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军
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我们如东县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沉甸甸的牌子凝聚了全县人民的汗水与心血,是高质量发展进程的生动实践,更是百万如东儿女的光荣与骄傲,回味其中甘苦,深知“广常识、护常态、增常力”是我们强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的关键。
广育“常识”,先塑文明人、再建文明城
“以人为本”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创城过程中注意落实“过程群众参与、成效群众检验、成果群众共享”,力求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共成长。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文明创建的各种规范广泛训育成全体市民通晓通行的“常识”,变成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为此,我们首先坚持问题导向,查找突出问题。结合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基础设施巡查,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同步巡访,传递创建信息、收集群众需求,提出合理建议、督促解决落实,进一步搭建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按照“抬头可见、举目可观”要求,继续加大中心城区、公共场所、重要路段等主要阵地的公益广告投放,不断提升公益广告品质,展现城市精气神,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变化。
然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持续开展“倡导公筷公勺 拒食野生动物”“烟头不落地 如东更美丽”等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文明家庭评选以及讨论等活动,引导市民自觉遵守文明规范,养成文明习惯。放大“中国好人”如东现象品牌效应,发挥“好人馆”、好人墙、好人广场等阵地作用,引导群众争当“如东好人”。建设“志愿如东”,统筹抓好县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推进志愿服务成为城乡居民的生活常态,让红马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重制度护航,持续优化“常态化”机制
一是强化领导推进机制。定期督查、指导工作,及时交办任务并协调解决难题,确保包干点位、社区及镇(区、街道)对照测评要求精准达标并保持常态长效。同时,每月召开一次创建工作例会,交流研究包干范围内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创建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以清晰明确的领导责任和工作机制有力推动问题整改和任务落实。
二是优化核心运转机制。立足当前创建阶段特征,积极转变文明城市建设理念,将工作重心由上一阶段全力完善城市基础功能,逐步转向更加注重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和智能化,通过切实可行的手段,强化督查、考核职能,促进城市管理质量再提升,真正做到让老百姓满意。
三是严格督查考核机制。坚持月度、季度、年度督查评分,通过媒体公布结果,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失分、谁担责”的责任体系。对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履行职责、推进工作、完成任务情况进行高密度、多轮次检查,定期通报进展情况。
高点定位,保持稳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常力”
针对城市管理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我们推进专项治理和有效管理相结合,确保稳步提升市内全域文明程度的“常力”。
在项目规划上,我们将市政道路、绿化工程、市容市貌、老旧小区改造、便民市场建设等惠民利民工程与文明城市创建标准进行有效衔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紧迫、最能出实效的地方,推动形成梯次接续的创建项目实施规划。
在行业管理上,我们通过高密度的督查指导,重点落实窗口行业规范服务、制度公开、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志愿服务等工作。指导窗口单位结合业务特点,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岗位技能和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着力抓好“门前三包”、公开服务标准、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健全投诉处理机制;设立志愿服务岗,开展文明引导志愿服务,实现规范、文明、优质、高效服务。
在镇村创建上,我们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统筹垃圾和污水处理,推进农村改厕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鎮区商业街、居民小区、农贸市场、车站、公共厕所以及政府、医院、学校周边等人流密集区的环境秩序整治力度。优化专业保洁、城管队伍,提高镇区管理水平,常态保持镇容镇貌整洁有序。用好“道德讲堂”阵地,广泛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其中,让“共创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努力提升创文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
(责任编辑:仇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