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燕秋
正义,是中国几千年的教化;正气,是中国家风的精髓;正直,是中国人的品性和脊梁。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父母的只言片语是离我们成长最近的沿途“花叶”,比如:
“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要做个正人君子。”
“身正不怕影子歪。”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这样的“花叶”多而密集,就汇集成家风中的一股浩然正气—正直。
我的家风故事
我生在教师世家。父亲是位数学教师,但总能笑眯眯地把人生道理渗透进我的脑海中。所以,我总是戏谑道:我的哲学课是数学老师教的。
有一次,我捡到1角钱,当时5分钱就能买到一大瓶橘子汽水。当我举着1角钱向父亲炫耀自己的“幸运”时,他却和蔼地牵着我的手走到校园广播站。
父亲告诉我:“不属于你的东西一分钱都不能拿,拿了会不安。一个人要想活得好,就要做个正直的人。正直是人生的财富,让我们心安幸福。”
我特别不解,心想:明明一角钱才是財富,有钱买糖吃才是幸福!父亲没有强迫我接受他的观点,而是启发我:“你先交上去,看看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感觉怎么样。”
我乖乖地把1角钱交了上去。
通过校园广播站的小喇叭,找到了丢钱的同学。她的家庭条件特别不好,这一角钱是她用来买田字格本的,如果丢了钱会被妈妈打。找到钱后,同学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我心里也乐开了花。
第二天早晨,我告诉父亲,还钱带来的快乐和天一样大。
……
随着岁月流逝,我愈发觉得父亲的话是金玉良言。能让一个人心安愉悦的是正直,财富不过是锦上添花。
我坚信,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过“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类似事件。往浅里说,它是一个成长激励事件;往深里论,它是正直的发端、价值观的雏形。就是在这样不经意的小事中,无数孩子的善根和正直被培植、发扬光大,塑造了健全人格与清朗家风。
这样的家风多了,时间久了,就铸就了一个民族的总体特征—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善良正直的民族。“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这里的正,主要指的就是正直。
持家,家风要正
时下,社会各层面都在致力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那在家风建设上,什么是“家风正”呢?这需要我们对“正”字的含义有清晰的把握。
“正”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上为城池形,下为足,表示在走向城池。走向城池并非去游玩,而是征战讨伐,为的是平定和纠正。如《诗经·商颂·玄鸟》中“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正域彼四方”就是征伐、平定四方的意思。
《说文解字》对“正”字的解释是:“正,是也。从止,一以止。”许慎认为“正”就是纠正,使恰当。
所以,正的本义为平定、矫正、扶正。孔子谙熟于这一大义,因此当季康子问政时,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把政治的功能使命诠释为扶正,足见他对“正”的价值的高度肯定。
那“从一而止”的“一”代表什么呢?也就是判断“正”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呢?最初是天道,在儒家文化中是核心价值观—仁,也可以延展为仁、义、礼、智、信,即“五常”。
因此,风气正、家风正,就是依仁而行,把不符合仁的地方矫正匡扶过来,不偏不斜,恪守正道。具体到人的行为上,是要内心秉持正义,行为上不搞歪门邪道。
做人,为人要正直
一般情况下,人是能做到这一点,保持基本正直的。但在名闻利养的考验面前,面临物质诱惑,需要在义和利之间做取舍时,人心就很容易动摇,偏离内心的准绳。诚如:
《论语·子罕》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这里用“岁寒”指代考验,而“松柏”比喻那些坚贞不屈、刚正不阿,保持正直的人。只有面对利害关系特别是紧要关头,才能真正识别人的操守是否正直。而正直,是孔子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我们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利益的诱惑。那在利害关系面前,如何衡量和取舍呢?每每这个时候,总是让人进退两难。
这时候,孔子给了我们明确简单的建议:
《论语·述而》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可”在古代有唱歌、求偶的意思。这里的“可”有可心、心里舒适之义。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如果富贵追求起来可心、舒适,虽然是给集市执鞭看门的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求得不可心,那还是遵从我的爱好。”
孔子不愧是圣人,他既没有无视我们的物欲需求,同时又深度关切了我们的内心感受,给我们一个简单易懂的取舍标准:合不合意,可不可心。违背自己的道德坚守就不可心,不要去做,做了你也很痛苦;反之,则可为。能毅然决然这样做的人,就是正直的人。
孔子是在教我们做事不要违心。
直与罔有天壤之别
尽管世事维艰,但大多数人还是渴望做一个正直的好人,只是他们心存疑惑:一些耍小聪明的不正之人甚至奸佞小人,往往会得到更多的现世好报。比如,我们常听很多上班族抱怨:在单位里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总是吃力不讨好,那些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人总是容易升职加薪……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一些人摒弃内心的正直或许能得到一时的利益好处,但终归不长久。早在2000多年之前,孔子就已经把话撂在这儿了。他在《论语·雍也》中告诉我们:“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地存活于人世间。不正直、妄心欺骗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摔跟头。
精忠报国的岳飞与奸臣秦桧就已经充分印证了孔子的判断。虽然岳飞屈死风波亭,秦桧享着高官厚禄,但最终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面对这样的清风联历,世人无不感慨:正直的人流芳千古,不正直的人遗臭万年,这就是直与罔的天壤之别。
如果大家还存疑,不妨看看身边那些家风不正的人,看看他的孩子都被养成什么样子,得与失就一目了然了。
“直”在心,不在速度
关于为人正直,有个特别普遍的认知误区,就是我们习惯把“直”等同于“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直口快”。其实,“嘴快”并不必然推导出“心直”。
关于“直”的本义,根据《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注释是:“直,正见也。”按其意思,“直”与隐匿相反,指的是无所隐瞒。故而,正直的核心是直心,质直、坦诚,不掖着藏着,通俗点儿说就是“心里没鬼”。
而我们日常所说的“快人快语”“口快”,更多关注的是速度,是快速、语速。若是心地纯良、直性,思路缓一缓,考虑周全,说话慢点儿,并不违背正直的做人原则,反而会实现“事缓则圆”的圆满。而“口快”的背后,往往是懒得思考,或是出于恐惧,怕说慢了别人怀疑、不喜欢我们。
打个比方,假如张三和你说了李四的坏话,你转身就学给李四,只能说你嘴快,并不能说你直心,和正直、善良无关。
所以,我们理解“直”,不要囿于表象,而要落在心是不是真的直,坦诚无欺,光明磊落。
总之,正义,是中国几千年的教化;正气,是中国家风的精髓;正直,是中国人的品性和脊梁。
为人正直,我们内心总有个心安的归处。
活着,别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