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旭
一道小学三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办?”
一个学生答道:“我自己吃。”
结果,被老師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孩子的父亲感到很困惑,觉得孩子这个问题没有回答错,怎么打了个叉?于是,他找到了老师。老师听了家长的疑问,笑着将标准答案给他看。
他看到,标准答案是:让梨。
一道小学生四年级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目:雪融化以后是什么?
有个小学生答道:雪融化后是春天。
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大大的叉。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因为在这些题后面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要与这个标准答案不符,一律会打叉,别无选择。我们的回答都应该是一个腔调,一个模样,千人一面。
有个小学老师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说,有一次,有个小学生在一道填空题上写道:绿色的月光,照在小树林里。我觉得这个小学生很有想象力和观察力,就给这道题打了个大大的钩儿。
这个小学生的家长在检查作业时,发现了我批改的这道题,认为我这是在误人子弟,月光怎么会是绿色的?家长找到校长反映,校长问我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我说是银白色的月光,照在小树林里。
校长说,你怎么不按标准答案改呢?你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为此,校长叫我作了深刻检查,并扣发了三个月的绩效奖金。
这位老师沮丧地说,我们的教育总是有一个标准答案,在这个标准答案中,我们的孩子思想被禁锢在一个框子里,无法跳出,我们的老师也只能在这样一个框子里去教孩子,因为我们无法跳出固有的教学模式。
记得网上有人建议老师和家长应对孩子们说这样的话:孩子,生活中有一种没有形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那就是智慧。智慧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你充满美丽的想象中,你会感到你的思想如天空般宽广、无垠。我可爱的孩子,说不定你会成为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文章系本刊原创)
插图 / 标准答案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