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杜方
那是将抵湛江徐闻的某日,友人闻讯前来送行,见面即惶惶正告我,徐闻农村凋敝、红土贫瘠,民风蛮横无礼、好勇斗狠,夏至则旱魔肆虐、狂风雷暴,艰险异常云云。
我先是愕然,再则默然,后才释然回话:“恐不至于此吧?!”他狡黠笑了笑:“但愿不至于此,我也是听说如此!”
听说如此!?——其时我印象中之徐闻,仅限于苏东坡及汤显祖两大文化名人贬谪驻足之地,而对于艰险异常之说,也确能搜得佐证一二。网络有不少“雷地僻滨于海,俗尚朴野”“徐闻朴侈不齐、性悍喜斗”等关于当地民风的记载;由电视报刊中也可知悉,雷州大地近年确是罹了天旱地坼之难,史无前例的百日无雨,土地龟裂道道,燥如沙漠行者奄奄一息的裂唇。
然而,大都会里如我等不事稼穑、少出远门的市民,于那天涯之海角小邑之印象,也绝易止于人云亦云——真正面纱,亟待亲历其境。
初抵徐闻,既来则安
徐闻之距广州,逾千里之遥,学校领导及诸位同事历次前往,必驱车千里、风尘仆仆,常常是朝发夕至或夕发朝至(其时未有高速路直通)。三载间往返于广徐的跋涉路程,粗略估算也足以环绕中国疆域一周。
二〇〇七年一月,我随工作组何承栋组长等正式启程;那是料峭春寒的冬日,距春节仅十余天,悠悠岁晚,我们和着风声上路,车行疾驰,一路辗转一千三百多里方抵达徐闻地界。
车至湛江遂溪,路旁物种及泥土色泽展示着一种独特的热带风情。临近徐闻下桥镇,那翡翠宝剑扎堆状的剑麻田舒卷着我的惺忪双目,直至倏忽拐入北插村委会大楼前空地。
车门打开的瞬间,我觉着了天之澄澈蔚蓝;许多宽厚结茧的大手徘徊于胸前,诉说着温暖的等候,后面是许多憨厚的笑颜,此笑颜于日后愈发亲切。
其时,除了村支书许秋玉书记,村委众干部几乎皆是地道农民,工作闲暇仍需面朝红土背朝天。村委副书记郭朝栋乃当地“香蕉大王”,曾荣当湛江市“劳模”。
同来的何承栋组长本徐闻人士,此番下乡驻村既是担当大任,依乡亲所说还属荣归故里兼支援家乡,我追随左右,融入当地干群毫不费力。与村干部朝夕相处,同食同住同乐,同为村中大小事务奔波,感情日笃弥深。
每每是和蔼的麦玉珍大姐将饭菜烧好,村委会众人围于桌前,或站或坐或蹲,席间土味对话此起彼伏,粗茶淡饭却又其乐融融。
常常是同样和蔼的许秋玉书记捎来菠萝、杨桃,硕大饱满且鲜美可口,解我馋涎。抵徐闻前的顾虑尽已释然,然而雷话发音与普通话风马牛不相及,仅语言不通一项,即令我万难适应,于是便有我“赖老师”之发音大类“懒老猪”,于是便给茶余饭后添了不少打趣的谈资。
此后的日子,我常于傍晚沿狭小村道,朝日落方向的深村慢跑锻炼,偶遇荷锄的老农、摘菜的大婶或骑车的小伙,纵不知对方姓甚名谁,总会点头致意,或是寒暄问候。
乡亲们远远招呼我:“懒老猪,加煤棉?(雷州话:吃饭没)”我常得意回道:“加啦!加啦!(雷州话:吃了!吃了)”——试问徐闻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融入徐闻,情随境生
一个夕阳正红的傍晚,于“百亩仔”自然村剑麻田,我碰见了正在除草的洪中森村长,饶有兴致地攀谈地里的收成。他脸上乍现难色:“已两个多月无雨,多个村庄出现用水难,剑麻最耐旱,但其它作物须抽取地下水灌溉才能保收成,怪难熬的。”
其时,广州正处梅雨时节,雨水沥沥,电话里母亲总抱怨衣服难晾干——澄澈蔚蓝的天啊,能否让八方的水汽也飘至徐闻大地?倘真有天公,那时我定申诉,徐闻并非如友人听说那样红土贫瘠,假若灌溉充分,红土地立变沃野千里;徐闻民风也绝非“蛮横无礼好勇斗狠”,都有我亲历为证。
某日,我于道上呼喊前方友人,其时我俩相距甚远,因背对未能觉察,而他身旁一位骑车的毡帽长者闻声,立即停下单车,轻拍其肩并扭身指向我处,喊声因而得传。
长者渐行渐远,我忽想,于步履匆匆的广州都会,此人此事,恐亦并不多见罢——我平素想,能夠不为利势所趋而对陌生人施予援手者,总应是受了高等教育或富裕文明地区之民众,但徐闻老少却常常微笑着,为我指路,一腔热心肠!
徐闻百姓是万不该受此苦旱之灾的!而天依旧日复一日难见滴雨。五月上旬某夜零时,燥热使我辗转难寐,我起来扶腮凝望村委会大楼前207国道昼夜不息的车流。
每日经此道难以胜数之巨型货车,琳琅满载,将徐闻的菠萝、香蕉、蔬菜、生猪等鲜活农产品源源北运,最远竟跨越国门运抵俄罗斯,供应了千家万户的“菜篮子”。
207国道全程3738公里,经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广东八个省份,北起内蒙古锡林浩特,南至广东徐闻海安港。
海安西南五里乡一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丝港瀛洲遗址,再往西便是祖国大陆最南端之灯楼角。海安之东是绿椰摇曳、树阴吐翠的旅游胜地白沙银滩。明代士大夫汤显祖贬谪徐闻,曾游此地,留下翰墨:
“东望何须万里沙,南溟初此泛灵槎;不堪衣带飞寒色,蹴浪兼天吐浪花。”
我曾随汤翁足迹,漫步银滩,聆听浪潮唱鸣,感受风吟鸟语,情随境生,唏嘘不已!
感念先贤,此心凛然
提及汤显祖,对《牡丹亭》“游园惊梦”之“至情”皆有所闻,然而汤显祖因上疏言事触怒权贵、贬谪徐闻造福一方百姓之功德,他乡之人或知之不多。
现偏安徐城一隅的“贵生书院”乃当年汤显祖捐资兴办,自此,曾被汤翁称作“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的徐闻百姓,始沐浴文明教化之风。
遗憾书院未建成,汤显祖即贬除浙江遂昌任知县;他于未竟事业意有耿耿,故赋诗咏怀:“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
汤翁的拷问,百代以来仍震慑人心,难怪当年田汉先生拜谒书院后留下“贵生书院遗碑在,百代徐闻感义仍”(汤显祖字义仍)的赞语。
先贤功德,高山仰止,也引人深思:我等响应号召赴此地挂职扶贫,纵使尽心尽力,勤于献计献策,离别之后,当地百姓可会感念如斯?
共产党人,无愧于心!三载以来,我所在的广东金融学院共派驻三批工作组,为北插村修渠筑路、抗旱救灾、捐资建楼、抚恤群众,真心驻真情帮,从不敷衍了事。
共产党人,满腔热忱!广金对北插小学的关注与扶持是不遗余力的,捐资捐物、赠书送教。小而言之,是为北插村的孩子,是希望他们拥有美好之将来;大而言之,是为徐闻的发展,是希望秉承先贤遗志,献奉全体师生的“至情”,一如汤翁之创办贵生书院。
抵徐闻前,亲朋问我:“下乡为甚?”当时无言。而驻村临近尾声,凝望足下红土,我心凛然——为着多年以后,此涛声“徐徐而闻”旧地,汤翁所谓“淳雅可爱”之人们,依稀忆及广州那故人之身影。
那是我的红土地,我的“贵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