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敏
走进黑山阻击战纪念馆,通过展陈的一件件无比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黑山阻击战这个解放战争中震撼全军的阵地阻击战战例,就生动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引发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感悟,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正在进行之时,继举世闻名的塔山阻击战之后,辽西大地上又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在黑山打响。英勇的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以下简称“十纵”)2万余名将士同5倍于己的国民党精锐之师,于10月23日至25日,进行了三天三夜的鏖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将敌人死死钉在了黑山,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回师辽西、全歼国民党西进兵团赢得了决定性的时间。正如中共中央在“庆祝辽西大捷”的电报中所指出的:“如果说锦州之战是辽沈战役关键性初战,辽西围歼战即是辽沈战役中最后的决战,一战取胜,东北问题解决了。”由此可见黑山阻击战的重大历史意义。默默无闻的黑山,因这场浴血之战而载入史册。鲜血染红的黑山,留下了炳耀千秋的经典故事、万代传唱的英雄赞歌。
战役背景
黑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进行到第二階段即辽西围歼战中一场至关重要的阵地阻击战,那么研究战役的背景就要从整个辽沈战役的背景去考量。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撕毁和平协议,兵分四路向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也由此开始。这时,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国民党军队拥有美国援助的大量新式武器,无论在军队数量、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国民党都明显占有优势。蒋介石声称,只需3个月到6个月就可取得胜利。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也宣称“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中共部队。
这时候的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不到3年的时间即1949年4月23日,他在南京的总统府就被人民解放军占领。12月,他带着蒋经国等人,黯然离开大陆逃往台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结束。
仅仅不到3年时间,形势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在左右着战争结局呢?原因当然很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人心等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三大战役的组织发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统一指挥下,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决战,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打得很艰苦,但也很漂亮。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首战,其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那么战略决战的首战为什么选在东北进行呢?东北有多重要呢?
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第一,东北野战军兵力大大优于敌人,打歼灭战比较容易成功。当时,东北野战军拥有正规军70余万人,加上地方部队已超过100万人,还拥有一支颇具威力的炮兵部队。而国民党军队只有55万人,被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地,东北是当时全国唯一我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的地区。第二,东北野战军若拿下东北,可以以东北工业支持其他解放区部队。第三,辽沈战役一旦胜利,东北野战军即可挥师入关,协助华北人民解放军一同对抗和消灭华北的国民党部队。总体上看,我军在东北已经具备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
因此,党中央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位于关内外交通“咽喉”的辽宁省锦州地区成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控制锦州,就可控制北宁线,关上东北大门,堵住国民党军向华北的退路。
战役经过及意义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共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月12日至10月19日,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塔山阻击战成为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的关键一战。第二阶段是10月20日至28日,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西进兵团”。黑山阻击战就发生在第二阶段,是围歼敌“西进兵团”的关键,对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夺取辽沈战役最后胜利至关重要。第三阶段是10月29日至11月2日,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
有人将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与黑山阻击战以及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并称为解放战争中的“三大阻击战”。
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对东北的国民党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黑山是连通锦州与沈阳的交通要道,堵住了黑山,就关闭了敌“西进兵团”入关和回撤沈阳的大门。为坚决贯彻党中央全歼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10月23日至25日,装备落后的十纵2万余名官兵,与国民党“王牌”新一军、新六军等共5个军12个师、10万余精兵悍将组成的“西进兵团”,在黑山、大虎山一线25公里宽的防御战场上,浴血奋战72小时,阻击了国民党西进兵团的前进,加速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书写了解放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26日,东北野战军完成对“西进兵团”的包围,经过两天激战,全歼敌军10万余人,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经此一战,连同这一时期全国其他战场上的胜利,解放军的总兵力增加到310万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改变了我军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已经迫近的标志。毛泽东指出:“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因此我们可以说,辽宁是解放战争的转折地。
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指的是军队是进行战争的骨干力量,人民群众是进行战争的主体,军队和人民的团结奋斗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这是毛泽东对人民战争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决策和精心部署,是黑山阻击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另外,黑山阻击战的胜利,源于十纵官兵信念坚定、听党指挥。十纵将士坚决执行坚守三天三夜的命令,把守黑山、大虎山大门,72小时寸土不让,誓与阵地共存亡。司令员梁兴初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前沿指挥所指挥战斗。有人劝他说:“梁司令,你还是往后撤一撤吧。”梁兴初怒吼道:“战前我已宣布,不准后撤一步,我不撤看哪个敢撤?谁要想撤,就从我身上踩过去。”
八十四团七连奉命在尖山子警戒阵地坚守一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用巧妙的战术与敌人周旋缠斗、反复争夺,打退敌人整营整团10多次冲锋,为主阵地做好战斗准备赢得了宝贵的一天时间。八十四团六连坚守黑山主峰侧翼高地,全连130多人,打得只剩下8名负伤战士,卫生员自告奋勇继续指挥战斗,接连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就是靠着这股狠劲儿,阻击部队顽强阻击了5倍于己的敌人,谱写了“人民军队永远忠于党”的雄壮凯歌。
黑山阻击战的胜利,源于十纵官兵不畏艰难、敢打硬仗。在三个昼夜的坚守中,每个高地都有“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每座山坡都留下了誓死拼杀的血肉雕塑。92高地上的两个连战至最后一人,94高地上最后的5名战士抱着集束手榴弹冲向敌群。101高地的争夺异常惨烈,炮击留下的弹坑有6000多个,平均每平方米1个,101高地的山头生生被削去了2米的海拔高度。“李永发排”全体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正是有了这种不畏艰难困苦、敢打硬仗恶仗的血性虎气,我军阵地才成为敌人始终难以逾越的“生死界河”。
黑山阻击战的勝利,源于十纵官兵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当接到坚守黑山3天的命令后,面对如此悬殊的敌我力量,十纵官兵不讲条件、不怕困难,以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强决心坚决完成任务。面对敌“西进兵团”的轮番进攻和集团冲锋,十纵指战员视任务重于生命,不畏惧、不退缩,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敢于担当、不辱使命。梁兴初在作战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只要主力没有赶到,十纵的任务就没有完成。打剩一个团我当团长,打剩一个营我当营长,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就算是十纵打得剩下一个人,也要打下去!”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72小时誓死坚守,72小时浴血鏖战,硬是将敌“西进兵团”关在溃逃的大门之外,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又一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黑山阻击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整个黑山阻击战和辽西会战中,哪里有我军战斗,哪里就有黑山人民群众的支援。黑山县及周边的人民以勇于担当的精神,踊跃参军参战,修筑坚固工事,积极筹集粮草,抢救运送伤员,等等。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是黑山阻击战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如我军占领的101高地,是座寸草不生的石头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工事修筑起来困难重重。但是,黑山县民工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硬是将寸草不生的秃山头,变成了一座艰固的战斗堡垒,还挖成了一条35华里长的战壕。
再如,在黑山阻击战中,当地群众用4天时间赶制干粮2万多斤。他们不顾天空敌机狂轰滥炸,地面炮火纷飞,冒着生命危险,把干粮送到前沿阵地子弟兵手里。战士们吃着亲人送来的干粮,觉得分外香甜,纷纷表示要坚决消灭敌人,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心意。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县不到40万人,在阻击战的几天中共组织战勤民工8万余人,担架近5000副,运送粮食1500余万斤,2700多名青壮年参军,有400多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黑山人民为辽沈战役乃至东北解放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辽沈战役中年龄最小的烈士张德新的故事感人至深。张德新是黑山县胡家镇前黑村儿童团团长。1948年10月20日,他为了掩护农会干部转移,不幸落入敌手。一个国民党军官点着23名农会干部的名字大声喊道:“出来,赶快给我出来!”敌营长也喊道:“你们谁都不说,就用机枪突突死!限五分钟时间,如果不说就开枪!”五分钟过去了,敌营长见没有动静,气势汹汹拉开枪栓。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德新勇敢地走出人群,大声说道:“我就是农会干部、儿童团长,你们想怎么样!”敌营长说:“你是好样的,人群里还有谁是农会干部?你说了,就放了你。”张德新回答道:“农会干部是有,但是都转移了,现在这里只有我一个。”敌营长见张德新戏弄他们,气急败坏地说:“把这个小崽子拉进屋,给我审讯!”一天一夜,张德新连续被审讯5次,受尽酷刑,但他宁死不屈,始终咬紧牙关,没有透露半点消息。敌人绝望了,对张德新下了毒手。10月21日晨,年仅16岁的张德新倒在了鲜血染红的大地上。
历史启示
中国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战争年代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剿的严峻局面,毛泽东气定神闲地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人民群众用无数子弟的鲜血,染红了党旗、军旗和新中国的国旗。
1951年1月15日,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刘伯承任院长。由于教员非常缺乏,刘伯承以他独有的胆略,唯才是举,从起义投诚和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军官中,筛选一部分留做教员。一天,刘伯承指名要把正在接受改造的廖耀湘请来讲课。面对刘伯承这位名震中外的常胜将军,廖耀湘有些诚惶诚恐,唯恐讲不好,刘伯承则鼓励他放心大胆地讲。廖耀湘闻名天下的是抗战的功绩。南京保卫战,廖耀湘率部坚持到最后,被困孤城,最后从死人堆里爬出逃生;昆仑关血战,廖耀湘率一个团攻占日军阵地,切断昆仑关守军与救援日军的联系;远征军入缅作战,则是廖耀湘一生最荣耀的时刻。台上的廖耀湘讲得出神入化;台下的将军们听得如饮甘露。一堂课讲完,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刘伯承鼓着掌走上讲台,紧紧握着廖耀湘的手说:“廖将军,你的课讲得真生动。”在讲到辽沈战役中国民党第九兵团的6个军10余万人被解放军全歼时,廖耀湘的调子比较低沉。他说:“当时,陈诚部署辽西会战,我曾对下属蒋继志说过:‘锦州攻坚,凶多吉少,极为不智。但是,长官决定如此,无可奈何,只好舍身硬碰。数日之后,新六军果然在黑山全军覆没。”一位学员向廖耀湘行了一个军礼,说:“廖老师,我是参加黑山阻击战的一个团长。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你。在黑山阻击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你们再鼓一把劲,就有可能攻下黑山,可以避免全军覆灭,为什么你们突然后退?”廖耀湘只说了一句话:“国民党的军心涣散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