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
今年,对职业教育领域来说,最大的新闻无疑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新职教法)于5月1日正式施行。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为国育人的重任。职业教育的变革已经启幕,当下及今后,中职、高职院校如何顺应社会所需,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些院校的学生有哪些成长路径?
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职业教育“直通车”
7月12日,南京市中招第一批次录取正在进行中,一则报考信息引来众多关注。一名中考成绩为631分的学生,放弃填报南京市排名靠前的高中,选择了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的教育。
考生的志愿并非误填误报,是学生与家长的理性选择。
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学校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招生25人。在报考的考生中,最高分631分,最低分559分,大多数学生中考成绩在570分、580分以上。总体来看,这个招生项目的录取分数比往年高约16分。
在该校2022年招生专业设置介绍中,第一批次“3+4”的专业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方向为旅游管理,合作单位是南京晓庄学院。
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是在江苏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由设区市教育部门统筹协调,本科高校牵头,对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 “领航计划”中等职业学校等省内优质中职院校,中职专业与本科专业对口衔接,联合制定 “中职3年+本科4年”分段衔接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经过转段考核,达到相关要求的,进入对应的本科院校继续学习4年,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取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
2013年,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即与南京晓庄学院合作办学,是南京市最早开办“3+4”中职和本科衔接的职业学校之一。
可以说,这名学生的选择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从2012年起,南京逐步构建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性本科为方向、研究生教育为试点的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职教高考、中職与高职“3+3”分段培养项目、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以及今年新开设的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分段培养等。
南京市打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文件,2022年,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培养项目除了“3+3”“3+4”“5+2”之外,还包括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4+0”联合培养等培养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主体涵盖了本科高校(含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
诸多培养项目为初中、高中的毕业生提供了进一步提升的通道,为一批学习成绩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各类学生尽可各取所需。
对广大考生而言,众多发展路径中有一个新选择,即试点中的职业本科大学。
2019年起,教育部批准3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即为其中之一。
今年6月10日,该校举行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曹同学的学位证书吸引不少师生拍照打卡,这张编号后6位为“000001”的学位证,是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本科高校发出的第一张学士学位证书。
今年6月,该校903名本科毕业生拿到了学士学位证书。这903名学生是通过参加2020年江苏“专转本”考试进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分别就读于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专业。
作为首批“吃螃蟹者”,毕业生收获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面向未来的多元选择。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说,在首届“专转本”两年制本科生毕业之后,学校还将培养四年制本科生。学校会根据生源、专业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以“专业特区”的形式探索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已有了明确的发展路线。
江苏省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系统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适度扩大专科本科贯通培养招生规模,鼓励本科学校适当扩大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规模;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积极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十四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就学的比例持续保持在70%以上,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保持在同期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体规模的30%左右。
同时,全省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设300个左右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探索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鼓励职业院校学生注册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推动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培训的学分认定和累计。
政策加持,
为中职、高职学生提供进阶新路径
王德龙是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项目学生,从镇江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化工工艺专业毕业后,进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专业继续学习。
王德龙喜欢化学,升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后,他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备战技能大赛。天道酬勤,2020年12月,他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苏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代表江苏出战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斩获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银牌,并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
凭借在技能大赛中出色的表现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王德龙荣获“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2021年7月,又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因长期备赛,王德龙错过了全省统一的“专转本”考试。他选择“专接本”,将接受扬州大学相关专业的理论学习,毕业后拿到本科学历和学位。其优异的竞赛成绩,将对后续的求学和工作提供极大帮助。
他规划了清晰的成长轨迹,取得本科文凭后考研、读博,并向学术研究方向发展。
相关部门出台的多项具体办法,为王德龙这样的优秀学生的未来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2021年3月到4月,江苏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15家单位联合举办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设中职赛项和高职赛项。其中,中职学生组参赛对象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在校生及五年制高职一至三年级学生,高职学生组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和五年制高职四至五年级在校生。
大赛的奖励政策中,参加中职组比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享受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相应的奖励政策,但必须按时参加对口单独招生报名和考试;参加高职组比赛的学生可享受普通高校“专转本”有关奖励政策。获省赛一等奖或国赛二等奖以上学生可直接录取本科,但须参加全省统一的“专转本”考试。
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专转本”选拔工作实施办法》中,获2021年、2022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省赛一等奖或国赛二等奖以上学生可直接录取本科,但须参加全省统一的“专转本”考试。
同样,在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省2022年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招生实施办法》中,对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应、往届毕业生的升学明确了具体的奖励与照顾政策。
今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拟定于10月举行,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大赛通知中也有针对比赛的奖励政策,获省赛一等奖或国赛铜奖及以上普通高职(专科)学生(限排名前三)可直接录取本科(须参加全省统一的“专转本”考试)。
不光是提升学历,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对就业也是益处良多。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安莹介绍,近年来,面向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全面展开,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备赛、参赛。目前,各类大赛均将世界技能大赛的文化元素及理念嵌入比赛各个环节,增加了对选手的专业综合素质考核,如阅读理解能力、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团队意识、HSE的综合应用等,特别是大赛的项目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更具针对性。学生如果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社会认可、企业也认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利。举例来说,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后,会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称号,技术技能等级及职称会提高一个档次,就业渠道大大拓宽。
对中职、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过比赛实现人生进阶是一条值得拼搏的新赛道。这样的新赛道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
深化产教融合,
让职业院校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
张俊是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团委负责人,今年暑期,他依然忙碌,带着学校集训队的学生去外地参加技能比赛。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省内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主要以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培养对象,同时还实施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等培养项目。今年,学校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增设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分段培养项目。9月,这个班招录的几十名学生就要入学了。
在学校2022年专业介绍中可以看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专业大多是工科类,如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
学校地处常州经济开发区,这里企业多,具备校企合作的条件,因此,学校经常和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横向课题。
学校老师会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比如张俊主攻的工业机器人技术,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学校也会将企业引入校园,企业在学校设立办公室;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产品的研发、生产等环节,边学边练。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操的设备跟企业使用的设备还不能完全匹配,但是学生所学的技术,如PLC技术、电工、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足以满足企业所需。张俊说:“像PLC控制器,我们在教的时候,用的都是工业级别的,是最新的。”
常州的企业以民营企业或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到学校招聘时,张俊会了解企业的需求。他发现,企业所需和学生所学是不一样的。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知识、技能都要学,但是企业的要求相对单一,可能只是某个专业的某一部分內容,所以学生要将之前所学进一步细化、深入。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方式,是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真实体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
不同的职业学校,会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商学院主要采取如下方法:一、遴选校企合作基础较好,学生接受度高、认可度强的企业,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等形式合作教学;二、共建产业学院,通过校中企、企中校的形式,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过程。
商学院院长章艳华说,企业对财经商贸类学生的要求,除了基本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外,还需要学生能直接为企业所用;工作中要具备领导能力,带领团队完成项目、任务;能持续学习行业前沿技术,善于竞争对抗,承压能力强。
而校企合作、“真刀真枪”的教学模式,直接将学生推到一线,能够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针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安莹认为,职业院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只有平等、互信、互惠才可能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大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等工作的力度,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建立校企信息沟通平台,促进沟通常态化。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激励制度,客观、全面地反映校企合作成效。另外,企业是营利性组织,职业院校是公共服务组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应当完善投入与利益协调制度,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职教法提出了完善产教融合制度支撑,把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导向,着重解决职业学校“一头热”、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在他看来,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让企业能够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中得到一些政策红利。有了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参与度、积极性也会增加。
这些一线工作者的呼吁已经得到了回应。
江苏省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产业学院;推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一批覆盖全产业链、辐射区域发展的职教集团;实施职业院校产业教授选聘计划,每年从行业企业选聘200名左右的产业教授;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国有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5%设立学徒岗位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到2025年,江苏将建成50个产教融合集成平台、20个公共实习实训中心(平台)、30个紧密型职教集团。
焦虑仍在,偏见仍在,
职业教育尚需爬坡过坎
新职教法取消了“普职分流”的提法,改成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法律公布后,这一细节变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舆论将此解读为取消“普职分流”,话题甚至一度冲上热搜。
4月27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回应了这一问题。他明确表示,这是一个误读、误解。
他用四个关键词解析了新职教法的规定:第一个关键词是“义务教育后”,也就是说,初中教育后要实行普职分类教育;第二个关键词是“不同阶段”,是指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都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第三个关键词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允许各地普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各地可以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程度、本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情况,合理规划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招生规模;第四个关键词是“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两种教育只是类型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
“普职分流”与“普职协调发展”,几字之易,为何引来舆论热议?浙江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亚南认为,公众对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偏见,许多家长、学生将职业教育打上“二流教育”的标签,刻意强调“分流”一词,易导致学生及家长产生教育与社会焦虑。
要想改变这种偏见,或许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小张这个暑假没有休息,留校备战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赛项(高职组)的比赛。
他是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的学生,备赛的目的是希望在大赛上取得好成绩,为以后升本和就业做准备,他说:“如果我在国赛上取得二等奖以上的成绩,就可以去更好的本科院校。”
他更倾向于进入普通学历教育的本科院校,而不是职业类技术大学。他觉得,如果升入本科院校,将来的学历或学位证书上还写着“职业”二字,有点接受不了。
小张不讳言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偏见是普遍存在的,他们会认为专科学生入学分数低,素质肯定不好。”如果政策规定,高职院校的学生升本只能去职业技术大学,那没问题,他也愿意去。但是,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不选更好的呢?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商学院院长章艳华表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定位就是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职教法出台后,职业院校在生源、专业设置、学校教学、产教融合、学生就业等方面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潜移默化的,会逐步改变社会、家庭、用工单位及学生等群體在思想观念、价值主张、择业路径等方面的认知,会提升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提升,仍需社会各方面(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家庭、学生)共同努力、主动作为。
新职教法不是对旧法的小修小补,而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大动作”。变革之下,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阶段的教育,要想实现“普职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或许得不断爬坡过坎。
浙江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亚南指出了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难题。“要关注中职办学规模的滑坡风险。”王亚南说,新职教法将国家制定普职比的权力下放给了地方(省级)政府,各省市普职比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取消普职比“一刀切”政策后,如果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社会舆论对中职教育不利,地方政府可能会在舆论压力下缩减中职办学规模。这种缩减往往是在社会舆论压力下的被动调整,而不是对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主动应对。还要警惕职业教育办学“唯升学”的导向。少数职业教育办学者将普职协调发展狭隘地理解为:职业教育要同普通教育一样发展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只要搭建了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建立“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完整教育体系,就能够同普通教育“平起平坐”。长此以往,很有可能造成职业院校忽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无法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供给,最终产生过度教育与“技工荒”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