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在描绘那幅世人皆知的《呐喊》(TheScream)前,其实用照片打过一个草稿;巴勃罗·毕加索(PabloPicasso)看到了摄影带给写实主义的危机,头也不回地创作了《亚维农少女》(LesDemoisellesDAvignon);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则用宝丽来相机对艺术画作进行拆解和重构,拓展了传统摄影的时空观念和维度。
在摄影和绘画关系的百年探索中,他们反复用充满特色的个人实践,触探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边界。从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画展在摄影师纳达尔(Nadar)的工作室开幕,到2008年照片处理公司Adobe推出“名画再生竞赛”,时代和个人都为二者的定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答案之外的那些故事,或许才是意义所在。
因此,在新栏目“看图说事儿”中,我们寻来了一位“图片说书人”—章开元,他曾在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从事照片档案资料方面工作多年。在这里,我们不谈技法,只听章开元将那些边边角角,却也鲜为人知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从已经销声匿迹的“纸边相片”到“世界第一假牙”,从中国胶片摄影的回音到好莱坞钟爱徕卡相机的原因,从北京的宣武门外大街到新泽西小镇里的普林斯顿大学……三言两语,几个小故事,一段时空记忆。摄影与绘画早已不再泾渭分明,但我们希望通过这条光谱上流淌的人生百态,激起两个时空的共振。
——张丹雨
不少爱好摄影的朋友,对绘画也非常感兴趣,就像许多电影工作者也喜欢拍照一样。其实摄影、电影与油画,都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彼此间非但不排斥,反而有很深的渊源,就像大哥、二哥、小弟,排第几都不跌份儿。其实懂油画的人不多,跟着瞎看的不少,我就是其中一个,但瞎看总比不看强。
就人类艺术史而言,绘画的确是摄影的祖师爷,油画历史尽管较短,也够得上是摄影的前辈。以年代论,油画与摄影的关系最近,几乎是无缝对接。在油画鼎盛的17至18世纪,已经有了照相机的雏形,当时叫暗箱。聪明的荷兰摄影师通过它来观看立体和透视效果,但因没有适当的感光材料,所以无法得到照片。
暗箱的概念早在公元前已经出现。自15世纪开始,被艺術家用作绘画的辅助工具。18世纪,暗箱十分流行,各种各样的暗箱应运而生,有桌子型的、轿子型的、折叠式的,大的得两人抬,小的可以放在手掌上。暗箱的发明为照相机的问世奠定了一定基础,可以说现在的镜头就是曾经的暗箱,功能都是呈现影像。
说到油画,第一个提到的国家一定是荷兰。荷兰人在玩油画的时候,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停留在黑白素描、版画和水彩画阶段。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Vermeer)的作品大多数描绘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他尤其喜欢画女性的形象和活动。以维米尔为代表的17世纪荷兰风俗画画家,是最早采用暗箱作为绘画辅助工具的画家,这是因为当时荷兰光学玻璃技术领先。暗箱的原理与照相机近似,它极大影响了19世纪中期照相机的诞生。
维米尔流传下来的肖像画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仅13位。其油画内容通常是一两个人在室内劳作或休闲时的场景,光线一般从左侧照进来。维米尔的作品通常布局简单、尺寸不大,但给人的视觉冲击却不小。他使用了点画法(以微小的画点组合),并且善于使用光线的来源,使画面产生一种流动、优雅的气氛,因而被称为光影大师。没有人了解维米尔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使用当时罕见的暗箱技术(CameraObscura),用以捕捉光线和色彩。
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画家很快迎头赶上,逐渐盖过荷兰油画的势头。在视觉艺术作品上,英国人一向偏爱暗调,对明快鲜亮的色彩兴趣不大,这也影响到日后英国的摄影风格。荷兰与英国一海之隔,故习性接近。荷兰油画注重描写市井小民生活,英国人则喜欢历史大背景和贵族肖像,尤其在借喻和讽刺手法上,英国大胜荷兰。比如,“英国绘画之父”威廉·霍加斯(WilliamHogarth)的系列作品《婚姻A-la模式》中的第一幅《婚姻协议》(MarriageA-la-Mode:1.TheMarriageSettlement):画面中两位“婚介人士”在跟穿着婚纱的新娘交谈;两位戴着假发的法律界人士在跟穿着新婚礼服的新郎交谈,一旦协议达成,立刻结婚。霍加斯把一个形同“买卖婚姻”的场景,用画笔表现得惟妙惟肖,人人都有故事。平心而论,于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照片都很难拍到。
此外,英国18世纪绘画偏重于纪实,并带有讽刺性的调侃意味,这可以被看成是后来新闻纪实照片的前期实践。20世纪初的德国画家兼纪实摄影师鲁道夫·海因里奇·齐勒(RudolfHeinrichZille)将写生画与摄影相联系,互为借鉴。拍了很多风俗摄影照片,如实记录了1900年代至1920年代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但如果齐勒只用画作而没有照片作为证据,他画得再好也说明不了那个年代发生的真实故事。
黑格尔在他的专著《美学》里认为,绘画属于艺术的第三阶段。艺术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初始阶段,主要是建筑,是人类最早赋予艺术元素的造物,其特点是物质超过精神,重于实用。这时艺术的理念还处于朦胧之中,隐于表象,形式比较原始。艺术的第二阶段主要是雕塑,雕塑是精神与人体的结合,雕塑家将人类的力量、理念与人体的美揉和到一起,通过天然材质反映出来,从而达到人类精神与物质的结合,是种永恒的美。艺术的第三阶段主要是绘画、音乐和诗歌,戏剧文学次之。其特点是精神压倒物质,人的艺术潜能从物质中挣脱出来,开始向无限和不受束缚的方向发展,这种高尚的思维和精神活动不受金钱左右。绘画、音乐、诗歌及戏剧文学作品属于浪漫型艺术,也是人类艺术的最高阶段。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摄影与绘画相映比肩。巧妙的暗箱技术助力古典画家创作出更加逼真的作品,摄影术的发明则让绘画演进出更多的可能性。曾被作为绘画参照物和替代物的照片,也摆脱了配角的地位,确立了自己的独特性和艺术地位。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罗莎琳德·克劳斯(RosalindE.Krauss)指出,当代艺术采用混合媒介的形式已摆脱现代艺术具体的媒介分类(如绘画、摄影、雕塑等)。未来的绘画或摄影将如何发展及融合,我们无从判定,因为他们早已不再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