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辉
吹牛也是需要技术和天赋的。用词是否精妙,表情是否丰富,氛围能否带动,最终效果那可大相径庭。其中技艺高超者,或可称为善口技者。他们的神奇之处在于,芝麻绿豆大的事,再寻常不过的现象,经过他们三寸不烂之舌一吹,立时变成令人神往、歆羡不已的存在。
这样的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诸君各位,大可环顾一下身边,是否就有这样的“邻人”。他们平时爱凑热闹,哪儿人多往哪儿扎,说话铿锵起伏,脸上“自带骄傲”。他们爱吹,但对象一般是自家的孩子或者亲朋,不会吹本人,因为没得吹。吹的内容,不外乎读书和做官,很少有傻到吹钱财的——这个吹出去了别人要眼红、要来借。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可以极尽夸饰,比如儿子考上北京某某大学,别人问起,他答曰:“北京大学。”听的人便如其所愿给予一脸崇拜。
可你也不能全说他吹牛,北京某某大学确是北京的大学,要真追究起来,最多也就是少说了一个“的”字,汉语言文字表达之巧妙,岂非正在于此?孩子大学毕业后,更有得比。若是進了“体制内”,小小科员能吹出部级资格来;若是入市场进公司,“白领”就成了“金领”,那领导千军万马的气势就有了。反正您也不能千里迢迢跑去核实不是?
若是有人不吹自家的孩子亲朋,却兴致勃勃帮别人吹,大半是因为自家的实在吹无可吹。这些人心态是极好的,别人的美好似乎自己也可分甘同味。他们从自吹的人那里听得神往,接着又添油加醋四处吹去。你说他们信不信?其实无所谓信或不信,重点是吹的过程令尔等愉悦,就像别人替自己圆了梦一般。
对这种现象深恶而痛绝之的,有两种人:一种是被“优秀者”比下去的,他们知道真相,却辩不过正吹得津津有味、微醺欲醉的父老,再要说多点就是“眼红人家好”;第二种是那些口技“低劣”者。孩子明明考了一个好大学,说出来却不怎么动听,大概是少了点情感和细节,也可能是少了一些必备道具,比如横飞的唾沫,总之是空有骨架而无血肉。就算在体制内混到一定级别,竟然还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知道,孺子之不可教,欲吹而不可得,不亦悲乎?
【原载《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