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友朋 韩长志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各地掀起了蓝莓种植热潮,但随着蓝莓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其病害的发生情况日益严重,极大地阻碍了蓝莓产业的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蓝莓常见真菌病害有灰霉病、炭疽病、僵果病、枝枯病、锈病、叶斑病、根腐病等。为了给蓝莓种植业更好地开展病害防治提供参考,对蓝莓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按病害种类分别作了简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
关键词 蓝莓;真菌病害;发生情况;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639Q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7.033
蓝莓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被称为“水果皇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近年来,我国各地掀起了蓝莓种植热潮,其中山东、贵州和辽宁是主要栽培地区,三省合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此外,四川、云南和湖北等省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在全国27个省市均有种植[1],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26 068 hm2增长到2017年的55 904 hm2[2]。但随着蓝莓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其病害的发生情况日益严重,极大地阻碍了蓝莓产业的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
目前对于蓝莓真菌病害的研究报道较多,常见真菌病害有灰霉病、炭疽病、僵果病、枝枯病、锈病、叶斑病、根腐病等。本文对蓝莓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为蓝莓种植业更好地开展真菌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1 蓝莓的主栽品种及分布范围
我国蓝莓栽种面积较广,可将蓝莓种植区分为5个区:吉林、黑龙江地区,主要是长白山和大兴安岭的山区,主要种植矮丛蓝莓和北高丛蓝莓;辽东半岛地区,分布在丹东、庄河和大连等地,主要种植北高丛蓝莓;胶东半岛地区,分布在青岛、威海、烟台到连云港等地,主要种植北高丛蓝莓;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长江流域的华东、江浙一带,以广东、广西、福建沿海为主,主要种植兔眼蓝莓和南高丛蓝莓;云贵高原地区,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主要种植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
2 蓝霉的主要真菌病害
2.1 灰霉病
2.1.1 病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3]。
2.1.2 发病症状
在花和果实发育期最易感染此病,花感病后先呈现水渍状坏死,然后坏死处出现黑色霉层;果实感病后出现破裂腐烂现象;叶片感病后形成坏死斑,湿度大时坏死处出现黑色霉层。
2.1.3 发病规律
以菌丝在病组织上越冬,在植株坏死部位产生孢子。湿度较大时发病严重[4]。
2.2 炭疽病
2.2.1 病原
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和萱草炭疽菌(C. karstii)[5-6]。
2.2.2 发病症状
可侵染果实、叶片和茎干,主要感染茎干。感病茎干开始出现紫色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中央凹陷,形成梭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嫩枝感病后容易造成枯死,影响蓝莓的生长;果实感病后前期不表现任何症状,果实成熟后才会表现出来,果实感病处形成凹陷状的病斑,湿度大时果实容易腐烂,凹陷处会出现胶质的分生孢子堆,感病严重时果实脱落,但轻微感病也会影响果实的品质和安全;叶片感病先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中央逐渐褪色变成灰白色,着生小黑点,病斑外圈有红紫色晕圈。
2.2.3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随雨水传播进行侵染。炭疽菌侵染果实的潜伏期较长[7],因此在防治该病时要注意早期防治,在花期和幼果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高温高湿的自然条件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3 僵果病
2.3.1 病原
Monilinia vaccinii-corymbosl,属子囊菌门链核盘菌属[8-9]。
2.3.2 发病症状
病原菌的孢子在花、新叶和芽处萌发,然后产生菌丝在孢子萌发处的植物组织中进行生长发育和侵染,引起植物组织萎蔫,最终变褐枯死。果实感病后外表正常,但果内有海绵状的菌丝体,最终感病果实萎蔫后脱落或干缩成黑色僵果掛于枝头。
2.3.3 发病规律
在僵果上越冬,翌年孢子在僵果上萌发,随雨水传播进行侵染,早春多雨和晚期霜害加重发病。
2.4 枝枯病
2.4.1 病原
主要为乌饭树拟茎点霉(Phomopsis vaccinii)[10],即越橘间座壳(Diaporthe vaccinii)的无性阶段、葡萄座腔菌(Botryoshpaeria dothidea)[11],其次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 [12]、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13]、假可可毛色二胞(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14]。
2.4.2 发病症状
主要侵染当年生嫩枝,感病初期出现红褐色病斑,后逐渐向下扩展,并造成嫩枝变褐枯死,嫩枝的叶片枯死但不脱落。侵染枝干会造成枝干变褐,病原菌的菌丝体阻塞导管,造成枝干枯死,严重时整株枯死。
2.4.3 发病规律
在病枝上越冬,经伤口和芽侵染,多发生在5—6月。
2.5 锈病
2.5.1 病原
Pucciniastrum vaccinii,属担子菌门膨痂锈菌属[15]。
2.5.2 发病症状
感病叶片前期出现红褐色斑点,后颜色逐渐变深,且病斑中间出现黄色锈斑,叶背面可见黄色的病原菌孢子,受害叶片褪绿变黄,感病较重的叶片提早脱落。
2.5.3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转主寄主桧柏类植物上越冬,春季遇雨水冬孢子吸水膨胀,随雨水传播到蓝莓上进行侵染。
2.6 叶斑病
2.6.1 病原
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16]、壳针孢菌(Septoria leaf spot)[10]、柯氏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colhounii)[17]、巨腔茎点霉(Phoma macrostoma)、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17]、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18]。
2.6.2 发病症状
感染大多发生在幼叶上,感染4周后,症状肉眼可见。侵染大多从叶缘或叶尖开始,感病叶片初期出现红色圆形病斑,病斑外圈有红色晕圈,后逐渐向周围扩展,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
2.6.3 发病规律
在病叶上越冬,随雨水传播进行侵染,喜潮湿气候。
2.7 根腐病
2.7.1 病原
棒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19]、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20]、科氏丽赤壳(Calonectria colhounill)、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21]、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22]、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20]、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20]、疫霉属(Phytophthora sp.)[23]、腐霉(Pythium sterilum)[24]、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24]、寄生帚梗柱孢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25]、絲核菌属(Rhizoctonia spp.)。
2.7.2 发病症状
蓝莓根部感病后,侧根先坏死腐烂,后扩散到整个根系,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干枯,最后植株彻底死亡。若此时扒挖蓝莓植株的根部检查,可看到白色的菌丝体在蓝莓主根与侧根上,周围的土壤也有白色的菌丝体。
2.7.3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根和土壤中越冬,随雨水传播进行侵染,高温高湿的环境和蓝莓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
3 病害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1)蓝莓的种植地应选择土壤疏松、土壤呈酸性(pH值为4.0~5.5)和有机质含量不低于8%的地块,以利于蓝莓的生长;在蓝莓的种植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栽培密度,利于通风,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农家肥和化肥的使用,以施用氮磷钾肥为主,增强蓝莓的树势,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蓝莓的日常管理,在雨后及时排水,保证蓝莓种植地不形成高温高湿的小环境,减弱病原菌的生长,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和侵染的环境。2)应选择合适的蓝莓品种,根据种植地的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做到因地制宜。3)在蓝莓发病前期,及时进行清除病株病枝的工作,以减轻蓝莓的发病程度,减少经济损失。4)为防止锈病病菌的蔓延和传染,在蓝莓种植基地周围,不宜种植桧柏等树种;为防止蓝莓叶斑病的蔓延和传染,建立新果园应距离感病果园2 km以上。
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作为病害防治的必要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防治作用和防治地位。蓝莓作为一种新兴水果,其绿色健康的质量是蓝莓种植业的追求,因此,对蓝莓进行化学防治时必须做到在采果前20 d之内坚决不用药,以保障蓝莓果实的绿色健康。另外,化学农药的选择也应该以生物农药为主,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为辅,科学合理地施用。
1)灰霉病:在花期和果实发育期开始喷药,可选用腐霉利、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嘧菌酯和百菌清等。2)炭疽病:在花期和幼果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等。3)僵果病:可选用尿素和嗪胺灵等。4)枝枯病:可选用代森锰锌、百菌清、己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等。5)叶斑病:可选用苯醚甲环唑、福美双和甲基托布津等。6)根腐病:可选用咪鲜胺、多菌灵和福美双等。
从前人进行化学药剂筛选试验和田间试验可以看出,使用化学农药可以有效防治蓝莓的真菌病害,但农药残留问题深深影响着蓝莓的食品安全。因此,必须加大新型生物农药和生防菌剂的开发力度,对蓝莓病害实施绿色防控。
参考文献:
[1] 张珊珊,鹿永华,林德荣,等.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2015,37(5):68-71.
[2] 吴林.中国蓝莓35年——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6,38(1):1-11.
[3] 戴启东,李广旭.蓝莓灰霉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果树,2011(3):46-48.
[4] 仇智灵.蓝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4,43(1):90.
[5] 徐成楠,王亚南,胡同乐,等.蓝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0):3992-3998.
[6] 刘会梅,王向军,张凤娟,等.两种值得关注的蓝莓病害[J].植物检疫,2016,30(4):42-47.
[7] 李孟华,陈海宁,张新梅.蓝莓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J].江西农业,2019(20):20-21.
[8] 杨燕林,和志娇,王朝文,等.云南蓝莓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方法[J].植物保护,2014,40(4):153-156,197.
[9] 王学国.两种蓝莓病害的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16(26):64.
[10] 岳清华,赵洪海,梁晨,等.蓝莓拟茎点枝枯病的病原[J].菌物学报,2013,32(6):959-966.
[11] 徐成楠,迟福梅,冀志蕊,等.蓝莓葡萄座腔菌枝枯病研究进展[J].中国果树,2014(5):71-74.
[12] 张国辉,杨芩,李性苑,等.麻江县蓝莓枝枯病和果腐病病原鉴定及害虫调查[J].中国植保导刊,2016,36(5):12-15,82.
[13] 赵洪海,岳清华,梁晨.蓝莓拟盘多毛孢枝枯病的病原菌[J].菌物学报,2014,33(3):577-583.
[14] 王佳宁,赵洪海,尉莹莹,等.蓝莓毛色二胞枝枯病的病原菌[J].菌物学报,2016,35(6):657-665.
[15] 田小青,黎春刚.上海郊区蓝莓果园病虫害的调查及防治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4):147-148.
[16] 余磊,赵建荣,徐胜光,等.云南蓝莓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15,45(2):216-219.
[17] 石凌波,李媛,费诺亚,等.蓝莓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J].中国南方果树,2017,46(1):24-28.
[18] 薛德胜,李保华,练森,等.蓝莓叶斑病病原菌鑒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9,46(2):323-329.
[19] D. S. Xue, S. Lian, B. H. Li, et al. First Report of 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 Causing Root Rot on Blueberry in China[J]. Plant Disease, 2018, 102(8): 1655-1655.
[20] N. Y. Fei, Y. B. Qi, T. T. Meng, et al. First Report of Root Rot Caused by Calonectria ilicicola on Blueberry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J]. Plant Disease, 2018, 102(5): 1036-1036.
[21] B. A. Pérez, F. Murillo, M. Divo de Sesar, et al. Occurrence of Fusarium solani on Blueberry in Argentina[J]. Plant Disease, 2007, 91(8): 1053-1053.
[22] B. A. Pérez, M. F. Berretta, E. Carrión, et al. First Report of Root Rot Caused by Fusarium proliferatum on Blueberry in Argentina[J]. Plant Disease, 2011, 95(11): 1478-1478.
[23] G. Tamietti. First Report of Phytophthora cinnamomi on High-Bush Blueberry in Italy[J]. Plant Disease, 2003, 87(4): 451-451.
[24] T. D. Miles, C. I. Woelk, A. Rojas, et al. First Report of Pythium sterilum Causing Root Rot of Blueberry in the United States[J]. Plant Disease, 2011, 95(5): 614-614.
[25] 费诺亚.蓝莓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8.
(责任编辑:丁志祥)
收稿日期:2022-03-15
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8Y012)。
作者简介:祝友朋(1996—),男,云南曲靖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林木病害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