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周孟棋 摄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拿起照相机时的情景。1970年,17岁的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军人,刚到部队不到3个月,就跟随部队从东北南下,执行援老抗美作战任务。当时我团的摄影干事调到了上级机关,我有幸被调到团宣传部门从事摄影工作,之前从未拿过照相机的我在昆明进行了紧急培训后,就直接上前线了。第一次踏上战场,第一次拿起相机,这两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1989年转业回到成都后,我先后拍过城市人文和自然风光题材,最后全情投入到大熊猫主题摄影。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拍摄大熊猫?这要从我与熊猫的缘分讲起:儿时母亲带我到成都百花潭公园,我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大熊猫,并为它着迷;上小学时,画的第一幅展览作品是《熊猫吃竹》;成年后,第一幅入选全国摄影展的作品是记录大熊猫“苏苏”母子的《母子情》;第一次获全国美术图书金奖作品是《中国大熊猫》画册;第一幅获全球摄影大赛金奖作品是大熊猫照片《哥俩》。选择拍摄大熊猫,或许是冥冥中的自然之缘。
我与大熊猫真正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92年。当时,国家有关部门与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为办好1993年首届国际熊猫节,策划了一系列前期活动,我参与了其中的“中国熊猫故乡行”摄影采风活动,第一次近距离走进大熊猫的故乡,来到当时交通不便的雅安,深入尚处于原始状态的卧龙。我惊讶地发现,有不少外国友人不畏路途艰辛,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为了看一眼大熊猫。这让我很是触动,我立刻想到,能到四川来的外国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为什么不通过镜头定格大熊猫最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瞬间,编一本画册让无缘来大熊猫故乡的熊猫粉都看到呢?而且大熊猫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它可以架起中外友谊的桥梁。自此之后,我决定用摄影艺术的方式,呈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形象和它们的栖息地。这种想法一经萌生,便一发不可收拾。
百态归一。周孟棋 摄
我从1992年初开始拍摄大熊猫,30年来,拍摄大熊猫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多少年来,我的周末、节假日几乎都用在了拍大熊猫这件事上,退休后更是将全身心投入到大熊猫和栖息地的拍摄之中。一说到去拍大熊猫,心里就有一股激情和渴望,盼望着能拍到大熊猫难得的瞬间,但即便有时并无收获,也只当去欣赏、看望它们了。
第一次拍摄大熊猫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那是1992年6月,为了宣传在人工繁育大熊猫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开展拍摄。在基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离大熊猫室外圈养地20米开外处选择拍摄角度。我架好相机,将镜头对准了一只正温顺地坐在草丛中吃竹笋的成年大熊猫。它不时地用树枝挠头,这个恬适自在的场面让我很兴奋,我不断摁动快门不停地抓拍。就在这时,镜头里的大熊猫不经意一回头,注意到了我们的存在,它顿时停止进食,两眼紧盯着我们,猛地起身向我们奔袭而来。从大熊猫室内兽舍到院外圈养地,要经过三道隔离门。我们一行三人迅速转身逃离,猫腰跑过第一道护栏门。饲养员还未来得及关门,大熊猫已紧跟我们跑入第二道门。当我们跑出第三道门时,大熊猫的前爪已碰到了我的脚后跟,狠狠地抓了我的裤脚一把,不禁让众人惊出一身冷汗。第一次近距离拍摄大熊猫并与之“亲密接触”,这个看似温顺憨厚的动物,让我见识到野兽的“英雄本色”。大熊猫的温顺与野性、憨厚与灵敏的强烈反差给我留下深刻记忆。
在所有的大熊猫照片中,我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是《母子情》。这张照片也是我1992年拍摄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当天,大熊猫“苏苏”在成都动物园顺利产下一只幼仔。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得知后非常高兴,欣然为这只大熊猫幼仔命名为“科比”,与当年的奥运会吉祥物同名。“科比”满月那天,我陪外地记者去动物园采访。我们到的时候,“苏苏”和“科比”正躺在地上睡觉,其他人拍一会儿就走了,我当时看着它们就觉得特别可爱,舍不得走,一直在大熊猫兽舍外安静地观察它们。大约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它们醒了,“苏苏”翻身坐起,一把将“科比”搂到怀里,出于对幼仔保护的本能,“苏苏”猛地抬起了头,用警惕的眼神注视着围栏外的我,我立刻意识到这个瞬间非常难得,一定要把它拍下来。当时兽舍内光线很弱,我来不及支脚架,就倚在大熊猫兽舍的栏杆上,迅速抓拍了这一瞬间。这张照片给人们的感觉是温馨而充满灵性的。大熊猫母亲的眼神直刺我的灵魂深处,那一刻,我读到了大熊猫与人类共同的情感—母爱,一位伟大母亲保护自己孩子的本能。而通过这张照片,也奠定了我之后拍摄大熊猫作品的风格和基调—拟人化拍摄。
攀登。周孟棋 摄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国宝,是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仅如此,这种“活化石”物种的存在更充分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永恒主题。大熊猫代表着中国文化元素中最具亲和力的那一部分,是和平、友谊的象征。通过对大熊猫的拍摄传播中国文化,让全世界爱上大熊猫、爱上中国,这是我拍摄大熊猫的意义所在。
众所周知,拍大熊猫不难,但拍好大熊猫很难。大熊猫是一种喜欢吃饱就睡的动物。因此对我来说,漫长的拍摄过程不亚于一场战役,除了需要娴熟的拍摄技能,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及毅力。我在拍攝大熊猫的过程中,也不时险象环生,经历过气候的极端变化、高山缺氧、山体滑坡、道路塌方,甚至有过山道翻车导致人被倒扣车内的险情。有一次,我和影友驱车从成都出发,经过卧龙原始森林,翻越海拔4532米的巴郎山,从四姑娘山再到雅安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一带的大熊猫栖息地拍摄。沿途目力所及之处高山险峻、峡谷深幽、野花怒放,一派天高云淡、生机盎然的景色。可是高原的气候瞬息万变,当我们到达山顶,支好脚架正准备拍摄时,刚刚的艳阳天转瞬间黑云压顶,狂风夹杂着豆大的冰雹向我们狠狠砸来。看看脚下是悬崖陡壁,身后毫无可攀附之物,我们不免心惊胆颤。大家只好用身上穿的防寒服将相机紧紧包裹,手脚并用相互搀扶,顶着狂风暴雨继续坚守。有时在进入人迹罕至的大熊猫栖息地时,身背摄影器材负重步行或骑马一走就是大半天,晚上烧着火堆睡在临时棚房里,晨起时,外面却下起雨夹雪,这样辛苦一整天的等待却连大熊猫的影子也没拍到。类似的情况屡有发生,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专注。周孟棋 摄
人们常说要去捕捉动物的精彩瞬间,但对我来说,是大熊猫捕捉了我的心。在持续拍摄大熊猫的过程中,我对大熊猫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从最初单纯地拍摄大熊猫的体态、样貌、动作,到仔细观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深切地感到这个从800万年前“走”来的生物具有许多神秘之处,它身上独特的神秘感和蕴涵的文化符号正是我们传播“熊猫文化”十分重要的方面。我认为要深入拍摄大熊猫,不能拘泥于常态的拍摄,必须从新的理念和角度去把握它。除了反映大熊猫的一般生活习性,更要关注大熊猫拥有的很多人类难解的神秘特质,比如它们为什么喜吃竹子?为什么喜欢独居?为什么对伴侣的选择如此高要求?为什么像诗人醉酒一般“醉水”,且对水质特别讲究?又为什么身形圆润却如此灵敏?爬树、游泳、翻滚、奔跑都很有一套,俨然是“中国功夫”的高手。将大熊猫这些特质和神秘之处,以及充满灵性的形神用照片定格下来,通过讲好拍摄大熊猫背后的故事,让人们对这种生物的神奇之处有更多了解,进而更好地保护它们。
在我看来,摄影不是单纯地记录,不是构图好、拍得清晰就可以了。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是作者情感的再现,你只有被拍摄对象所感动,拍出的作品才会感动他人。我在对大熊猫长期的观察拍摄中发现,大熊猫情感非常丰富,和人类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因而我追求“拟人化拍摄”,让大熊猫在我的摄影作品中,充分展现出人的特征和人的情感,从而让观众感受到,并产生共情、共鸣。我想这样才能真正捕捉到大熊猫“最动人的美感”。
多年来,我痴迷于拍摄大熊猫,在这个过程中,也被大熊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熊猫不光诠释了顺应自然的道理,更展示出悠然自得、憨态豁达、与世无争的性格特征。通过对大熊猫的拍摄,我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大熊猫,这使我在拍摄它们的时候会忘记一切烦恼和杂念,只专注于按下快门获得的快乐。同时,这么多年,我从大熊猫身上也学会了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种平和、谦虚的处世态度,心态始终平稳不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张望。周孟棋 摄
登高望远。周孟棋 摄
體操王子。周孟棋 摄
黑白精灵。周孟棋 摄
萌宝入画。周孟棋 摄
食之有味。周孟棋 摄
竹林隐士。周孟棋 摄
哥俩。周孟棋 摄
独行侠。周孟棋 摄
单手食竹。周孟棋 摄
好奇。周孟棋 摄
俯卧随心。周孟棋 摄
母子情。周孟棋 摄
唯我独醒(抠像照片)。周孟棋 摄
在拍摄大熊猫和对外传播“熊猫文化”的过程中,我也一次次地被感动:美国孟菲斯动物园不惜重金花1600万美元,耗时18个月,设计建造大熊猫“中国园”;在亚特兰大,9岁的小女孩米切尔因与大熊猫的接触而逐步克服了交流障碍,并将她的零花钱捐献给了熊猫馆;在日本,一位60多岁的老人每年有150多天在动物园给大熊猫拍照,并把照片发在网上,让全世界人都能看到;在泰国,为我们修理摄像机的维修店,因看到大熊猫图像后,兴奋得主动免去了修理费……
2015年,我应邀参加了四川省有关部门主办的“行南丝绸之路·游大熊猫故鄉—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从巴黎自驾至成都,与来自欧洲6国的12名熊猫粉行程2万多公里,横跨欧亚大陆13国传播“熊猫文化”、宣传熊猫故乡。我的任务是沿途举办大熊猫和熊猫故乡风光摄影作品展,记录跟拍活动全程。沿途所到之处,我见证和记录了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只要见到大熊猫,哪怕只是大熊猫影像、玩偶,莫不惊喜无比,流露出亲和友善、万分喜爱之情。这也让我真实体验了大熊猫在各国人民心中的神奇魅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大熊猫,我通过举办大熊猫摄影展、出版大熊猫作品集、进行大熊猫讲座等方式,在国内国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大熊猫保护理念、传播“熊猫文化”。2018年在北京“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上,我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大熊猫文化全球推广大使”;2019年被四川省旅游学会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旅游创新突出贡献人物;2020年被授予四川省大熊猫保护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这些成绩和荣誉是对我拍摄大熊猫和传播“熊猫文化”的一种极大肯定。如今,我依然坚守信念:用镜头,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一如既往地关爱大熊猫,关注大熊猫与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自然,用摄影的方式表达“熊猫艺术”,传递“熊猫文化”,并将其分享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