优化完善科技类图书的出版流程、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相关资源、加强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业绩考核等建议,旨在提高编校人员对常见问题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够秉持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编校细节问题,进一步提升编校水平,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出版社;科技类图书;编校;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213-0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如今的图书编校工作发生了诸多改变。我国图书出版行业十分庞大,涉及的门类众多,包括教材类图书、社科类图书、科技类图书、教辅图书等。其中,科技类图书因知识量大、内容丰富而深受读者喜爱,所以其编校质量也受到读者关注。该类型图书涉及的知识众多,排版相对复杂,并且标题层次较多。在编校中,会遇到诸多复杂的公式、表格、学术用语、符号单位,所以容易出错。如今,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出版社要想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定要充分保障图书的质量。只有质量过关、服务良好,出版社才能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形象。图书质量的好坏主要从四个部分呈现,分别是设计、内容、编校、印刷,只有全部符合相关标准,图书质量才算合格。如果有一项不合格,那么图书便不能达到相关质量要求。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对出版社各批次图书进行了质量检查,发现很多图书质量不合格,大多是由于编校质量不达标导致的。所以要想进一步提升图书质量,就需要提高对图书编校工作的重视程度[1]。在科技类图书编校工作中,工作人员一定要保障原理介绍正确,内容科学有创新性,这样才能提高图书的阅读价值。在实际工作中,编校人员一定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细节,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保持工作耐心,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类图书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树立出版社的良好形象。
图书编校是一项十分专业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态度端正、工作作风严谨。科技类图书所涉及的知识众多且专业,能够帮助读者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并且能够重复使用,跨越时间限制。所以在科技类图书的编校过程中,需要编辑对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不仅仅限于纠正错别字、符号等,以此来发挥图书传播文化、傳承思想的重要作用。当前,科技类图书稿件中存在诸多逻辑错误、符号不准确、用词不当、错别字、专业术语表述前后不一等问题。这需要编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这些常见的问题,仔细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以提高图书的总体质量。就目前情况而言,科技类图书的编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技类图书编校缺乏规范性与统一性
科技类图书涉及内容众多,在实际工作中使编校人员的工作量较大,所以应该尽量化繁为简,适当将科技类图书的编校流程进行简化。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类图书编校之前,编校人员需要熟悉基本的编校技能,以保障编校的规范性。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重各类事项和专业规范,保证编校的科学性。然而,在当前的科技类图书编校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乏规范性与统一性的问题[2]。例如,在实际编辑过程中,使用一些原子量、比重等废弃的量名称,没有结合实际体积、质量、密度对其进行表述;还有部分变量符号表示与单位不规范的情况,在科技类图书编校工作中,变量符号一定要使用斜体字母,矢量和张量符号必须使用黑斜体,且保证其大小写前后一致。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编校人员忽视了对变量符号的仔细审查,忽视了大小写和黑白体问题。并且,图表的编制也不够规范。在科技类图书的编校过程中,图表的放置原则是先文后图,大小要根据内容进行调整。编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就会影响图书的质量。
(二)科技类编辑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科技类图书常见的编校问题大多为书写不规范、符号错误、图表错误等问题。这与科技类图书编辑队伍的综合素养高低有着重要关系。出版社要想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保障科技类图书顺利出版,就需要有较强的编辑队伍,但是,当前的科技类图书编辑队伍普遍存在着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很多编辑专业知识欠缺,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甚至连最基本的职业要求都无法满足,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科技类图书编校问题,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由于专业人才短缺,导致许多科技类出版社难以找到优秀的编辑人才,这对图书编校工作十分不利,同时也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导致的书稿质量不高
当前,由于部分出版社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过于注重图书的品种数量和利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对书稿质量的把控,导致一些水平不太高的科技类专著选题进入出版流程。这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水平不高的专著选题,从而给编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3]。这类专著受众很少,内容非常专业,但编校人员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稿件进行严格的校对,所以在出版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一)建立健全科技类图书的编校制度
当前,出版社科技类图书的编校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有待解决。要想更好地提升编校质量,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科技类图书的编校制度,包括质量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等,以此来提升科技类图书的整体质量。其次,出版社需要强调科技类图书编校的“三审”制度,并保障其能够贯彻落实,明确图书编辑初审、复审以及终审的岗位职责,并且对其质量要求做出详细的标注,严格按照“三审”制度进行把关。除此之外,还要保障监督制度的有效落实,能够将考核融入编校人员的年终考核当中,以提高编校人员的工作质量,使其端正工作态度,履行职责。另外,还需要重视图书校对在科技类图书出版当中的重要作用,将责任校对与“三审”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严格执行“三审”制度,提高科技类图书编校质量,从而提高出版社的整体服务水平。
(二)优化完善科技类图书的出版流程
传统的出版流程为“选题策划—编辑—印制—发行”,编辑的大部分精力花费在出版环节,忽视了对选题的策划和对质量的把控,这就导致一些选题从开始就有着先天的质量不足。当前,在科技类图书的编校过程中,很多编辑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出版编辑、排版和校对等生产环节,对产品的初始质量重视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出版社需要结合图书编校规定,制定和规划更科学和系统的出版流程,以此来提升科技类图书编校的规范程度,从而也进一步保障图书编校流程的通畅度,使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展开,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4]。制定出版流程应该积极对图书内容展开全过程管理,打破传统出版流程的束缚,将以往的图书出版流程向前、向后延伸。所谓“向前延伸”就是把传统的选题策划环节扩展到市场调研当中,了解市场对科技类图书的需求,以此来提高出版的科学性。而“向后延伸”,则是将出版流程从终止于“印刷”延伸到“读者反馈意见的收集”和“修订出版”,将这一个流程变成循环性流程,从而提高出版社的服务水平,让编辑的出版工作流程从“选题策划—编辑—印制—发行”变成一个具有反馈环节的良性循环流程。
(三)重视对符号、文字的把控,做好把关工作
对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来说,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过硬的语言加工能力,更要有极强的责任意识,对稿件进行合理加工,针对图书中出现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错误进行严格的把控。科技类图书中非常容易出现错别字,例如将“阈值”写成“阀值”,“硫黄”写成“硫磺”,等等。针对标点符号错用的情况,编校人员需提高重视程度,在修改过程中,提高对符号的重视程度,及时改正,杜绝符号错误问题[5]。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需要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知识储备,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检查时,要提高信息的甄别能力,保障其科学性和准确性。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不仅仅是要做简单的整理信息、检查文字工作,更要成为信息的把关人,这关乎图书出版的质量,所以编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积累丰富的经验,打破传统思想束缚,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以提高工作质量。
(四)提升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的综合素养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要想真正提升科技类图书编校工作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编校人员的职业素养。图书质量的好坏与编校人员的专业能力强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编校能力和鉴别能力,能够始终坚持学习,秉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积极主动投入相关编校技能的学习中,优化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积累工作经验[6]。出版社在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上岗之前,应积极展开各种培训,以保障编校工作顺利展开。首先需要使编校人员掌握国家出版相关政策和制度,熟悉科技类图书出版工作的流程和内容,可以通过老员工带动新员工的方式,积极展开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工作。其次,出版社还应该多举办一些与法律法规、图书编校相关的讲座,组织工作人员参与研讨会,针对编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工作经验。还可以多为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提供外出实践和学习的机会,使行业从业者能够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提高专业素养,以保障科技类图书编校质量的提升。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类的图书编校工作质量,还应该加强对经验的总结,建立起相关图书编校的经验系统,使编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经验系统进行相关查询,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这样能减少工作失误,从而整体提升工作质量。
(五)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相关资源
如今,互联网时代给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各行各业在经历多番改革后都在不断进步。出版行业经过多年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想赢得一席之地,就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握机遇,做出符合行业发展的正确选择。编校工作人员在新时期与新背景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传统工作模式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多元平台进行文化整合,积极学习相关技术以获得更广阔的资源支持[7]。编校工作是一项非常烦琐的工作,涉及的很多工作流程需要一一进行核对,工作量较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新的信息技术,能够转变编校工作的传统模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如今,排版工具更加多元化,充分利用排版工具、图片编辑软件,能够有效提高编校工作效率,使校编人员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因此,提高科技类图书的编校质量,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利于编校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六)加强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业绩考核
科技类图书編校工作内容众多,工序复杂,需要编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并且能够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随着行业的发展,人们对科技类图书有了更高的要求,编校工作也面临更高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出版社需要加强对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的业绩考核,建立起科学全面的员工业绩考核制度体系,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制定相关考核指标。指标的选定要注重多元化,以能够帮助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为前提,尽可能多地增加一些考核评价标准[8]。同时,对编校工作人员进行业绩评价,一定要注重结果的科学性、公平性,使员工的业绩评价结果能够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使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能够提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积极解决编校问题,有效推动出版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出版行业经历多年发展,校编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诸多经验。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编辑工作也在不断进步。如今,科技类图书作为深受读者喜爱的一类书籍,读者对其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类图书编校工作十分复杂且专业,需要编校人员有极强的专业素养,能够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细节问题。目前,科技类图书的编校工作仍存在许多常见的问题,包括表格问题、符号问题、隐晦的错别字问题,等等。这些常见的错误很容易被忽视,如果不能及时更正,会给图书整体质量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在科技类图书的编校过程中,编校人员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图书编校流程的把控,注重细节问题。出版社应建立健全科技类图书的编校制度,优化完善科技类图书的编校流程,同时,注重提升编校人员的综合素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加强对科技类图书编校人员的业绩考核,通过一系列举措,尽量降低图书编校工作的错误率,保障图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毛顺.科技类图书常见编校问题分析及相关建议[J].科技传播,2018(6):138-139.
[2] 何增明.“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7(11):267-268.
[3] 万冬辉.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2021,13(6):50-52.
[4] 黄聪.浅析科技类书稿编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2019(5):188.
[5] 陈小刚.探讨提升科技图书编校质量的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212,241.
[6]宋亚卿,姜山.浅谈科技类图书编辑加工中的易错点[J].新闻研究导刊,2020(5):188-189.
[7] 郑金红.校对工作中科技图书常见差错的案例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6):107-108.
[8] 蒋焱兰.基于科技图书常见编辑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8(7):205,252.
作者简介 郝永丽,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出版、质检、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