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燕
摘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新的统编教材设置的一个学习任务,对于这个新的教学任务,老师们一直存在着考与不考,如何考等疑惑。在此前提下,笔者另辟踩径,探讨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如何落实该教学任务,在将整本书读“活”的同时,兼顾学生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学习任务群应试能力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单元形式进入教科书业已三年,为此辽鲁琼京津沪6省市已经逐步将其纳入高三语文复习内容。国家考试命题中心虽然一直未明确“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相关内容是否纳入高考考查内容,但关于读整本书的应试准备,在6省市悄然开始了。大家关注的已经不是考不考,而是一门心思在猜如何考。包括非高考年级语文教学时也在关注新教材高考如何涉及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近些年,很多学校都在命制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考试题,大致归为如下几类。
类型一,仿照高考试卷论述文本或者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模式,即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选取相关文段,严格按高考命题方式,或选择、或简述;仿照高考试卷文学文本的考查模式,在《红楼梦》中选取相关文段,严格按小说的命题方式命题;仿照高考试卷语言题的考查方式,在《乡土中国》或者《红楼梦》以及对《乡土中国》《红楼梦》的评论性文章中,选取相关段落,按语言题的考试方式命题。
类型二,模仿近几年北京卷或者前几年的江苏卷的命题模式。
类型三,《红楼梦》的考查,模仿北京卷,但对《乡土中国》的考查就没有先例了,所以,不少学校做了探索和设计,直接选取《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单独命题,或单选,或简答等。
第一类命题依据有二:其一,专家和一线老师都有一个共识,研究高考就必须研究高考试卷,高考试卷是“指挥棒”,是“样卷”。长期在“指挥棒”下冲杀成了定式,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严格按题型训练了,考不好没关系;否则,难辞其咎。其二,命题老师言之就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阅读过《乡土中国》和《红楼梦》。
笔者对第一类的“试卷研究说”,按下不表;对“读没读说”,不妨谈点浅见。
看看新课标第一任务群关于宗旨的表述: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当然,一道考题未必能考查读整本书能所有能力,但在“高考是指挥棒”的今天,命题方向决定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方向,在高考没有明朗化之前,它对高三如何备考,高一如何推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都有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方向不对,对应试和教学,都有可能带错节奏。
仿高考的命题方式,细究起来,仅仅是“为考而考”,沿用传统的考题模式这个“旧瓶”装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这个“新酒”,只是替换了阅读材料,体现不了对读整本书的考查目的。有人说,语文试卷上的阅读材料,本身就体现了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读整本书不就是阅读能力吗?此言差矣,不过也正好说明混淆了“语文阅读能力”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区别。
其次,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应该立足于“整”,而拎几段文字出来进行肢解式阅读,本身就混同于单篇阅读,加上试卷选文长度的限制,试题指向就必然碎片化,怎么命题都失去了“整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其三,阅读能力的考查,立足的是综合阅读能力的考查;整本书阅读自然包含在其中,但又是有区别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整本书阅读是两个概念,它们具有包含关系。如果把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比作一场全能运动会,那么,读整本书只能算全能运动会上的一个项目,对运动员考查只能针对其运动项目来进行。比如,某个运动员是短跑选手,不能用高度来衡量。语文试卷如果不涉及到整本书的阅读,那就是全能考查;一旦涉及到整本书,那就需要明确其考查范围。比如现在的北京卷和过去江苏试卷对《红楼梦》阅读的考查,就是按任务驱动来单独命题考查的。
本着“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等方向,应该好好领会一下什么叫读“活”,具体的说,就是如何由“薄”到“厚”,再由“厚”读“薄”,关于这里的“薄”和“厚”,谁都明白.不需废话。目前走访了很多学校,学生手里不乏其“《(乡土中国)考试指南》”之类的应试资料,翻了翻,大致就是一段段选文加几道选择题,还有大量的識记材料,有些老师给学生规定了每天背诵的量。这样把阅读考查变成了死记硬背的训练,不仅极大地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考试毫无作用。尤其暗示学生脱离原著阅读,为了应试,捧着资料背诵。这样的做法,不管背了多少资料,都只能是“薄”,只能是识记了一堆垃圾数据,“厚”不起来,更遑论读“活”。
整本书的阅读量的确大,但撇开原著死记硬背更是盲人瞎马;读过、读通,读活才是应试之道。
看看以下的几个检查题。
题1:《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有这样一件故事。
贾芸向舅舅借钱去讨好凤姐,未果,回来路上撞见醉金刚倪二。倪二是个泼皮,以放高利贷为业。得知邻居贾芸需要钱,就把手里的银子借给贾芸,还说“我在外头有名放帐,你却从没有和我张过口。也不知你厌恶我是个泼皮,怕低了你的身分,也不知是你怕我难缠,利钱重?若说怕利钱重,这银子我是不要利钱的,也不用写文约,若说怕低了你的身分,我就不敢借给你了,各自走开。”一面说,一面果然从搭包里掏出一卷银子来。
这个细节写出了倪二仗义,如果要从文学作品本身来分析其仗义,可以有很多说法,这里请你仅用《乡土中国·乡土本色》等相关论述来简要说说倪二为什么仗义。
参考答案:①乡土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②以土为生,土地不流动,就具有稳定性,世代定居;③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低头不见抬头见;④排斥契约,谁要打官司,那不是见外了么?倪二与贾芸是街坊邻居,是熟人关系,讲交情,讲面子。所以,也就体现出一种仗义。
这道题的设置,是用《红楼梦》故事做情景,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再现,题干排除了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可能表现出的多种意思,指向传统文化,要求学生从《乡土中国》中援引相关理论来阐释。这是用死记硬背不能解决的问题,只需要对《乡土本色》一章所描述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性质有所了解,知道中国乡土社会的这种文化传统,联系情景,就能做简要分析。
题2:①“宴请”与“还席”或者“送礼”与“回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情现象,更是一门学问。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请了螃蟹宴,贾母还席;②日常生活中,谁要临时请客吃饭,大家都抢着买单。③哥哥薛蟠从外地回来很多物品,薛宝钗给大观园所有人都送了一份礼物。我们现代社会,夫妻也好,朋友也好,开始接受“AA制”。请你根据《乡土中国·从血缘到地缘》相关论述,做简要陈述分析。
参考答案:乡土社会是一个亲密社会,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个分子间都相互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宴请和还席,送礼和回礼,既是对他人的感情投资,也是为了不欠他人之情。其实,正是这种欠情和还情,密切着人际关系。当“熟人社会”逐步进入现代陌生人社会,这种礼俗和人情逐渐淡漠,哪怕是夫妻之间,开始接受西方团体格局的要素,讲究的是平等、权利和义务,所以,“AA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就被一部分人接受。
题2是将《红楼梦》故事和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当做情景再现,而平时人们对这类情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很少去认真探究其根源。如果能够把《乡土中国》读“厚”,读“薄”(活),就能深深理解类似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也是“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这是从“整本书阅读”的效果上讲,强调个性化理解,能够读活,读出生活来。
题3:根据你阅读《红楼梦》第33回“宝玉挨打”,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贾政痛打宝玉,有三个因素促成,请你说说哪三个因素。
(2)贾政痛打宝玉,与《白鹿原》白嘉轩在祠堂对儿子白孝文“执家法”,有何异同?请你用《乡土中国》相关论述简要阐释。
参考答案:①贾宝玉不乐意见贾雨村(厌恶仕途经济);②忠顺王府长史官上门索取琪官;③贾环进谗言。
《乡土中国-家族》论述了子对父要“服从”,父对子要“负责”,二者相同;按《乡土中国·长老统治》的论述,白嘉轩是族长,除了对儿子负责以外,他还有对氏族有“教化的权利”,因此,他要在祠堂“执家法”。
这道题,先是对《红楼梦》情节和主题的考查,是为考《红楼梦》而考《红楼梦》,毕竟作为原著阅读的考查,能够促使学生坚持原著阅读,避免为了应试用解题式的教辅资料替代了对原著的品味。
题4:以贾母为中心,根据《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相关学说,请你说说宝玉和贾环(探春)在贾府的地位。
参考答案:贾环至少在宝玉外一圈(图二所示),理由是宝玉为王夫人所生,贾环是赵姨娘所生,嫡庶文化所决定。
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三个知识点:第一,对《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有所了解,以贾母为中心,形成的亲疏远近的差等次序;第二,对《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涉及到的人际关系有所了解;第三,对传统文化中的嫡庶文化有所认识。
圖一,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社会文化,在当今,祖母的儿子与第一任妻子和第二任妻子所生子女都是一样的血亲关系,但在传统社会中,因嫡庶却大有差别。
考试题型设置本来没有优劣之分,而且一套试卷,应该有不同题型,才能增加其信度。只是不同的题型都承载着相应功能。对阅读的测评固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还是想说,读整本书,考试只是促读手段,阅读与考试则是皮与毛的关系,千万不可本末倒置;读整本书还在于“读”,原著阅读,是读“活”的基础,更是应试的基石。最后强调一点,如果涉及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就应该有单独的考试方式,毕竟读整本书能力考查与语文阅读能力考查不是一个目标。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有经费课题“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 - 08- 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重庆杨家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